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若水的第95期分享
作者:若水
來源:若水說時間管理
01
人腦本是三重大腦
最開始,地球上是沒有生命的。大約3.6億年前,地球進入了爬行動物的時代,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腦。本能腦的結構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模塊,能夠快速的對環境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敵人就戰鬥,遇到危險就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對象就追求等。特點是既沒有情感也沒有理智,體溫隨外界變化的特徵讓它們無法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
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了,並進化出了情緒,提升了生存的優勢,比如恐懼情緒讓他們遠離危險,興奮情緒讓他們專注捕獵,愉悅情緒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傷心情緒能引來同情者的關愛等。特點是能夠體溫保持恆定。哺乳動物的大腦裡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情感區域,腦科學家稱之為情緒腦。
大約250萬年前,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它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我們把這個新的腦區稱為理智腦。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些,只是憑感覺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只有一個大腦,而人類只是比它們聰明一點兒而已。
02
正確理解三重大腦
大類的大腦是由不同模塊堆砌而成的,就像一臺七拼八湊組裝出來的電腦,主板是老的,顯卡是舊的,中央處理器卻是新的,它們在一起工作時必然會出現很多兼容問題。
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小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智腦的進化時間比較短。如果把本能腦比作100歲的老人,情緒腦就相當於一個55歲的中年人,而理智腦則好比一個不滿1歲的寶寶。
二是三腦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大約分別在2歲、12歲、22歲時發育成熟。各階段相差約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我們總顯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三是本能腦和情緒腦對大腦的掌控能力更強。大腦裡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而本能腦和情緒腦擁有近八成;它們掌管著意識和生理系統,時刻掌控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調控著呼吸、心跳、血壓,運行速度達到1100萬次/秒,理智腦只有40次/秒,而且非常耗能。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作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的祖先一直在危險與匱乏的自然環境中過著狩獵與採集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存。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藉助於本能和情緒的力量對危險做出反應,對食物進行即時享受,對舒適產生強烈欲望,才不至於被吃掉,被餓死。
為了生存,原始人還要儘量節省能量,像思考、鍛鍊這種高耗能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生存的威脅,會被本能腦排斥,而不用動腦筋的娛樂消遣則深受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歡迎。
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大約在1萬年前,我們進入了農業社會,約300年前進入工業社會,約50年前進入信息社會,我們的大腦還沒有來得及被完全被改造。所以我們當前遇到的所有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目光短淺、即時滿足,在現代社會,用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來代替它們更加貼切。
這種大腦結構導致我們陷入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想的多,做的少的怪圈。
03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
人,生來混沌,根本原因在於出生時,理智腦太過於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讓理智腦儘快變強,以克服天性。
讓理智腦變強並不是為了對抗或取代,而是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我們要記住理智腦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的力氣大。
大腦和肌肉一樣,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我們習慣感情用事、不加思考,那感性思維就會佔據主導;而若是習慣經常思考、時常反思,理性思維就會佔據上風。
要想從原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知識,知識可以讓我們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掌握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可以讓我們的理智腦變強。
真正的人生,從自律之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