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2020-07-25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在法律上有理有據,在道德上正確規範,在情感上自然而然。所以,很多老人都把自己的晚年託付給兒女,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羊羔都知道跪乳,烏鴉還知道反哺呢,何況為人的兒女?

但是,結果真的能心如所願嗎?

答案是:未必!

在我們小區呀就有這麼老兩口,男的姓張,他們都是某鄉鎮醫院的退休職工,養老金合起來怎麼也有個萬兒八千吧,養老根本上是沒問題的。可是就在一年前,他們做出了一個讓自己悔不當初的錯誤決定:帶著養老金去女兒家養老。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張醫生老兩口有倆兒一女,兒子們優秀,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就業愛你結婚,一個女兒在老家縣城也有工作,婆家是本地人,丈夫是公務員。老兩口考慮到兒子家住房不寬綽,而且擔心大城市的媳婦看不上咱鄉下公婆,於是便決定跟女兒養老。他們尋思:自己都有退休金,不僅不會給女兒增加負擔,還能貼補他們一下,女兒家住城裡,搬到女兒家不僅能有人照顧,還能逛逛街溜溜公園啥的。忙了一輩子總算穩定下來了,這輩子也就能安安穩穩享清福了。

老張城裡頭沒有房子,鄉下老房子年久失修也不好住,又擔心女兒家房子小,於是拿出了幾十萬讓女兒買個大點的房子。女兒用這些錢做首付,買了一套140多平的大房子。女兒說了,貸款的事不用父母操心,他們自己來還。張太太心裡過不去,又擔心女兒緊張,於是就把自己的退休工資本給了女兒,只留下老張的退休工資本還在手裡。這實際上相當於還貸的錢還是母親出的。出就出唄,反正都是為女兒好。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來,一開始大家都很開心,女兒孝順,女婿和氣,每天女兒女婿也都親自下廚做飯炒菜,菜上桌翁婿飲酒暢談,做著飯母女喜笑顏開,一家人真是其樂融融,讓外人好生羨慕。

可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還不到半年,這樣溫馨美好的家庭氣氛就慢慢減淡消失:

先是女兒總叫做工作忙、累,說來到家裡要是能吃上現成的飯菜該多好啊!然後進廚房做飯也是馬馬虎虎,根本不管父母的口味,隨便弄點就是一頓飯。有一次母親說想吃餃子,女兒沒有好氣的說:你們也心疼心疼我這個女兒好吧,你看我都忙成啥樣了?現在單位抓得緊,哪有空給你們包餃子吃?想吃你們自己包吧,反正你們整日裡也沒啥事,做個飯啥的也累不著,自己想吃自己做!老兩口便不敢再說什麼。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那邊呢,女婿也變得今非昔比。老兩口發現女婿早走晚歸的次數越來越多,好像不想回家似的。來到家要麼是一頭扎進臥室裡,要麼就裡不言語,臉還總是陰沉沉的。嶽父母擔心他,問他在外邊出啥事了沒有,他也愛理不理,問多了就乾脆就沒好聲的懟回去。老兩口更不敢再言語。

日子就這樣又過了半年,老兩口明顯感覺到了女兒女婿的厭煩甚至厭惡,這有點出乎他們會意料。但心裡邊有一百個不理解,委屈並不會放過他們。有一回在樓下,就聽到張太太跟一個老姐妹訴說著,邊說邊哭,看樣子那真是傷心失望極了!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最近有好久沒看到張醫生老兩口了,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幾天前就從女兒家裡搬走了,據說是回鄉下老家去了。

這件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真的讓我無法不去感慨、思考:

