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養老

2020-08-22 流浪狗貓

父母的養老

文/鄭憲

那天,母親說:「我們去養老醫院。」

有沒有聽錯?

94歲的母親,為自己,也為92歲的父親,提出此願望。

我們一起面對現實:父親的帕金森病讓他行走艱難,生物鐘日夜顛倒,一不小心還會在家跌倒,有時跌出血,好在沒傷到骨頭。母親腦健,但心臟偶感不適。他們要將自己完全交付給一個陌生的環境,摒棄家人的全天候照顧。母親堅信,養老醫院必有負責任的醫生和專業看護,更有利於他們米壽之後的「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母親說:「我們的幸福,絕不能再建立於後輩艱辛的勞累之上。」

父母親相濡以沫,情感深厚。父親初聽去養老醫院,有點被驚到,心惴惴地,但之後對母親說:「你去,我去。」

終是去了。

入門不適的是父親,知識分子的他覺著「自由」突然失去。因怕他摔倒,不能隨意走動,倘一人行動,護理的阿姨會驚呼阻止;睡覺的床有高高圍起的護欄,他視之如手銬腳鐐,火氣忒大,對其踢打,以致血壓攀高;還抱怨晚上給他使用「尿不溼」,指斥阿姨態度「法西斯」……

此時,我們4個子女是傷感的、自責的,互覷:將父母送來此地,錯了?

感謝母親,一如從小對我們的理解、大度和照護,現在依然那麼思路清晰、通情達理:「沒錯的。決定到這裡的是我們自己,環境適應,需要時間。」她只是要我們子女有空就一起去為父親做「心理按摩」。

我們常去探望。

那天,我帶父親到養老醫院隔壁的一間房,見到一位背很佝僂的老太。她曾是大學老師,84歲。一問,竟不是病人,是病人家屬。每天家裡、醫院來回,風雨無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歲的丈夫。一個人,幾年如一日。她貼著父親的耳根說話,很柔聲地請父親安靜:轉變自己,面對現實,想自己的幸福,認識到子女出於無奈也出於孝敬,將他送到這裡。她說:「我也想進住養老醫院,但沒床位,身體條件不夠格。但我必須天天來。」父親仔細傾聽,說了句「你講的有道理」之後,抱怨減少,似在慢慢平復心情。

再一日,我去看父母親,給他們吃我在家裡煮好帶去的魚香肉絲麵。父親說好吃,母親也說好吃。他們吃我煮的面,我吃他們在養老醫院食堂燒的赤豆粥、肉餅子燉蛋、冬瓜,還有大骨頭湯。然後我推父親的輪椅到樓下花園廊道,和他談心,去運動小區,給他看運動器材並做示範動作,父親竟垂下眼瞼打鼾了。我趕緊將他推回病房。覺醒了,他的精神也來了,自己走路,我在一邊微微攙扶,他甩開我的手,碎步挪到一牆之隔的母親病房。父親說:「這樣才好,動了,鍛鍊了。」母親說:「你一個人不能走路,摔了不好。」父親反過來說母親:「我看見你倒著走路了,這年齡,不能倒走的。」那天他們兩人說了許久的話,都大聲,都耳背。

其實入院前,醫院給父母做檢查,告知母親,雖然你年紀大,但狀況不錯,可以不住院。母親搖頭,指我父親:「他脾氣大,膽小,我不在他身邊,不可能。」一次,父親又鬧情緒,吵著要回家。父親問母親:「你到底怎麼想?」母親平靜如止水,輕拍父親臉上銀白的拉碴鬍子:「你回家,我就一個人住這裡。這是我現在和以後的家。」父親顯得木然,低頭,無語。

一切都不易。

那日,父親大解,護理阿姨不在,我給父親擦洗。過程從生疏到圓滿完成。父親突然說一句:「兒子,你是第一次幫我擦洗。」我內心猛一驚。而在給父親擦洗時,又有新大陸發現:在稀落的毛髮下,他後頸上露出一大塊暗紅色的胎記——愧死了,父親92歲,我才第一次看到這個隱藏的胎記。

