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自己和別人

2020-08-27 熊玲心理諮詢



今天的棲棲露出少有的亢奮,沉浸在對「自己和別人」頓悟般的快感中。她不能抑制地將內在感受傾盆而瀉。以下我用文字記錄下了她的心語。換句話,此文文字是我的,感受和想法是別人——棲棲的。

熊玲老師,我昨天偶然看了一首詩,給我驚詫了,我學習心理學和接受心理分析這麼久以來,所想認識自己是誰、我的原生家庭問題、關係裡的投射性認同等,竟然都在這首詩裡找到了豐富也簡單的詮釋,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想分享於你。

這首詩是這樣的——

弟子問達摩: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

達摩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而後,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

最後,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先說說我的欣喜。我很喜歡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關於投射性認同現象在現實裡無處不在,可在臨床運用中卻是霧裡看花。但這首詩令我眼前一亮,它道出了建設性的客體關係的精髓,和複雜的投射性認同概念的通俗性。我在體悟其中的奧妙:人的快樂來自分清自己和別人。困難的是如何做到呢?就像那句——人的成熟來自「認識自己」,但卻令人有「不知怎麼認識自己」的困惑一樣。



人的不快樂來自「我」的紊亂或泛濫。這個我,我把它稱為心理學上的自我(或達摩說的自己),如果說人的精神結構是無數的自我組成,那麼成熟的個體,意味著他的自我世界裡,有自己也有別人,用艾瑞克森的話說是發展了好的「自我同一性」,換成通俗語,就是既有獨立又有依賴的個性。反之,不成熟的個體,自我發展是停頓或分裂的。以成人為例,那些神經症患者,恰是他的自我世界是紊亂的,要麼他心中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活得很累;要麼他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顯得很自大但很孤獨。

神經症患者,就是一群分不清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和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混沌體,人際中他們往往錯把自己的需要投射給別人,或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使命。


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感受到了很多的不快。

年輕時,我覺得自己很能幹很有人緣,在家內家外是個核心人物。人到中年時變得鬱鬱寡歡,沒有樂趣,甚至毫無存在感。我老是問一個問題:什麼叫自己,什麼叫別人?不但沒有滿意的回答,反而腦海總迴蕩著一個聲音「不要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越發令我對「什麼是自己,什麼是別人?」陷入怪圈似的強迫性思考。是接受心理分析,令我對「自己和別人」是什麼有了一點清晰的感知。

過去,我是一個活在別人眼裡的天使——為了討大人們高興、贏得我是備受重視的孩子,我成為了特別懂事、努力、擔當的小大人。再後來,為了保住和配得上外界賦予我的「優秀生」「崗位明星」等身份,我一直處在擔憂自己不好,害怕不能保持好的緊張、內疚、自我警醒的生活中,卻又全不知這些將帶我去向哪裡,自己想要成為什麼。不知是身份的重壓,還是目標的茫然,工作10年後我陷入了一種自我懷疑的嚴重抑鬱。

許久以來,我非常為做別人的天使而感到心酸,感覺可憐。我悲哀自己沒有存在感,原來是我感覺不到——什麼能帶給我快樂,什麼是我喜歡的東西?


在現實的關係裡,我還是有些模糊自己的角色。比如跟老公的關係,我既覺得他像是一個強大的父親,又覺得他是一個笨拙的小孩,而我既覺得自己像一個無所不能的母親,又像是一個毫無能力的幼女。我很厭煩自己分裂樣的感覺。當我明白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對老公包括對他人的厭煩,是我將自己分裂樣角色(衝突感)無意識投射給老公時,我發現我開始有了對老公的心痛和欣賞的感覺。

我總認為自己和老公(或別人)的差別太大,是導致我們交流障礙、走不近對方的關鍵。達摩的詩令我覺得,是我把我心中期望的意象複製到了對方身上,卻把他感覺不合身而「拒絕」的行為,視為幼稚而憤恨他。

一直以來,就好像我踩在別人的身上,自己跟自己在交往,根本沒有給別人能平等地(面對面的)互視的位置。我有點懂了,什麼叫自戀性投射。

我覺得,人際衝突的最大障礙,不是差異而是共生。那種不是將自己當成了別人,就是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共生。而兩個人真能走進的前提,是距離,兩人能夠有效交流的前提,是邊界。

…… ……

以上我的感想,對達摩「自己和別人」的四種境界,似乎有一種顛覆的理解。例,達摩的頭兩句「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把別人當成自己,此是慈悲」,講的都是人快樂的緣起。而我前述的看法「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施虐」的強加自我意願,「把別人當成自己,此是自虐」的苛求自己,說的都是自我衝突的緣由。呵呵,這不禁令我有解釋不清的悖論感,也聯想到了「楚漢時韓信的命運,成就他的是蕭何,毀掉他的也是蕭何」之涵義。