老年養老,把它完全託付給兒女為什麼不可行?為什麼這麼不靠譜?其實,從老張的教訓我們是可以看出端倪來的——

首先,跟著兒女養老,無非是希望得到他們的悉心照料和溫情陪伴,因為無論怎麼講,兒女總比外人強啊!但是,你所想的這一切能否得到,並不由你當家,主動權在他們手裡。一來他們有沒有時間?二來他們有沒有精力?三是他們樂不樂意?四是他們有沒有耐心?要知道到那個時候,老人是討要者,兒女是施捨者,作為老人能奈若何呢?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其次,你把自己資產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極早地給了他們,無非是為了讓他們高興,希望以此換取他們的感恩和回報。但是,你是付出在先,他們是回報在後,中間時間間隔太長,他們的快樂已經過去,感恩之心早已淡化,甚至忘卻。再說了,他們接受父母的給予時感到快樂和舒心,而伺候老人則感到麻煩和勞累,對比之下,他們能把伺候老人作為一個好差事來看待嗎?所以兒女的所謂孝心和耐心根本經不住現實的考驗。

再次,一對老人和他們每日生活在一起,因為觀念、習慣、飲食、衛生等各方面的差異,由親切到冷淡再到厭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父母們對兒女們都是看著高興幫著甘心,但兒女們看父母,則是看著礙眼伺候著心累。尤其是兒媳或者女婿,他們的客氣或禮貌是初次見面或偶爾見面時的一種表現,在時間面前則是非常脆弱的,在一起生活久了他們也就無所謂了,什麼客氣什麼禮節,他們非你親生親養,他們幹嘛要對你老是畢恭畢敬、一味付出?他們累不累呀,傻不傻呀?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因此來看,老張老兩口的錯誤就在於:

一是把自己的養老問題完全交由女兒,就必然會喪失掉自我的主權和自由;

二是過早的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交給女兒,就必然會喪失掉自身的價值和吸引力;

三是不假思索地搬過來和女兒全家生活在一起,就必然會失去老人應有的地位和尊嚴……

顯然,作為老人,如果把很多原本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東西都喪失掉,那麼剩下的就只有老人的缺點了。試想:你的這些缺點誰會喜歡呢?誰又能長期容忍呢?如此,所謂養老,也就沒有什麼質量可言了。

老張夫婦的想法,看似未雨綢繆,實則是昏招一個!好在他們最終搬了出去,還來得及為自己未來的養老生活做出新的安排。但願他們能過上屬於自己的、自由快樂的養老生活。

把養老問題託付給兒女?看看老張的結局就知道了!