意外和不幸,有時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裡突降暴雨傾盆。

幾個月的精心護理,父親在養老醫院沒一次跌倒,生物鐘的日夜顛倒也大為改觀——因為心情放鬆睡眠好轉。「一片大好形勢」下,那天清晨醫院傳來消息,則讓我們所有的人遭受悶棍似的重擊:不是父親,是淡泊樂觀的母親,在醫院病房內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

所有家人一起急速趕往。

見到了痛苦的母親,見到了好像做了錯事一臉歉疚的母親,說是她大意了,真大意了,兩隻手握兩件東西,一個茶缸,一個水瓶,沒支撐,轉身一滑,轟然倒地了。和護理的阿姨無關,更與護士和醫生無關,就是她一個人的錯。

所有護理她的護工、護士、醫生,在一邊都紅了眼眶,不僅僅因為她們獲得母親的「百分之百無責證明」。

驚動了父親。他過來,看著躺臥床上的母親,厲聲問我們:「為什麼所有的人都圍起來看她?」

母親骨折後的兩天,即刻去專業醫院動大手術,換一個髖關節。全身麻醉,這是94歲的母親必須要過的艱難的坎。她堅決地要換回一個健康的自己,但所有的人極度擔心。

最初的方案是選擇保守治療,母親聞之點頭。轉瞬醫生一致推翻:唯有手術,才有康復的可能。母親聞之再次輕點一下頭。但要求我們術前術後對父親都「封鎖消息」。母親曾對我們說過:「我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現在,我們又一次見識到母親積極的鎮定,所有最終的風險性選擇都一概自己承受,並迅速坦然面對。醫生術前的一句話:「這開朗健康的老太太即便100歲,我也敢為她主刀。」讓我們始終對母親保有樂觀和信心。

5天之後,母親終於回家,回養老醫院的家。此刻,她才將發生過的所有的緊張不安和承受的肉體痛苦,有點撒嬌意味地盡情吐露給我們,嘮嘮叨叨長達幾小時。

開刀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忘記了獨自一人在養老醫院的父親,而養老醫院的護理人員說,父親那幾天的「表現」,出乎意料的好,不來氣,安靜,飲食佳,配合度高。

父親和母親的「劫後團聚」,沒有太多動人場景。不流眼淚,但有握手,相看兩不厭的樣子。父親握住母親的手,是輕輕地握住。平時他的手因病會不停地抖動,但那天不抖,母親躺在床上,他的左手穩穩地握住母親伸出來的左手,握得長久。然後我們請父親坐定在母親床的右邊。這時母親的右手從被子裡伸出來,很自然地握著父親的右手。

又過了一段時間,是秋日的一個午後,我推著輪椅,和父親來到養老醫院的花園。父親很滿足,說:「陽光好,桂花香。」又說:「我其實早就清楚你母親動了大手術,你們以為我不曉得?我可是長時間在大醫院裡做的……」

哦,這桂花的醇香!

