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女同事,暫且叫她小C,小C幼時父母離異,她被判給父親,母親離婚後便斷了聯繫。繼母對她惡劣,父親敦厚只能忍氣吞聲,她有苦無處訴。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她的抑鬱等級一度需要靠服用藥物來治療。最近小C隔三差五便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用刀片劃傷手腕的新照片,一開始網友們還一遍又一遍的勸她愛惜身體,不要想不開,久了朋友們也膩了,知道她聽不進勸,說啥也沒用。這是一個為數不多比較極端有病理傾向的例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兼具了身體和心靈的個體,身體容易受傷,心靈亦如此。即使正常無病症的個體,也不容易做到全面愛自己。
均衡營養,不挑食,早睡早起,常常鍛鍊身體,定期體檢,有不舒服及時就醫。這些說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做到的少。我們總是有理由說工作壓力大,不加班不熬夜不行。電子產品普及,信息鋪天蓋地,很多人的空閒時間都交給了手機。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生活在焦慮和追趕中。久而久之,視力下降,腰酸背痛,精力匱乏,透支身體已成常態。
往往這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想想,透支身體,值得嗎?始終我們只有一副軀體,壞了就可能真的壞了,我們真的樂見自己在追求的路上,發現身體已經垮了?
另一方面,削減自己的目標。很多時候焦慮的原因,是因為目標太多。這就像一部電腦,因為程序開太多,導致宕機。經常發現某某同學,一邊工作,一邊學英語,演講也報了名,還要寫作打卡,真想一子把自己練成全能王。這樣的心情能理解,但往往什麼都想拿,最終什麼都沒得到。一個人精力有限,與其每個方向都挖一點,目標達不成,還把身體累壞了,不如一段時間內在一個方向深耕,日積月累,學有所成了再嘗試另一個領域,畢竟身體好,只要長壽,學什麼都不怕晚。
2、了解自己
這裡除了身體,主要指性格這一塊。了解自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了解自己,你才能給到自己想要的。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有段時期,我非常抗拒別人的批評,無論好與壞,我都聽不進去。後來我發現原來是小時候被過度管教,對於批評產生了條件反射。後來我調整了思維後,可以用更寬廣的心胸去接納不同的意見。另外知道自己不喜歡遭批評,以後做每一件事會儘量細心認真。
了解自己,才能最大限度的安撫自己,以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生問題,這比碰了一鼻子灰,才意識到原來都是在給自己找對抗呢。
3、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曾經有個朋友,她覺得胖是自己的缺點,事實上我們大家都不以為意。這也沒什麼,關鍵她經常問別人,你覺得我瘦了嗎?若是得到否定回答,她就會鬱悶好半天…
缺點,人人都有,卻不是人人都能容納自己的缺點,過度關注缺點的做法無疑是讓缺點掩蓋優點。要知道,拿破崙個子小,照樣成為了一代超級帝國的皇帝。歐巴馬在種族歧視尚未根除的美國,照樣當上了總統。就算奧黛麗•赫本我的完美女神,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事。我們不需要自己完美無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悅納自己,才能開啟真實舒坦的人生篇章。
4、欣賞自己的優點
欣賞自己的優點,就有如他人對我們說的一句讚賞,會令我們心花怒放一樣。如果能自己欣賞自己,那自信也會隨之陪在身邊。心理學上有種調節心態的方法就是寫出自己的優點,不了解自己的優點,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強大。
欣賞認識自己的優點,更有利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優勢,體現自己的價值。
5、遵從本心
大概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了,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在《真我與我》一書中提出「真我」的概念,真我即本心,也是意識之所在,這需要仔細意會。但生活中想要快樂的生活,並非要像靈性大師一樣找到真我,同樣可以了通過解自己最初的願望,並滿足這些願望來愉悅自己。
有時候面對別人的不合理要求羞於說不,成全了別人,苦了自己。有時候,僅是一個少年的夢想,成年後依然念念不忘。正確的做法是,愛的人,喜歡的物品,想做的事情,想要就去追,如此,才能活成喜歡的自己,如此,才是善待自己的方式。
人生的幸福,從愛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