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散文之那些年,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

2020-09-04 我這一生木已成舟

外婆去世已經很多年了,可是她帶給我的溫暖依然像是在昨天。

小時候,我家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裡,整個山坳裡只有我家一戶人家,如果要去村裡竄門,還得翻過一片高高的山坡。

平時家裡客人也不多,很無聊寂靜。所以我和妹妹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玩。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那片山坳,看到更廣闊一點的熱鬧的世界。

外婆家距我家大約二十裡路,那時候,汽車並不普遍,去外婆家的中巴車一天才一兩趟,還不準點。所以我們經常選擇走路去外婆家。

每到要去外婆家的時候,我們姐妹幾個興高採烈的,穿上早就洗的乾乾淨淨的衣服,帶上早就為外婆準備好的零食,跟在媽媽後面出發了。

媽媽每次都會帶著我們不走大馬路,選擇抄近路,而那條近路是我們很少走過的。我們都很新奇,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路邊的房屋,看看房前種的花。

如果遇到喜歡的花,比如那個時候最常見的夜來香和鳳仙花,如果結了籽,我們就去撿一些成熟了的花籽裝好準備帶回去種。花的主人如果看到了也不惱,只笑眯眯地說:喏,那邊還有月季呢,開的花也好看,折一枝回去插吧,很好養活的。於是我們又羞澀地去折幾枝月季,小心裝好,帶回去種。

有些人家裡會養狗,大多數狗都是很友好的,可是我們還是有點畏懼。每次如果遠遠看見人家屋前的坪裡臥著一條正在乘涼的狗的話,我們就先悄悄地準備好一根木棍藏在身後,準備假如它撲過來的話防身。不過還好,那些家養的狗狗,看到路人經過,有時候連頭都懶得抬一下,自顧自地曬它的太陽吹它的風,讓我們白擔心一場。

一路上,路過古井,我們就歡快地跑過去,捧一捧清涼的井水,大口喝下去,透心涼的甘甜。母親往往隨身帶著水壺,喝完之後我們裝滿一壺留得路上喝,還沒走到外婆家,水就被我們喝完了。

走到一半的時候,就是集市,那時候集市沒有現在這麼繁榮,僅有幾家商店,最大牌的叫做供銷社。供銷社往往是一間高大斑駁的房子,看起來有些年頭了,卻有點不怒自威的味道。走進去,有點昏暗,一排很長的木質玻璃柜子臺,裡面擺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櫃檯後面的營業員,帶著一種說不清楚的傲慢,在我看來,那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了。

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那些五花八門的糖果,平時基本上吃不到,可是這時候,母親往往要給外婆買點禮物,也會順便給我們買一點。這在我們看來簡直是無比的美味。

母親最常給外婆買的是麥乳精,一種黃色顆粒狀的飲品,泡水後喝起來香香甜甜的。每次送給外婆的麥乳精,其實最後都被我們喝了,那種香甜的味道一輩子都難以忘記,此後經年,每次回憶起這段時光,都覺得空氣中飄著一股麥乳精的香甜味道。

集市上對我們最有誘惑力的還有包子鋪,一個簡單的小棚子,包子在蒸籠裡,冒著熱騰騰的水霧,飄著誘人的香味。我們姐妹幾個每每路過包子鋪就邁不動腿,一直央求母親一定要給我們買個包子解解饞才走。母親拗不過我們,看到我們走了這麼遠的路也累了,只得給我們每個人買一個包子。

那時候包子的品種還沒有現在這麼多,要麼就是肉包子,要麼就是饅頭。我們最喜歡吃肉包子,一點點撕開潔白的外皮,露出香噴噴的肉餡,光聞一下都讓人慾罷不能。

就這樣一邊吃著包子,一邊咬著零食,喝著古井水,一路走著,再遠的路也不覺得累了,更何況,路的盡頭,有我們慈愛的外婆在等著我們。這樣想著,走路就更輕鬆了。

走到快要到外婆家時,包子和零食也差不多吃完了,遠遠地看到外婆家門前的柵欄那裡,站著我們最愛的外婆。她慈愛地看著我們,我們姐妹幾個朝外婆飛奔而去,牽著外婆的手往家走去。那是多麼美好難忘的時光啊。