(摘自《文匯報》)(責編 微子

相關焦點

  • 父母在家養老要做哪些準備工作?獨生子女如何給父母養老?
    父母在家養老前,我們要對父母的身體以及其他客觀條件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以確定父母需要哪些方面的幫助、採取什麼樣的改善措施以及需要利用什麼樣的社會資源。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很重要,往往首先決定父母是否適合「在家養老」。父母是否能夠自理,還是需要長期護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具體需要哪些幫助?
  • 讓兒女心甘情願給父母養老的妙招:以身作則
    獨居養老,是現在很多老人的養老方式。在不少人看來,這種方式對老人來說很不錯。老人一個人住,可以不用變成免費保姆,不用照顧孫子輩,也可以避免跟兒子和兒媳婦發生矛盾。可是,對老人來說,獨居養老絕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 父母退休金的60%,給父母養老有錯嗎?
    其實父母退休金的60%,給父母養老很明顯是不行的。因為父母本身享有他退休金完全的支配權和所有權,也就是說父母退休金100%都應該給父母養老,為什麼只給60%呢?這很顯然是作為子女的問題。,當然父母養育你沒有問題,當然作為父母來講,他也會心疼自己的孩子的,也不會跟自己的孩子過多的去計較。
  • 中國式父母的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
    年輕的時候,父母都喜歡兒子,因為兒子是家庭血脈延續之人,年老的時候,父母都喜歡女兒,因為女兒懂得心疼自己,但是,心裡還是會心疼自己的兒子。總而言之,父母的心自始至終還是有偏向的,也就導致了中國式養老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
  • 60後的晚年困境:給年過80的父母養老,自己的子女不出養老錢
    60後是給父母養老的最後一代人,也是被子女「拋棄」養老的第一代人給父母養老一直是年輕父母心中的痛,中國大多數家庭,子女都無法給父母獨立養老,子女成年後,最害怕父母生病。某乎上有人提問:月入4000的你,為父母存了多少養老錢?
  • 父母想到澳洲養老,需要辦理什麼籤證?
    中國人以孝為先,很多人為了讓父母有一個好的養老環境,都會選擇把父母送到最適宜養老的澳大利亞,那麼想讓父母在澳大利亞養老的話,需要辦理什麼籤證才可以呢?排隊籤證排隊籤證就是103普通父母排隊籤證,但是如果選擇這個籤證,必須提前申請,因為排隊籤證的等待時間基本上都在30年以上,如果是父母老了之後才想移民,想要等30年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 自己養老的父母與靠兒女養老的公婆,差別何止只是錢財方面
    手中有存款退休金,身體健康能自理時,不倚仗兒女自己養老,老得有尊嚴有底氣。父親是事業單位退休,剛退休時工資三千多元,母親一千多元。一退休,父母就帶著我們幾兄妹從千裡之外回到老家。當時,我們四兄弟姐妹就我姐結了婚,其餘的三個未娶未嫁,壓力山大。
  • 多子女家庭養老難——難在父母的不公平!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年代,老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但現實生活中養老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多子女家庭,有的老人養老生活卻不盡人意,子女多,養育成本高,子女完全獨立後,父母幾乎花光了積蓄,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規劃養老生活,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反倒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比較好解決,要麼到子女身邊養老,要麼去養老院。為什麼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呢?
  • 父母子女之間的「潛規則」:養老變成籌碼,父母活在我的規則裡
    我們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兒子來養老。以前兒子娶媳婦成家了,父母是要會幫襯的,同樣也要和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但是,現在人們的觀念就變了,年輕人不願意和老人住在一起,有些老人開明,覺得可以接受,但是有些老人就很難改變這個想法。
  • 父母老了,你願意接到身邊養老還是送去養老院?
    導語:很多父母老了,兒女都得面對父母的養老問題,那麼在兒女看來,是把父母接到身邊養老比較好,還是送去養老院比較好呢?他們更願意把父母接到身邊還是送去養老院呢?林先生:我和老婆的工作都很忙,如果把父母接到身邊養老,那麼父母肯定是在家裡做做家務帶帶孫子。
