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自己的大腦

2020-11-08 若水說時間管理


這是若水的第95期分享

作者:若水

來源:若水說時間管理

01

人腦本是三重大腦

最開始,地球上是沒有生命的。大約3.6億年前,地球進入了爬行動物的時代,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腦。本能腦的結構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模塊,能夠快速的對環境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敵人就戰鬥,遇到危險就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對象就追求等。特點是既沒有情感也沒有理智,體溫隨外界變化的特徵讓它們無法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

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了,並進化出了情緒,提升了生存的優勢,比如恐懼情緒讓他們遠離危險,興奮情緒讓他們專注捕獵,愉悅情緒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傷心情緒能引來同情者的關愛等。特點是能夠體溫保持恆定。哺乳動物的大腦裡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情感區域,腦科學家稱之為情緒腦。

大約250萬年前,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它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我們把這個新的腦區稱為理智腦。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些,只是憑感覺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只有一個大腦,而人類只是比它們聰明一點兒而已。

02

正確理解三重大腦

大類的大腦是由不同模塊堆砌而成的,就像一臺七拼八湊組裝出來的電腦,主板是老的,顯卡是舊的,中央處理器卻是新的,它們在一起工作時必然會出現很多兼容問題。

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小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智腦的進化時間比較短。如果把本能腦比作100歲的老人,情緒腦就相當於一個55歲的中年人,而理智腦則好比一個不滿1歲的寶寶。

二是三腦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大約分別在2歲、12歲、22歲時發育成熟。各階段相差約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我們總顯得心智幼稚不成熟。

三是本能腦和情緒腦對大腦的掌控能力更強。大腦裡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而本能腦和情緒腦擁有近八成;它們掌管著意識和生理系統,時刻掌控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調控著呼吸、心跳、血壓,運行速度達到1100萬次/秒,理智腦只有40次/秒,而且非常耗能。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作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的祖先一直在危險與匱乏的自然環境中過著狩獵與採集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存。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藉助於本能和情緒的力量對危險做出反應,對食物進行即時享受,對舒適產生強烈欲望,才不至於被吃掉,被餓死。

為了生存,原始人還要儘量節省能量,像思考、鍛鍊這種高耗能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生存的威脅,會被本能腦排斥,而不用動腦筋的娛樂消遣則深受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歡迎。

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大約在1萬年前,我們進入了農業社會,約300年前進入工業社會,約50年前進入信息社會,我們的大腦還沒有來得及被完全被改造。所以我們當前遇到的所有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目光短淺、即時滿足,在現代社會,用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來代替它們更加貼切。

這種大腦結構導致我們陷入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想的多,做的少的怪圈。

03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

人,生來混沌,根本原因在於出生時,理智腦太過於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讓理智腦儘快變強,以克服天性。

讓理智腦變強並不是為了對抗或取代,而是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我們要記住理智腦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的力氣大。

大腦和肌肉一樣,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我們習慣感情用事、不加思考,那感性思維就會佔據主導;而若是習慣經常思考、時常反思,理性思維就會佔據上風。

要想從原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知識,知識可以讓我們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掌握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可以讓我們的理智腦變強。

真正的人生,從自律之後開始!

