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糾結。
糾結怕是這世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的情況,不同人面臨糾結的處理方式亦大相逕庭。有人輕微糾結,有人重度糾結,有人糾結至死。
整體來說,只糾結而不行動的行為是極為浪費時間精力,也沒有多少意義可言的。
糾結通常是因為我們面對至少A,B兩個選擇,不知道哪個對我們更好,反覆比較,反覆猶豫,無法做出決定的一種心態。
一個典型的糾結情景:
小紅:小東,你說我是要畢業工作呢還是畢業先讀研?
小東:你想要做的工作有學歷門檻嗎?有的話就讀研先。
小紅:我也不知道我想要做什麼工作,金融機構,諮詢公司都想試試。很多金融機構有學歷門檻,但諮詢公司沒有。
小東:那你讀研吧。反正諮詢公司不會因為你讀研不要你。
小紅:可是我怕讀完研,如果去諮詢公司,反而競爭不過那些本科畢業就去諮詢公司的人,同樣年紀,他們多了好多經驗
小東:那你就先去諮詢公司工作吧。
小紅:可是萬一我找不到我想要的工作呢?
小東:那你還是先讀研吧。
小紅:可是我還是想趁著年輕到社會上闖一闖比較好。
小東:那你就工作吧,以後再讀書也可以。
小紅:可是,萬一工作後沒有激情再回學校了呢?
小東:朋友,再見!
我們來分解一下糾結的原因,從以上小東小紅的簡單例子可以看出,糾結有如下原因:
1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想要的東西,你是不太會糾結的。比如小紅非常確定畢業後想進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必須要求碩士學歷,那就沒什麼好糾結了,畢業繼續讀研就好。
再比如,很多人在細微之事如點餐的時候也會反覆糾結是吃麵還是吃飯,是吃酸湯麵還是麻辣麵,是吃紅燒肉飯還是回鍋肉飯。
服務員不催三五遍,你可以把菜單翻來覆去看一個小時。如果你去餐廳之前就想清楚自己要吃什麼,你可能連菜單都不需要就直接點了,因為你已經非常清楚自己的行動目標。
2
想要的太多,你太貪心啦
你說我想得很清楚,我就是既想去金融行業,又想去諮詢公司,我哪個都不想放棄。
這時在必須面臨二選一的時候你就會痛苦,因為兩邊你都想顧及,放棄任何一方的可能,你都會覺得損失很多。
現實情況很多時候又不允許你同時兼顧,這個時候你自然會十分不情願做出決定,就會糾結。
這裡糾結的本質是太貪心,你不願意接受失去一個選項的可能性。對失去的恐懼要遠甚於得到的開心,這一人性也加劇了這種糾結。
3
對選項缺乏足夠認識
有些時候,我們反覆猶豫,無法做出決定,是因為我不夠了解各個備擇選項。
比如還是小紅的例子。其實小紅本科是可以同時申請金融機構和諮詢公司的,一些外資金融公司是不需要碩士學歷的。但很多人覺得是不是我要進金融機構,就一定要讀個碩士。
再比如,我們糾結到底是10點睡7點起的作息模式好,還是1點睡9點起的模式好,也是因為片面地覺得前一種更多人倡導,但後一種自己習慣更合適,所以才會反覆糾結要選哪種方式。
如果你認認真真去做完研究,你會發現不管你哪種作息,其實本身都不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如果你有了這些了解,在選擇晚睡的作息時間表時,心理就沒有那麼大的負擔,也不會糾結到底要不要早睡。
4
預期結果自帶不確定性
比如有人糾結要不要出國讀排名一般的碩士。
出去讀的正面理由是:多個學位,多些見識,多些經歷經驗等等。反面理由是:海龜太多競爭激烈,耗費太高性價比低,學的東西不實用等等。
於是很多人在面臨這個問題時,就會反覆糾結,我要不要出去,到底要不要,然後在腦子裡做了1024遍的SWOT分析,最後並沒什麼卵用,還是不知道要不要出去讀。
實際上呢?活了這麼多年,難道你還沒發現這樣一個簡單而樸素的真理嗎:
有關未來的東西,沒有什麼是可以保證的。
很多東西都充滿了變數。這個變數可以是突發偶然的情況,也有可能是隨著時空改變的一些情況,你沒有辦法把未來方方面面都預期到,預期到也可能出現和預期不一致的情況。
人們做抉擇的時候會去想,如果我做了這個選擇,未來會怎麼樣?比如說,
如果我出國讀研了,我回來會不會找到好工作?
如果我換工作了,工作環境會不會比現在得到改善?
如果我創業了,會不會失敗後生活陷入窘境?
如果我去約她,她會不會給我機會,會不會和我交往?
......
為了獲得以上問題的答案,你最擅長的往往是做各種分析,在腦子裡反覆思考,推演,比較。反覆使用別人的經驗來比對。
最後發現你還是很糾結,因為你清楚地知道,這些情況分析得再多,再透徹,它也是發生過的,別人的經驗,或者也只是未來的預期。
請注意,這裡我沒有否定行動前要思考,我也主張三思而後行。我否定的是過度過多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採取行動。
讓我們說回預期。
預期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沒有實現的東西,預期的本質是一種假設。
所以儘管你分析了一旦做了某個選擇後,會產生的很多種可能,但這些可能是假設的,不是已經實現的。既然可以這樣假設,那也可以那樣假設。
既然可以假設創業失敗會很慘,那也可以假設創業成功會很爽啊。那你到底要不要創業?
5
行動才能讓認知完整
以上的這些原因會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導致了糾結的不可避免性,人們面對糾結往往最直接的處理方式就是:不斷分析,不斷計算,不斷假設,不斷推演,最後的結果是:
更加糾結了!
為什麼呢?因為往往會讓你糾結的,通常都是通過簡單的邏輯判斷無法做出選擇的情況,那些容易判斷優劣的,你很快就選了。這也意味著,真正糾結的選項之間,往往各有優劣,並不具備特別明顯的區別標準。所以這個時候你越分析,就越找不到出口。
之所以這樣,有一個很致命的原因是:
很多事情,你必須要往前走兩步,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才能達成理解。
你行動之前具備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經驗體系,甚至不足以支撐你達成哪怕分析層面的理性,更不用說行動層面的理性。
好比,你糾結到底要不要出國讀書。你分析比對了很多因素,但只有當你真正踏上了出國讀書的這條路,你才能最真實地去理解這個決定會帶來哪些影響。
你糾結要不要創業,真的只有你走上了創業這條路,你每天為產品殫精竭慮,你開始找錢,找人,開始為整個公司負起責任的時候,你才能體會到創業這個選擇對你到底意味著什麼。
所以,糾結了怎麼辦?
當你三思,四思,五思,思考了一萬次之後,你依然糾結,這時你要怎麼辦?分析了辣麼久,懂了辣麼多道理,看了辣麼多案例,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時你要怎麼辦?
行動啊!你先動起來,在行動中去動態思考,去調整方向,去找到讓自己心安的那個方向。
站在原地不動,思考,分析,推理,糾結,這些對解決問題一點用都沒有。
行動是治癒糾結的最好的藥方,至於行動的起點是哪個選項,往往並沒有你想像那麼重要。比如,究竟是先工作還是先讀研,十年後來看,或許區別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