至少,我有點清晰也自信的認為:達摩的論「自己和別人」,是從超越人性局限的高度,給人一種何為不快或快樂的思考。以精神分析的視角,詩的頭兩句「把別人當成自己,此是無我」「把別人當成自己,此是慈悲」,(反向理解)恰是解讀人之所以看不清自己和別人的一種幻想或「妄想性思維」;詩的後兩句「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把自己當成自己,此是自在」,正是心理治療強調的,引領人走出自我身份認同障礙、以及人際衝突的治癒之道。

但,如果達摩的「自己和別人」是關於人的快樂與境界的縮寫,那麼我們是否做到四種境界之一,就可以成為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呢?我很模糊地體悟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熊玲老師,我個人所獲的感悟還有很多,今天就分享這些,謝謝你的傾聽。



我(筆者自己)去感覺棲棲(別人),她真真切切地被另一個別人——達摩的「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所深度催眠。一種很享受的催眠。

其實,我們都在自己的感覺中體會——達摩的妙語,那首詩所指的其中妙趣。

我仿佛也正在經歷「把自己當成別人(棲棲)」的無我,在體驗「要把自己當成自己」的自在。所以,我還是很清醒的感到,此刻這些文字,是我的需要,而棲棲還會給我講關於她對「自己和別人」的故事和詮釋,這是別人的需要。

只有當自己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契合時,關係才成立;只有當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感受有共性時,分享才存在。