相關焦點

  • 鄉情散文:那些年,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
    文:彭輝圖:來源網絡外婆去世已經很多年了,可是她帶給我的溫暖依然像是在昨天。小時候,我家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裡,整個山坳裡只有我家一戶人家,如果要去村裡竄門,還得翻過一片高高的山坡。所以我和妹妹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玩。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那片山坳,看到更廣闊一點的熱鬧的世界。
  • 那些年,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
    外婆去世已經很多年了,可是她帶給我的溫暖依然像是在昨天。小時候,我家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裡,整個山坳裡只有我家一戶人家,如果要去村裡竄門,還得翻過一片高高的山坡。平時家裡客人也不多,很無聊寂靜。所以我和妹妹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玩。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那片山坳,看到更廣闊一點的熱鬧的世界。
  • 回憶童年散文之桐葉粑粑
    每到放假的時候,家裡的農活都忙完了,我就會向母親申請去外婆家玩幾天,美其名曰想外婆了去看望外婆,其實,我是饞外婆做的桐葉粑粑了。每次一到外婆家,外婆就會說:哎呀,我的乖孫來了,走,外婆帶你摘桐樹葉子去,等下回來做桐葉粑粑吃。
  • 一個80後的童年回憶:在外婆家的那段時光
    可以說,我童年的記憶基本來自在外婆家度過的那段時光。外婆是一個話不多的人,印象中,她是一個一直忙個不停的人,生火、淘米、洗菜、切菜、煮飯、炒菜、洗碗、掃地、洗衣、下菜地除草施肥,給我洗澡、給我餵飯,給我把雞腿、魚肉撕碎等等。記得每次吃飯,外婆都給我夾好菜,把肉撕碎,我就把碗放在門口的木墩上,蹲在那兒吃飯。
  • 走,去外婆家
    每逢過節,總會想去外婆家看看。至於為什麼,我想可能因為外婆是除了爸媽外最讓我感到溫暖的親人了。自我記事起,外婆就已經在我腦海裡存在了。小時候逢年過節到外婆家,外婆總是拿出一堆好吃的,好玩的給我。小時候貪嘴貪玩,總會被爸媽訓斥,但外婆總是笑呵呵,好像極少會批評教育我。對,外婆極少教訓我,總是極富耐心的。這次五一是和我媽回來的。
  • 外婆家的路,也許快要不走了
    我邊忙和邊打量著外婆,比起上次來外婆又衰弱了許多,走路都戰戰顫顫,得扶著東西才能走了。和我說話也是顛三倒四的,很多事情都記混了。那段記憶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一段回憶。第二天爸爸回來了,把我們帶到了外婆家,才知道外公已經去世了。外公去世後,暑假我們就沒去過外婆家長住了。幾年後,屋後面的果樹因無人打理,結的果子越來越小,越來越酸,後來長滿了一個人高的草,終於沒人再去摘果子了。
  • 外婆家的後院
    我毫不猶豫地脫了鞋子,向樹上爬去。等到了樹上,我就找了個附近桑葚果很密集的樹杈坐下來,專門撿那些深紫的熟透了的桑葚摘了吃。不時就有一些熟透了的桑葚果啪地自行落到地面,摔碎,貼在了地面上,把地面染成深紫色。在我夠不到的樹梢處,有幾隻沒有發現我的麻雀嫻熟地站在嬌嫩的樹枝上,一晃一晃地啄食著最美味的桑葚果。它們那那是吃啊,簡直就是浪費。好好的果子往往啄食不到十分之一,就隨著它的喙掉落下去。
  • 倒塌的老宅子——回不去的童年,心靈的歸宿地
    外公由於一直有不良的喝酒習慣,一喝就要醉,自控力比較差,所以在2002年的時候突然發病,幾天後就走了,當時醫生說是酒喝多了導致胃出血,病來得急沒得救,所以喜歡喝醉酒的朋友真的要注意了。遺憾的是當時手機沒普及,鄉下也沒啥照相的條件,翻遍所有的地方竟然都找不到他倆位老人家的一張照片。想他們的時候,只能在腦海裡回憶他們的音容笑貌。遠在天堂的外公外婆你們還好嗎?
  • 回憶童年散文:母親曾經是個裁縫
    女孩子很沉默,也不愛笑,相比她母親的熱情洋溢,她對相親之事好像不感興趣的樣子,任由我母親給她量著尺寸。我母親說:「做一條稍短的裙子吧,顯得高。」可是後來聽說,她相親再次失敗了,男人進了她家門,看了她一眼就走了,她還沒來得及展示她的新裙子,男生就拉著媒人走了。再後來,她一直和她母親住在一起,每天砍柴做農活,漸漸老了,也沒人給他做媒了,四十多歲的時候,她用一根繩索結束了她灰暗的一生,讓人不甚唏噓。
  • 爸爸的自行車,八零後的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爸爸的自行車每天都擦的很乾淨,不管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出門總是騎自行車,需要外出,進城,鄰裡鄉親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走親戚,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很多雜事,需要買回來的,賣出去的,包括媽媽回娘家,我去外婆家,都是爸爸騎自行車完成的。小的時候,我和妹妹多病,每次感冒發燒,不管早晚,爸爸就騎著自行車,馱著我,去找醫生,村裡的醫生,都是住在自己家裡,隨時去叫門,醫生都在。
