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盲盒已經越來越多了,其實不止是小朋友,自己也常常有攢一個的衝動。
第三十六篇,記一下這個「攢」字。
典型的左右結構,左邊是一個「手」,右邊是一個「贊」,當然重點是在右邊。
「贊」字古時的字形大致是如下的樣子:
上部是兩個「先」字,有爭先恐後進入的意思,下面是個「貝」字,古時的錢幣,兩個意向合起來,有向大人物爭先恐後獻上財物的意思,引申為"敬意「「支持」「幫助「等意。
「攢」字就有用手幫助收集之意了,爭先恐後獻上財物,也算是「攢人脈」了。
回想起來,每個人還都是樂於攢一些東西的。
記得很小時候,可買的玩具很有限,當時就是攢很多的玻璃彈珠,五顏六色的,存放在一個罐頭瓶裡。
還攢過火柴盒,這個估計很多小朋友都沒有見過了,當時成套的圖案,也是一個打開世界的窗口。
好像還攢過酒瓶蓋,當時有一種彈瓶蓋的遊戲,如果能得到一個沒有被開瓶器搞變形的瓶蓋,就是如獲至寶了。
及至再大一些,就很迷戀小人書了,可惜當時條件有限,只能零星的偶爾買一本看看,記得有一年過生日父母給買了一套《濟公傳》,欣喜若狂,但遺憾的是檢視之後發現整套差了一本,成了心中的一個缺口。
父親也是喜歡攢一些書,記得當時有一套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經常翻看,有一年搬家後不知何故少了一本,遍尋不見,一時間成為了父親的心病,有一次通電話時母親說起,我趕緊在網上找到買了一本,終於又成完整的一套。想來收到書的那一刻,父親一定微笑。
當年還有一種風靡全國的需要積攢的東西,就是郵票,不過自己沒有投入精力,只是曾經看過媳婦的集郵冊,聽說後來郵票也都散佚了,很是可惜。
那還不能不提一下攢卡片的鼻祖,就是乾脆麵裡的小卡片。現在小區裡看小朋友都在攢奧特曼的卡片,也真是幾年就一個輪迴了。
上大學的時候攢過兩種東西,一種叫做電話卡,有固話卡,也有網絡電話卡,叫201卡,卡面有各種主題,但是很快行動電話就洶湧而來,電話卡難覓蹤影了。
另一種是盒帶,也叫磁帶,每一盤都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有結構,有故事,後來也終是難以抵擋MP3之類的衝擊,逐漸成為了文物。
再後來呢,好像要攢的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還要攢知識、攢運氣、攢積分、攢信用、攢好評、攢裝備、攢顏值、攢人品……
要攢錢,紅塵滾滾,裹挾了太多太多的欲望,這也想,那也想。
要攢資源,人海滔滔,主動或者被動地聯網,認識多一些,再多一些。
還要攢健康,前路茫茫,誰都有無法預料的意外,面對離別,也開始審視自己,關注飲食,關注作息,也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很多東西,好像就是要攢給別人看。
你看我有,你看我全,你看我能……
但其實哪裡有別人。
都是攢給自己看。
是過往的經歷,是記憶的燭光,是時代的印跡,是成長的微火,是行走的證明,是存世的念想。
攢沒攢全,還在不在,也許都並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