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醒:別總拿你的自以為是衡量他人
有一個不知道真假的故事估計大家都在短視頻裡看到過:一個女孩子的男朋友最近總是回家很晚,女孩子心生怨言,責怪男孩子不體貼,每天不知道在外面鬼混什麼,也不早點回家陪她,這天她又一次氣不過,準備出去找男朋友,吵一番鬧分手,可不知道怎麼巧了,她剛好看到男朋友在做兼職,原來,他沒有鬼混,只是想多做一份工作,多一份收入,給她更好的生活,她心裡的不滿和怨言,頓時煙消雲散。
-
通常欲望能力不匹配時,長得醜和想得美,都是無法克服的虛榮心。
比如,在很小的時候被別人嘲笑過身材太胖,由此產生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致使人認為自己一輩子都無法改變這糟糕的形象,所以即便做出了減肥的決定,在減肥的過程中也會變得內向、消極,因為內在的自我認知沒有發生改變,所以無法成功的減肥。所以,重塑情緒、行為和記憶的關鍵是找到並改變無意識的心態。首先,我們必須明確自己想要改變的行為或想法。
-
認知與認知思維
然後去冒一些別人不能冒的風險,去別人不能到達的地方,來增加生命的寬度,啟發自己對這個世界全面地思考。第四,向前人、向先進學習,高手指路。跟不同的人聊天,尤其是和各行各業的高手聊天,你會獲得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和智慧。每個人都需要平衡,而不是單一路徑依賴。成功的人、失敗的人、努力的人、落魄的人,不同的人生場景、個體的迷惘,欲望和掙扎,積累出不同的經驗。
-
越是偏激的人,越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低下
沒有絕對良好的心理素質,產生牴觸心理是必然的。挫敗感一旦達到個體承受的上限,就會使這個人的所有狀態都變得混亂。這種混亂把控不好,就會打破內心防線,促使內心火焰開始爆發,仿佛自己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沒有人可以阻止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這就是人開始失控的表現。
-
American Beauty | 人不過是掙扎在生活裡的怪胎.
它的英文名是American Beauty,我對於這裡說的beauty的理解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偏執,看似無法被理解的行為背後都有自己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這些匯集到一起造成了一種別樣的beauty,是撕裂而真實的美。
-
認知到底是怎樣發生的?高層次的人有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
也就是人的觀念中一直存在一個認識世界的方式,這個方式以知識和邏輯為基礎。這個認知體系是正確的嗎?這個認知體系科學嗎?所謂的科學就是說,認知體系形成的結果是可以驗證的、是可以重複的。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體系都是不一樣的,只能由個人不斷的驗證和修正。認知是受到情緒的極大影響的。
-
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懂
做人,一定要有謙卑的精神和虛心學習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面對人生和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時,才能夠臨危而不懼,才能夠遊刃有餘的鎮定自若。人在自然界裡,其實很渺小,偉人如此,凡人更是如此。所以我很欣賞這句話:我們中的很多的人,總是在有知的世界裡,犯著無知的錯誤。愚蠢的竅喜著,而又狂妄自大。
-
世界是我的表象,那無處安放的欲望
小淵:我常常想什麼是欲望?這個問題複雜又如此簡單。複雜就複雜在我們無時不刻都沉溺在欲望中,難以看清真相;簡單就簡單在它很普通,普通到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我見過很多有趣的人,他們對欲望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有的人將自己交於本能,放棄了思考,以一種彌勒的姿態躺在欲望中,享受著一切。有的人視其如洪水猛獸,用盡全力與其殊死搏鬥。
-
認知升級|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當然了,這些思慮和警惕,無外乎格局、心胸、視野,也即認知力。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創業也是如此。認知力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別,一家企業也只能在企業家的認知空間裡成長。如果由此來審視現實世界,就會發現,誰擁有高水平的認知力,誰就能脫穎而出。 古往今來,關於認知力有很多說法,但是偏重的方向大多都與創業沒有強關係。
-
挽回第一步:建立正確的挽回認知
建立正確的挽回認知在男人的眼裡你的步步緊逼,不僅讓他們失去了自由,更讓他們失去了選擇權這個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在你瘋狂想與對方產生聯繫的同時,他對你的愧疚感也會消失殆盡。,男人在剛剛開始分手的時候反而覺得很快樂,他們在回憶女友的好,回憶前任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分手之後的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的,而並不是馬上,不是現在。
-
人生的一大不幸——自以為是。(悠悠茶舍)
我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特別習慣於一種思維——自以為是。我們總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總是希望別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當每個人都具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時,矛盾的產生就成了必然。我們看到很多夫妻之間的爭吵,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爭吵,同事之間的爭吵,朋友之間的爭吵等等,無非都是希望對方「認輸」,並且承認自己是「正確」的,爭吵的目的就這麼簡單、明確。
-
《親愛的自己》:情感世界裡,做到斷舍離的女人都是狠角色
事實上,情感世界裡同樣適用「斷舍離」。關鍵在於,你做得到嗎? 斷舍離的定義是透過斷絕、捨棄不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進而思考哪種生活最適合自己。愛情亦好、婚姻也罷,做到「斷舍離」的女人都是狠角色。嗯,並且不接受反駁。
-
人們為什麼也喜歡負面角色?