  • 徐會娟:童年的美好回憶
    作者/徐會娟 童年美好的回憶,當然,我的童年也不例外。如今我已經是一位母親,但童年的那些趣事還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了,至今想起來,還禁不住哈哈大笑。記得六歲那年夏忙的時候,家裡種的莊稼還比較多,有一天攤場碾麥,當時我小,也幫不上啥忙,就一個人在家,。
  • 散文,我的外婆
    外婆郭培林,生於1909年9月28日,卒於1967年9月28日,享年58歲。娘家臨渭區辛市鎮前進村。婆家臨渭區故市鎮周曹村東組。幾十年從不間歇,如此循環。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她卻早早的離開了人世。外婆一生是平凡的,為兒女為家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去外婆家的記憶(一)
    ,我們小時候去外婆家曾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記事以後去外婆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又記憶深刻,至今非常想念外婆家所屬水鄉小鎮的青石板街,這些年見到不少地方的石板街都沒有外婆家那裡的細潤光滑又方正,並且石板的顏色都是淺淺的藍色。
  • 姐姐.我.童年
    我的姐姐,出生在60年代,只記得姐姐好喜歡吃肉,那時的肉菜,是村隊統一分發,我母親體弱掙的工分少,所以每次分的肉菜都少,別人家分到一大盆肉,我家總分一小碗,愛吃肉的姐姐老饞肉,為了能吃到更多的肉,姐姐常去外婆家,舅舅是生產小隊長,外婆也是好勞力,人又善良,舅舅和外婆把肉大多都留著給姐姐吃,以至於姐姐竟然長住外婆家,很少回家了,後來讀書也是在外婆家讀的,那時的我,有時孤獨的時候,也想念姐姐,於是便鬧著也去外婆家
  • 去外婆家的記憶(二)
    到了外婆家的那個小站,下了車茫然得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走,只好壯膽去問那個朱站長,朱站長也還熱情,但她也不知道怎麼走,正好旁邊一個來接人的中年阿姨,聽到我的求助非常的熱心,就讓我跟著他們走,說一會兒她叫她的女兒送我去,都不記得我謝沒謝過阿姨,就跟著她和她老公(她接的男人應該是老公,好像在外地上班)很快到了他們的村子,然後阿姨叫她的女兒,一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送我去外婆家的村子,她的女兒卻不像她媽媽熱情,
  • 《我的童年—外婆》
    總有親情,難以割捨,我把自己的塵封的記憶,分享給那些曾經擁有過溫情的朋友們。我從屋裡走出來時,湯也盛好了,我喝上一碗湯,吃一些鹹菜和半個饅頭。外婆家的零用錢是在窗臺上放著的,她告訴我要錢的時候會給,但不能拿。 或許我的思想在那時就開始明白什麼敢做,什麼不敢做。有時,她會給我2角錢,我會屁顛屁顛的跑到學校的小賣鋪,買些零食。那時的瑣碎時光,是我童年的夢,像音樂一般,時常在腦海裡飄蕩......
  • 回憶童年散文:深山撿柴記
    今年清明的時候回到老家,去到外婆長眠的山頭,外婆去世那年種下的小樹苗已經很高了,屈指一算,外婆離開我們已經十多年了。十多年,不過是歲月長河中一朵小浪花,在我的人生裡,卻像是滄海桑田。站在山坡上眺望遠方,山峰層巒疊嶂,鬱鬱蔥蔥,一條小路蜿蜒在山腰,消失在叢林深處。
  • 大家|臺灣 「散文界的長青樹」王鼎鈞:一代中國人的眼睛
    雖然在臺灣被譽為「散文界的長青樹」,王鼎鈞在大陸讀者中並不像在臺灣與他齊名的余光中那樣為人所熟知。從山東到臺灣,從中國到美國是王鼎鈞人生軌跡的粗線條,而他的實際經歷卻猶如布滿褶皺的老樹那般深刻而又綿密。王鼎鈞是山東蘭陵縣人,王家本是當地的一個大家族,到了王鼎鈞出生時雖已過了鼎盛時期,但儒家詩禮傳統仍然在家族中延續。王鼎鈞幼年時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外婆家。
  • 童年的姐姐
    最後舅奶奶也沒能從三歲的姐姐手裡借走米藍子。舅奶奶整整感嘆幾十年,動不動就說姐姐是好厲害的細伢子。有一次母親上班去了,那天在家看孩子的父親臨時被別人叫去幫忙修一下房子,忽略了哥哥姐姐。哥哥姐姐是外婆帶大的。所以那一天沒飯吃的哥哥姐姐就手牽著手獨自去了外婆家。等母親下班,去鄰居家問父親孩子時,父親才如夢初醒,一拍大腿,急忙忙跟著母親去找孩子。
  • 散文:我苦澀的童年
    到了上學的年齡,心裡充滿了壓力,每天在上學的路上總有一些壞孩子圍在我的身邊,叫著,喊著,學我走路的樣子。我每天以淚洗面,恨不得有個老鼠洞鑽了進去。逐漸對上學失去了信心,每天父母送我去上學,我就哭鼻子,父母也哭,安慰我不要理示別人的嘲笑。就這樣在人們的嘲笑和異樣的目光中我讀完了小學,好在那時自己特別用功,每學期考試我都名列前茅,逐漸有些同學對我改變了從前的態度,主動和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