相關焦點

  • 熊玲新書《追尋屬於自己的你》推薦
    熊玲新書《追尋屬於自己的你》是一本反應情感心理,各類親密關係障礙的解讀與治療的文集。
  • 熊玲:關於第1期心理沙龍「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嗎」的小結、預告
    (一)小結◎ 性格決定命運(包括三歲看大、七歲知老)這一說法,之所以深入人心,確有它的實際與理論基礎,若從人類社會的進程來看,這一定論有其模糊和蒙蔽性(1)性格,包括潛意識情結;(2)生存處境,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3)親密關係,或叫情感關係。◎ 凡二元關係,都構不成立體的生命。◎ 這三大支柱,在人的命運中,既有相互關聯性也有獨立性、既是相互作用也有主導作用。
  • 熊玲:自戀這張臉
    可以說,自戀這張酷愛面子的臉,極其光滑也極其薄弱和敏感,它對「好」上癮的執著,對「差」執著的排斥。 由於自戀很怕「不好」或「難看」,它所需要的養料就很特殊:他人尤其是權威人物,或親密愛人的承認、讚許、包容,甚至是無條件的接受和包容。
  • 認識別人和認識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王某某是個愛慕虛榮的人,因為你聽到別人這麼說過她,也看到過她在炫耀自己剛買的新衣服。總之,你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結合你自己的認知來判斷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你不會去考慮或者理解這個人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有那樣的表現,這些對你來說都不重要,因為你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深入了解一個人,你只能憑藉總體的印象,來給出自己的認識。
  • 夢到自己和別人打架是什麼意思 女人夢到自己和別人打架是什麼意思
    準備考試的人夢見和別人打架,意味著未能如願錄取,或作弊取消資格。談婚論嫁的人夢見和別人打架,說明由於心情不定,加上言語的中傷,婚姻不成。創業的人夢見和別人打架,代表雖然有財利可得,不能疏忽大意,否則損失亦大。懷有身孕的人夢見和別人打架,預示可望生男,春佔生女。打算出門的人夢見和別人打架,建議遇水小心,有所變動日期。
  • 初學舞者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
    別人眼中:自己眼中:和舞伴默契別人眼中:和舞伴摔跤別人眼中:2016年6月最新拉丁和摩登舞曲免費送,限時3天!關注舞蹈江湖分別回復l1606和m1606即可。長按如下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
  • 不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比
    許多時候,當我們和別人比較時,很容易忽視自己的優點,經常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長處,比別人差。其實,每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其利弊之分。他人或許關係不錯,朋友遍天下,你或許比較內斂,更注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他人或許口才較好,開口就能吸引許多人的目光,你或許傾聽的能力更強,讓人感覺踏實信賴。
  • 不要讓自己和別人寒心
    為人處世,寧願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都不要沒有原則的善良。保護好自己才是所有善良開始的前提。現實也是如此,當別人在危難時得到你的幫助會給予感激,但是如果你給的幫助太多,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時,反而讓人產生忌恨。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你對他好,他就能對你好。事實往往是,你對別人越好,別人越苛求你。
  • 改變的意義對自己和別人的影響力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難:一是改變別人,二是改變自己。人們卻偏偏容易犯難:不自覺地改變別人,亦或是「不得法」地改變自己。01馬雲曾在浙商大會上說:「你連你媽都改變不了。」改變別人,對於改變者和被改變者雙方,都是白白地折磨。其實,我們改變別人的執念,大部分源於自己內心的投射。
  • 熊玲:向感覺問真相
    現場的主持人和HR觀察員、老闆們也都表達了對此的不耐煩。 再仔細感受我面對林「總打斷別人和解釋嘮」的感覺是:壓迫感、窒息感;然後是沒興趣、想逃離;然後是生出了對她的意象:一個表面堅強內心脆弱的女孩,其種種勵志令人心酸,不令人欣賞。 這個帶有評價的意象,仍源自我個人對林的感覺。但我相信我的感覺,所投射出的這一意象是符合林內在的她。
  • 世界是你自己的,和別人無關。
    在傳言中知道了她的深情和堅持,以及說者對她的不屑和為她感到不值。一個被情所困的女人,一個只活在自我世界裡的女人,應該是從沒為自己考慮過吧。自己沒有一個判斷,放任同一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進進出出,沒有一個止損的勇氣,鈍刀子割肉般相處幾十年也是個奇蹟。
  • 熊玲:人為什麼受不了親人受苦?
    呈現一下她(化名:曉月)的感受:我經常體驗到一種心累,當親人(結婚前是對父母,婚後是對老公和兒子,兒子已9歲)難過時,無論他們何種原因的焦慮、悲傷,我比他們還難過萬分。比如,他們苦悶一會兒,我會苦悶一整天;也總是擔心老公或兒子有意外發生,我知道這不好,但就控制不住要擔心。請問老師:人為什麼寧願自己受苦,而受不了親人痛苦?
  • 和別人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
    我和她和解了,我們都輕鬆了,放下了,她放過了我,我也放過了她。有許多事情就是「小不忍,亂大謀」帶來的惡果。高速公路上你擠我一下,我又擠他一下,完了,出大事了。為了一點點小事大動幹戈,最後兩敗俱傷。多少活生生的例子,給我們警告,凡事讓一讓,忍一忍,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都是平凡人,事情和解了,我們都心安。這是一個最平凡的道理,和別人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讓我們在做人做事上少點紛爭,多些和解。
  • 和昨天的自己比,別和今天的別人比
    如果當內心的批評家讓你質疑自己的奮鬥和人生的價值時,也許你就不應該聽從他。說服自己對什麼都不在乎並不是在對存在進行深刻評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維玩一些低劣伎倆。好與壞的標準既不是虛構的,也不是多餘的。如果沒有好壞之分,任何行為都會失去價值,沒有價值就意味著沒有意義。如果努力並不會改善任何事情,那為什麼還要費力呢?
  • 你會原諒自己和別人嗎?
    我們常常要求別人原諒自己的錯誤,愚蠢和失敗。但是,當別人也處在跟我們一樣的情景時,我們能不能給予諒解或寬恕呢?如果不能諒解,寬恕別人的錯誤,換位思考一下,怎麼奢望別人原諒自己錯誤呢?我們經常原諒自己的失誤和錯誤。
  • 自己很內向,怎麼和別人多交流?
    外向的人,會比較自發的和人交流。但內向的人,就會不那麼容易。但從意願上來講,人都希望和別人交流。有些內向的人,心理有時會有一點小障礙。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或者一個高冷的人,突然和別人交流很多,別人會不會覺得不好?其實,這些都是害怕別人的看法,或者說只是自己的內心戲。內向的人,有兩種方法去改變。第一種方法更保守,但我個人更推崇第二種方法。
  • 你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你
    就像在你自己的心裡,也有一千個你一樣,但你所敘述的,都是你感覺到的你自己。人們都是看不到自己的,只能看到別人。因為有了鏡子的產生,才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外貌。臉上的痘痘,斑痕,印記,痦痣都一清二楚。五官不均衡,身材的走樣都能清晰明了。在塗脂抹粉之後,在著衣服飾之後,你又能看到一個偽裝下的美好的自己。
  • 熊玲:得失無間
    因此我們需拷問自己的重點,是否是我該如何承受悖論的陰晴圓缺,而非是如何規避悖論中的陰缺呢? 得失之間是否不可調和,關鍵看一個人是否有對得失「意義」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和承受後果的能力。比如你,若是因害怕喪失自己而不敢改變,那或許在提醒你:你未必真的認識自己,未必真正覺知性格缺陷與改變的關係、可能失去的部分是不是自己真想保留的,等等。
  • 熊玲:聯想後面的主謀
    或許,你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才可以明白自己該怎麼辦。 你雖說了你的問題是胡亂聯想,但我覺得這是表象的問題。應該弄清楚的是,為何要胡亂聯想,又為何會總是(相當於控制不住)胡亂聯想? 我只好先從我的感受來說,讀你的「故事」令我感受到——你內心有對某種角色的敏感與恐懼。首先看到你聯想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不好的事件,一個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