實際上,即便不發出警告提醒,人們通常也會自覺地與不道德的或有負面評價的人保持距離。這種現象是社會規範形成中的一個片段,背後涉及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我威脅(self-threat)等心理機制。自我概念大體上就是指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包括自己的能力、價值觀、個性特點等。比如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善良而又守規矩的人。
-
連嶽老師:低欲望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文/康衛軍一打開連嶽老師的文章,就看到一個名詞叫「低欲望」。相對於欲壑難平,顯然低欲望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低欲望,那逐漸走向赤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家庭成員如果個個都是低欲望,那這個家庭最終走向沒落,也無可厚非;一個國家如果有一部分人處於低欲望狀態,那這個國家會逐步失去競爭力和創造力,最終淪為二流三流國家,也會成為必然。
-
我們都是被關進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用自己的標準評判自己的認知
世界就這麼大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被關進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人人都有認知邊界怎樣判斷你的認知水平高低呢?今天下午我在群裡分享了幾段話:「你所賺取的每一分錢,都是你認知的變現」「用運氣賺來的錢,一定會憑實力賠回去,甚至負債」「當認知配不上我們的財富時,社會會用一千種、甚至一萬種方法去收割我們的財富」引起了一場辨析。網友舉例:A和B吵架,兩人分別來找我訴說。A說的時候,我認為A很對,B錯了。
-
社交真相:以一種自以為是的方式,鍥而不捨地改變對方
社交的真相是一個人以自以為是的方式,鍥而不捨的改變另一個人。從兩個人相遇開始,改變過程就開始了。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個信念:「將對方為己所用」。從社會層面來講,社交的本質是等價交換;從個體層面來講,社交的本質就是將對方為己所用,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無論是朋友也罷,同事也罷,還是戀人也罷,大抵如此。那麼,其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心理邏輯呢?本文將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告訴你一個真相。
-
心理學家: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愛炫耀
而那些愛炫耀的人,大多是由於自己的認知水平不夠高,所以選取炫耀來偽裝自己的淺薄。認知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個體人格的不一,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炫耀,而有的人喜歡低調,那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他們有著不同的認知。
-
我們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當然了,這些思慮和警惕,無外乎格局、心胸、視野,也即認知力。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創業也是如此。認知力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別,一家企業也只能在企業家的認知空間裡成長。 既然我們都有很多認知渠道,都能獲得想要知道的信息,那麼為什麼創業者在對世界、市場、競爭對手的認知上會存在明顯的偏差?
-
認知與覺知
許多人無法分清「認知」與「覺知」的區別,簡單來說:認知就是頭腦對事物的了解所形成的虛幻概念,而覺知就是通過身體接觸事物時所產生的真實覺受。比如:當你看到桌面擺放著一些蘋果時,心理產生了「蘋果很甜」的念頭。此時的「甜」只是你頭腦的概念,概念就是你的認知。於是,你拿起桌面上的蘋果吃了起來,此時體驗的「甜」是覺知到的。
-
對二次元人物產生真摯的愛情,可能嗎?
人們把紙性戀的愛慕對象稱為「紙片人」,是因為這些都是「二次元」作品裡的虛擬人物,通常都存在於2D平面畫面,形象就很「紙片」。今天在本文中,我們重點討論「對虛擬人物產生感情」這一種現象。「明明知道紙片人是虛構的、假的,還可能對ta產生真情實感嗎?」答案是,當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