END

相關焦點

  • 你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了嗎?社保養老還是補充商保呢?
    故事一生意人老張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壓力大,能不麻煩孩子就不麻煩孩子?同樣,又有多少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做到像對待自己孩子那樣對待父母?某天,老鄭突然覺得腹部不舒服,兒女趕緊將他送去醫院,辦理住院、各種檢查。過了幾天老鄭覺得自己好了,想出院,兒女勸他:」一定要完全治好了再出院!「。直到醫生一再保證沒有問題了,兒子才給老鄭辦理了出院。老教師住院,還有豐厚的退休金,家人自然也希望他能健康長壽。
  • 人到晚年才知道,養老還是得靠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老張,60多歲,和老伴都已經退休在家。十年前,他們夫婦倆為了讓獨生女兒去美國留學,把住了半輩子的房子賣了,在外面租房住,只為供女兒出國求學。女兒很爭氣,畢業後,不僅順利留在了美國工作,還要和美國的男友結婚。這對於女兒來說,是一件很榮光的事。可是,對老張兩口子來說,卻猶如晴天霹靂。
  • 60歲老人傾訴:想在兒子家養老,出錢出力還生活不好,也做不到
    當老張跟兒子說了自己的想法時,兒子說,爸,真不是錢的問題,你看,我媽在這裡幫忙帶帶孩子,好像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可您在這裡,尤其是夏天,真的太不方便了,而且你兒媳一聞菸酒味就頭疼,她也是忍了很久了。那麼,在漸老的路上,我們這些60,70後們,要有正確的養老觀念,指望兒女養老實在是不太靠譜,在自己還能夠自理的時候,儘量的不與兒女一起居住。因為老人與年輕人在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的不同,不要彼此強行接納。老人要儘量守住自己的老窩,老本,在自己能夠掌控的時候,還是自己單獨居住的好。
  • 3位退休老人心裡話:3種新型養老模式俺不接受,寧願自己過
    兒子經常來家裡說接我去他們家一起居住養老,我不願意去,還告訴他們真的不去,至於原因,其實兒子也知道,只是來接我是兒媳的主意。三個兒女不在同一個城市,最初商量一家住一個月,後來又感覺這樣比較麻煩,就一家住4個月。這樣來回奔波了2年後,我吵著要賣了我的老房子去養老公寓,兒女們才問我為什麼不喜歡這樣的養老方式的呢?
  • 70歲老人的傾訴:要想晚年幸福,就需要對兒女做到這「三不」
    父母做「裁判」就要對兒女公平,要一視同仁,特別是對待財產的分配上一定要慎重,儘量一碗水端平。老張今年65歲,有一對雙胞胎兒女,可謂是人人羨慕的對象,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特別羨慕他,有兩個孩子,多麼幸福的事情。老張從小對待兒子就特別的寵愛,總想著讓兒子好好學習,能夠出人頭地。
  • 3位退休老人心裡話:這3種新型養老模式我不接受,寧願自己過
    老張今年67歲了,老伴去世後就一直跟著兒子一起居住。老張跟我見過幾次面後,非常願意跟我領證再婚,他覺得我比較勤快,利索,而且我自己有單獨的住房。可我卻不願意,不論好姐妹怎麼誇獎老張的做飯手藝,還是脾氣性格,我都不願意。後來老張說,不領證再婚,搭夥過日子也行。我更不同意了,搭夥過日子也就是所謂的「同居」。
  • 像老張那樣地生活
    陽光輕盈地從明亮的玻璃窗照射進來,老張從沙發上站起來,準備到廚房做早餐。他路過老婆的盥洗間時,下意識地朝裡面看了看,然後繼續往廚房走。老婆已經上班去了,老張一個人在家,心裡顯得有點落寞。小孩已經大了,成家立業住在城市的另一邊,只是每逢星期天才回來看看,次數也是偶然間,看小孩自己高興。老張和他老婆喜歡清靜,儘量不幹涉年輕人的生活。
  • 抱團養老,就是投資兒女的未來
    而抱團養老,不僅是為自己現在的愜意生活,更是投資兒女的未來!不僅能給兒女創造更多的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給兒女一顆「定心丸」,父母健在,儘管蹦躂,放心去打拼自己的事業、顧全自己的家庭,教會他們自強自信、健康樂觀的生活方式。
  • 兒女家與養老公寓都住過後,72歲老人:我知道最好的歸宿是哪兒
    在我們傳統的認知裡,覺得只有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才會去養老院,或者養老公寓裡生活。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的老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養老,只能靠自己,靠兒女越來越不現實了。首先是兒女的生活壓力不小,整天地忙碌著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在老人身邊,而老人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有諸多的不方便。
  • 老人退休金8000,兒女不願給他養老,看看這個兒子怎麼說
    這就是情感到達極致的最好寫照,78歲老人,懷念妻子,做出以下行為,作為子女該如何坦然處之,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如今,老年人越來越多,養老問題都是子女討論的一個問題。不過,對於那些有經濟能力的老人來講,哪怕是兒女不孝順,他們也都不用擔心,他們有經濟能力可以請保姆或去養老院。
  • 讓兒女心甘情願給父母養老的妙招:以身作則