  • 每個月給父母多少錢養老合適?
    important}每個月應該給父母多少錢養老合適呢?如果自己的父母擁有一份穩定的養老金,那麼實際上你給不給都可以,因為畢竟父母有養老金的話,他的這個生活完全是能夠保障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能夠儘量的去多陪陪父母,多看看父母,這是我們需要做的。
  • 什麼時候父母需要離開家庭去養老院養老
    父母是否應該離開家庭到養老院養老的決定往往是非常棘手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理由不想或需要採取這樣的方式。對於另一個家庭來說,父母去了養老院可能會讓情況更糟,反而激化矛盾。對於需要長期護理的家庭來說,父母去養老機構能得到最好的專業照護。對於另一些需要長期護理的家庭來說,將患病或衰老的父母搬到自己家中或在社區養老可能是一種可行的選擇。甚至,子女辭職在家照護父母也是解決家庭養老問題的最好辦法。
  • 父母給兒子買房,卻讓女兒養老送終,送走父母女兒起訴兒子平分房
    父母沒辦法一碗水端平,更偏袒兒子一些,卻讓女兒養老送終。雖然看在孝心的份上,女兒會忍痛贍養父母終老。可父母這樣的做法,無疑把兄妹之間的感情徹底擊垮。父母在,兄妹之間還能和諧相處。一旦父母離開,那麼兄妹反目則是必然。父母不在了,兄妹之間,原本應該是最親密的親人關係。可偏偏因為錢,因為房子鬧得不可開交。這不僅是對人性的考驗,更是對親情的重重考驗。
  • 剛把孫子帶到小學,兒媳接父母養老,兒子:爸媽,你們先回家養老
    兒媳把她父母接到家裡來養老,事先一點也沒提前告知宋阿姨兩口子。等親家提著行李到了家裡,宋阿姨和老伴這才面面相覷。兒媳也不含糊地開口道,孩子上了小學,也有了獨立的生活能力,就只需要早晚接送做做飯菜就好了。而宋阿姨和老伴,再住下去就不太合適了。他們也該是時候回老家養養老,享享清福了。
  • 你已變老,父母卻在等你養老
    老奶奶晚上喝了藥,她等不到兒子養老了。農民為什麼要生兒子?很多人都是衝著自己老了以後能夠有人照顧自己,給自己養老送終。農民辛辛苦苦忙碌一輩子,農村的老人養老從來沒想指望過別人,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老了有兒子能夠給點吃的就好。
  • 一份理財產品解決自己和父母養老困局
    若是父母健在,我想帶他們一起過這樣的生活。02理想中的生活真的能實現嗎有人會說:我難道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過得舒服?可是……?這樣的生活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他就是:養老社區。可能你會聽聞很多養老院的故事,但是對養老社區一無所知,今天我就來給你講一下這兩者的區別。
  • 父母把家產全給兒子,晚年卻讓出嫁女兒輪流養老,兒子:應該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更多的是父母與子女、子女與子女之間因為養老問題,不是互相埋怨和推諉,就是大打出手,鬧出讓人笑話的家庭悲劇。前不久,我們老家一個跟我同歲的朋友,因為不肯與哥哥輪流養老被父母起訴了。原因是,父母原本重男輕女,給兒子買房結婚不說,去年還把家產全給了兒子。
  • 當父母的養老錢被兒媳榨乾後,養兒防老該何去何從?
    當父母的養老錢被兒媳婦兒榨乾的時候,那作為兒子的你,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其中存在的緣由?就算不如此,也是否應該直接扛起,贍養父母的責任。而且這個責任本就是你應該承擔的。父母從小把你養到大,他們從無怨言將養你作為自己的責任,也並沒有人直接說,養兒就必須要由父母負責,但他們還是這樣義無反顧的做了。所以到那麼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盡到贍養的義務。
  • 養老公寓,父母晚年的幸福樂園
    今天是周日,姐姐約我去西城區養老公寓看望父母,買了20斤麵粉,一袋雙匯店的排骨,又買了土豆,紅蘿蔔,紅薯,西瓜,蘋果等,都是老人生活中需要的。開車半個小時就來到父母家,二老早已在等我們了。父母住的公寓是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可以吃食堂,身體好的可以自己做,二老已年過七旬,但身體尚好。
  • 「貧民窟裡的貴公子」,真能幫父母養老嗎?
    意思是,生的是男孩,能光宗耀祖,但沒什麼好處;生的是「女孩」,父母卻可以實際得利。養兒防老,孩子是他們的養老保險,是他們的理財產品;他們生孩子,是徹徹底底利己的。沒錯,貧困家庭、重男輕女的父母這一代人——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90後的年輕父母們,他們才二十來歲——他們依舊採用的是舊思維:生孩子太容易了,隨便給把米就能養大。等老了之後,他們給我們養老。特別是男孩,是咱的養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