相關焦點

  • 重新認識你自己
    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有必要按下重啟健,重新認識一下自己。這話說起來似乎很輕鬆,其實不然。重新認識你自己,可絕不是件輕巧的事情。近期,我閱讀了印度作家克裡希那穆提寫的兩本書,先是讀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接著又讀了《重新認識你自己》。據說這兩本也是作家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中最火的兩本。我不喜歡跟風,遇見一本書與遇見一個人一樣,需要緣份,需要時機,順其自然就好。
  • 如何讓大腦重新洗牌:獲得強大的思維、點子和洞察力
    大多數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一察覺到這種情況,大腦就會馬上重新洗牌,你便再也回不去那種思維模式,你的信念決定你的想法。有一個方法能最快除掉自我局限的信念,就是要察覺到這個信念是不正確的,你一察覺到,大腦就會馬上重新洗牌,你便再也回不去了,因為一旦你明白這是個不正確的信念,你的大腦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它會讓你重新認識你過往的經歷,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金錢、人際關係等等。
  • 重新馴化大腦的法門:覺知—做小我思維的觀察者!
    覺知是心理療愈的核心,覺知就是帶有意識地來和看,覺知就是不參與到思維情緒欲望當中去,保持個體的客觀觀察的狀態,覺知就是上升到更高的維度,覺知就是超越所有的標準,看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像發生在別人身上,覺知也是在當下的行動當中去重新馴化大腦的過程!
  • 認識真實的自己
    為什麼需要認識真實的自己?我們經常搞不懂自己,一會兒想要這個,一會兒想要那個,最後發現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因為一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以,也就很難讓自己真正地開心起來。認識自己的目的,在我看來,其實就是讓自己這一生真真切切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想活出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自己。為什麼我們不容易認識真實的自己?
  • 我被自己的大腦蠢哭了
    大腦在替我們認識外界時有一些自發的傾向,比如在沒有聯繫的事情上建立關聯,把聰明人視為威脅,這分別會造成迷信和把人腦比作電腦是很有誘惑力的,但忽略了人腦也是一種器官,並且意識到自己是器官。我們現有的圖像和語言限制了我們對大腦的想像:它的精神性、物質性和具身性是相互關聯的。英國神經科學家迪安·博內特也指出,人腦跟電腦是有顯著差異的。在英語裡,記憶跟電腦的內存是同一個詞(memory)。內存是存儲信息的地方。
  • 大腦如何理解「錢」?7個對錢的認識,幫你正確利用「錢」
    很多人是這樣度過一生的,「花還沒掙到的錢,買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以及討好自己不喜歡的人」。這篇文章,我想帶大家認識金錢!金錢是什麼?其實,金錢是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觀念。你如何照顧自己的頭腦決定著你能多大程度的管理好自己的錢。所以,如果我們對基本的金融概念,以及我們大腦對這些概念的反饋機制都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就是在「做空」自己。
  • 來,重新認識一下你自己
    1我們都知道,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後來,古希臘人將這句話刻在了一塊石碑上,並稱它「比倫理學家的一切巨著更要重要,更加深奧」。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很難嗎?難,超級難。2一是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我個人覺得,分為做、技術、說、寫四個方面。
  • 認識別人和認識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王某某是個愛慕虛榮的人,因為你聽到別人這麼說過她,也看到過她在炫耀自己剛買的新衣服。總之,你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結合你自己的認知來判斷一個人,認識一個人。你不會去考慮或者理解這個人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有那樣的表現,這些對你來說都不重要,因為你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深入了解一個人,你只能憑藉總體的印象,來給出自己的認識。
  • 把自己的大腦,每天清理一下
    儘量把自己的大腦,每天或者是有空的時候清理一下,就像手機電腦一樣多清理。我為什麼這樣做呢?也是把一些生活中的經驗分享出來,為什麼分享的?主要是啊,我發現了,就是說你大腦中儲存的東西不管是有用的或者是沒用的,儘量要說出來。
  • 如何訓練大腦使自己快樂?
    你的大腦會產生愉快還是不愉快的想法?有時,我們認為是基因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有時我們太安於現狀,以至於忽視了我們也有能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那麼,如果幸福正是你所追求的東西,要知道你可以通過訓練大腦、為大腦制定方案來使自己變得開心。讓我們直面這個問題。
  • 重新認識自己,你做到哪些?
    聽說,闊別旅遊圈10餘年的金湖水上一線天、二線天重新對外開放啦一千人眼中會發現一千種金湖的美旅行的經歷別聽說自己去看看才作數
  • 「我想重新認識你,從我們第一次見面開始」
    很多已經分開的兩個人,由於沒有放下彼此,都希望可以與對方再重新認識一次。我想重新認識你,從我們第一次見面開始,從你叫什麼名字開始。因為從第一天認識你開始,我都沒有好好珍惜。這應該是很多還沒有放下ta的人的心聲吧。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回到我問你叫什麼名字,然後到了解你喜歡吃什麼,你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兩個人美好地攜手到老。
  • 你們還想再重新認識一次嗎?
    第一次見面剛認識的時候,你會想要知道對方叫什麼名字,慢慢地會想要去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要是發現有跟自己相似的地方,就會在心裡開心很久。然後兩個人之間會發生一些感覺起來很奇怪的事情,比如明明已經很困了,卻依然可以聊天到很久。也比如牽起對方的手,或者是擁抱著對方,你會發現心臟跳動的頻率會比以往快了好幾個節拍。
  • 人啊,認識你自己?
    朋友說,以前有固定工作的時候,買了的書兩三年都不看下,看也是隨筆翻個幾十頁,還有就是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身上,現在沒有固定工作,會更關注自己的成長。說在未來的一年,我會花更多時間在個人能力提升上。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呢?這就是在認識你自己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痛苦。
  •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這條原理告訴我們,為了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得成功思考後的愉悅,教師需要重新考慮他們鼓勵學生思考的方式。當我們能僥倖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賴記憶。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已經解決過的,因此我們只要重複之前的步驟就可以了。
  • 重新認識吧,不帶感情的那種
    重新認識吧,不帶感情的那種。
  • 一見鍾情不是心動,只是大腦的把戲
    其實,這些全是大腦的想像,是你為了強化自己選擇的一種自我合理化解釋;如果換了另外一個女的,也會心動,你都能找一大堆理由出來說這是真愛,也會無法自拔。等你重新開始下一段感情的時候,你又會覺得「緣分」來了。因為身在局中,我們都被大腦的即興表演給欺騙了,往往我們所有人入戲太深卻不知道。其實,思維是平的,一切深層次的體驗都是大腦想像的、編造的結果。蜘蛛編織網來捕獵,人類創造故事之網來生存。
  • 因為我不想重新認識一個人了
    長大以後,再去認識一個人變得既簡單又困難。簡單是因為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人群,困難是因為再也打不開自己的心扉。她說:單身久了,我才明白,不戀愛其實跟誰都無關;不是新歡不夠好,不是舊愛難忘,不是單身很爽,只是因為不想再重新去認識一個人了。既不想去了解誰,也不想跟誰解釋自己了。聽了梅子的話,突然想起一段話形容這種感受很貼切:重新認識一個人,開始一段戀情就像是上學的時候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寫一篇作文,但是卻被老師撕了,要求重寫。
  • 心理學:在你的大腦中想像一張人臉,測出你大腦中有多少記憶垃圾
    心理學:在你的大腦中想像一張人臉,測出你大腦中有多少記憶垃圾測試開始:題目:現在,開始在你的大腦中想像一張人臉。1、能夠看出他具體的性別嗎?是同性還是異性?2、你認識他嗎?是熟人?還是偶像?3、你過去幾天見過他嗎?現實中,電視裡?
  • 途行說書:《少有人走的路》39歲與往事乾杯,重新認識自己
    但是曾幾何時,你是否想過認識一下自己。你若問我這麼長的時間在想些什麼,其實腦袋裡天馬行空很多頭緒,總結後也就不過一句話:我終於靜下來花時間認識了一下自己。39歲沒有什麼引以為傲的突出成績,生活過得去,三五知己相約老去。聽起來中規中矩,可我卻忽然發現這麼多年裡,我竟然活著活著就把自己給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