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物是人非,曾經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無話不談的親人,卻逐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血濃於水」是親情難以割捨的象徵,而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和孩子以外,唯一存在血緣關係的人,本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手足情深」,為何到頭來卻鬧得老死不相往來,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最近看到一個網友的吐槽並發出質疑——為何如今的親戚連朋友都不如?
(網友自述)我爸、我姑、我叔叔本是三兄妹,聽奶奶講,他們小時候的關係特別好,可是就現實情況而言,並不像奶奶說的那樣,姑姑這個人特別勢力,像一顆牆頭草兩邊倒,我們家沒錢時,她從來都不關心不過問,總和叔叔為伍故意諷刺、挖苦我們,關鍵時刻還是爸爸的朋友幫忙解決了問題。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現在爸爸是他們三兄妹中混的最好的一個,姑姑的態度完全是三百六十度大轉變,隔三差五來我們家串門,媽媽非常反感她,可是爸爸卻說都是親兄妹,沒必要讓彼此難堪,我真是搞不懂為什麼親人間的感情這麼淡薄,凡事都要與利益和金錢掛鈎。
有人說,越是親近的人,越會以愛之名操縱你,進行「道德綁架」,比如「我是你親哥,我還能害你嗎?」「你是我兒子,我管你不是很正常?」「你不是愛我麼,為什麼不能……」不管是父母、伴侶還是兄弟姐妹,他們總是戴著「為你好」的面具,束縛你對生活的渴望。
《情感操縱》一書中,作者結合自身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接觸大量真實案例,深度分析情感操縱背後的心理原因,並提出改善關係的解決辦法,相信可以幫到你,更好地去愛與被愛。
相比於七八十年代的「手足情深」,現在的感情好像不值一提,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兄弟姐妹之間能彼此有個照應,長大後能相互依靠,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美好的願望逐漸被赤裸裸的現實打破,原本同住一個屋簷下無話不談的兄弟姐妹,卻變成了無話可說的人生「過客」,這是什麼原因呢?
1、家庭結構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人口流動較為緩慢,很多地方的家族觀念較為重,幾代人幾乎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從未改變過,兄弟姐妹間的依附性較強,是血緣上最難以割捨的親情,大家住的不遠,隨時可以串門、閒聊,誰有困難時不遺餘力地幫忙,對待彼此的感情真摯熱忱,民風淳樸又簡單。
可是改革開放後,就業機會增加,人們開始為了生計東奔西走,原本的家族聚居變成天各一方的散居,有的遠嫁,有的在外定居,彼此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往來越來越少,尤其是結婚生子後,很少有時間去和遠隔千裡的兄弟姐妹聯絡感情,心的距離增加,感情慢慢變淡。
2、感情開始變得物質化
如今社會的物質化傾向,嚴重汙染了人際關係,誰窮就會被看不起,誰富誰就有話語權,親情被金錢滲透和汙染,兄弟姐妹間有了利益聯繫,治病救命都不一定能借到錢,彼此疏遠也是必然趨勢。
即使是隔得不遠,可是大家更注重經營自己的小家,由於妯娌關係、姑嫂關係等經營不佳,大家很容易因為與經濟利益掛鈎的事情產生矛盾,由於平時缺少聯絡,關係本來就不夠牢固,隨便一件小事都能催化關係變得惡劣,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3、父母一碗水端不平
如今的人們越來越注重男女平等,可是多子女家庭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是有重男輕女、養兒防老思想的父母,從小對女兒不好,長大後給兒子買車買房,彩禮錢卻不給女兒準備,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的不滿,當遭遇不公平待遇時,難免產生嫉妒和仇恨心理,關係自然是很難融洽,為此,很多女生成年後迫不及待想要脫離原生家庭。
4、父母財產分割、贍養問題
父母的財產分配是否公平會成為子女們產生矛盾的關鍵,正如「親兄弟明算帳」,你多我少勢必會引起感情淡漠,而且老人的贍養問題也會成為關係惡化的導火線,出錢的不出力、出力的沒有錢,大家因為各種原因推搡,積壓已久的矛盾和壞情緒在父母離世後爆發出來,老死不相往來,完全沒有聯繫的必要。
其實,兄弟姐妹關係是否親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生家庭的教育,如果父母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無疑會為日後手足關係惡化埋下「隱患」,如果父母不重視培養家庭團結和親情聯繫,孩子自然而然沒有意識去塑造親密關係。
世界上的情感有千萬種,唯有親情是血濃於水的情感。或許親人之間從來沒有故意的冷漠,只是我們缺少正確對待他們的方式。
1、父母注重親情教育
父母需要為孩子培養親密的手足關係,公平對待兩個孩子,公正處理他們的矛盾,平時多讓孩子相處、互相幫助,建立親密感和依賴感,正如胡可告訴安吉:弟弟才是陪伴你一輩子的人。
2、兄弟姐妹頻繁保持聯絡
保持聯繫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基本的就是電話、簡訊,當然,這是遠遠不夠的,最好能彼此抽出時間多一些實際的相處,比如定期家族聚餐,只有多參與彼此的生活,才能保持感情一直處在熟絡狀態。
3、儘量避免家庭糾紛
家庭糾紛和矛盾是關係惡化的「導火索」,可是一個理想的家庭不可能沒有爭吵,關鍵在於你們如何解決問題,請記住,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難聽話不要隨意說出口,俗話說覆水難收、破鏡難重圓,即使修復好,依舊存在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