    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門口,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從早坐到晚,一直盯著外面的馬路看看「要是兒女不孝,我就去住養老院。一個人居住,那寂寞的感覺會讓人度日如年。」跟兒女同住,得到兒女的照顧,這是養兒防老思想觀念的最終目的。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老人無法跟兒女同住,就說明兒女不孝順,忘恩負義,不肯贍養父母。
  • 特稿 | 祝我們家老張生日快樂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的外公可能還不知道他的二女兒的名字會和德國某品牌汽車同名。老張出生在端午節前一天,家家戶戶包粽子,這時候外婆生了,是個女兒——也就是我媽,外公就說叫她「大眾」吧。因為「眾」與「粽」諧音。我曾經問過老張:「幹嘛不叫小眾,聽上去秀氣多了。」「別瞎說,那是你死去的姨娘(她的妹妹)的名字。」嚇得我不敢再問了。
  • "新型養老"走紅,老了不拖累兒女也不用去養老院,網友:嚮往
    養老一直是近年來比較熱的話題,由於當年的"計劃生育"導致現在都是夫妻雙方不僅要頭頂4為老人,還要照顧自己膝下的兒女,儘管很多父母都不想給孩子造成負擔,除了要給兒女照顧孩子之外,還要儘量不讓自己生病給兒女減壓。
  • 最佳養老方式,中老年人都請看看
    退休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養老。今天我們先來看看一些退 友們的養老生活,這些退 友們過得各有滋味:退 友王阿姨:都說要養兒防老,要我說管他老不老呢,吃飽穿暖,天天唱戲,跳跳舞,老年人的開心更簡單。退 友李爺爺:退休前我是個工人,退休後我參與了業餘文藝創作,過得比我兒子還要豐富多彩多了。
  • 新型養老方式來臨,要比傳統養老更合適,不拖累自己的兒女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養兒防老」是自古以來做兒女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辛苦把子女撫養成人,就是希望晚年之後,子女們可以贍養自己,這就是古老的傳統美德。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但如今的社會已經變得潮流,老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方式來養老,他們不願意給兒女增加壓力,他們想用獨特的方式來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 當你老了,會不會和兒女一起住,依靠兒女養老?
    父母和兒女住在一起,並不太現實;養兒養女能防老,不過是父母一廂情願而已。當你老了,會不會和兒女一起住,依靠兒女養老?以下幾位老人的回答,很現實。李阿姨說:「我幫兒女帶孩子的時候,他們表面上對我客客氣氣,但是我一旦不願意帶孩子了,馬上就翻臉不認人。人心真的太狠了,他們一點感情都沒有。」以後要何去何從,李阿姨也想好了,兩口子現在有退休工資,每個月可以存兩千塊錢,還有,現在住的房子,也能夠賣三十多萬,銀行有十多萬存款,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錢。萬一兒女不願意養老,兩口子就住養老院,寧願把錢都給養老院。
  • 老人要想安享晚年,就要做到對兒女的「三不要」,三個7旬老人說
    可是大家也知道,如果你想晚年的生活過得舒服一些的話,那肯定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跟著你一輩子,你不可能說不見,也不可能說不要了。當然了,錢也挺重要的。可是,有一些人,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操心了一輩子了,就覺得我老了,孩子必須得伺候我。而我也得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對兒女的生活指指點點的,只有這樣子發號施令,我的老年生活才特別的幸福。可是現實中真的會是這樣子嗎?
  • 養老不靠兒女,不去養老院,幾種「新型養老」模式可供參考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李奶奶決定趁著身體硬朗,為了自己勇敢一次、瀟灑一次,和老伴兒約定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現如今,旅行養老成為諸多老人追捧的養老方式之一。或許上了年紀,可是心不老,對生活依舊保持著熱情和活力,對明天永遠有期待,這種方式可以開拓眼界、舒緩心情,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農村父母身上有這3種問題,兒女大多不孝順,你知道是哪些嗎?
    要想知道村子裡每戶人家的家長裡短,就到村裡老人扎堆的地方坐一會,很快就知道誰家媳婦懷孕了、誰家兒女不孝順。尤其是聽到那些不孝順的兒女的時候,老人們都十分氣憤,畢竟他們年紀都差不多,也有兒女在外打拼,一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兒女也這樣對待自己,難免心裡不舒服。
  • 75歲老人的自述:如果可以做到這四點,晚年兒女爭著養老
    僅僅只是看看孩子是胖了還是瘦了,給孩子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都能讓她們獲得一種經濟上無法獲得的愉悅,這種感覺會很持久,也更真實。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讓兒女爭著養老呢?我姥姥75歲大壽的時候,為了給姥姥祝壽,我坐了一夜的火車趕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