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一個提問,
「你身邊有沒有缺乏界限感的人?」
其中一個回答說:
大學剛開學,認識了一位新朋友,
最開始兩人相處得很愉快,
但時間長了,卻發現對方做事很沒有分寸,
常常一聲不吭拿走自己的書本作業,
還回來的時候只是漫不經心的
說了一句「忘告訴你了」,
有時候對方會來宿舍找她,
進來就毫不客氣的躺到她的床上,
隨手拿起零食吃,一點不見外......
我想你身邊大概也有這樣的人吧,
明明交情不深,卻跟你「不分彼此」,
做事沒有規矩,毫不客氣,
甚至逾越了朋友間該有的距離,
過分幹涉你的生活。
有些人可能天生自來熟,
對身邊的朋友熱情體貼,不拘小節,
但有時,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熱情,
很容易引來反感。
無論親人間還是朋友間,
界限感,都不應被忽視。
01
沒有界限感的人生
是一場災難
《論語》曰:
「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意為侍奉君主過於頻繁,
容易遭到侮辱陷害,
而待人太親近,
則很容易被疏遠。
前幾天去銀行辦業務,
排隊時,前面的阿姨正和一位小夥子閒談。
兩人並不認識,開始只是嘮嘮家常,
但聊著聊著,就變味兒了,
大姨先是問男孩哪個學校畢業,
後來又打聽他的收入,
想給小夥子介紹女朋友。
看得出來小夥子很尷尬,
並不想回答阿姨的問題,
但阿姨卻自顧自在一旁說個沒完,
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越了界。
阿姨的行為說白了,
就是說話做事沒有分寸。
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太多了,
逢年過節對你瘋狂盤問的親戚,
對你隱私過分窺探的朋友......
有時,他們是出於關心,
殊不知人人都想有自己的空間,
這樣的關心,只會帶來反感。
《好的孤獨》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
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
自然而舒適的疆域,
甚至在疆域之間,
要有一個中立地帶。
人世間每種情感,
都應有尺有度。
人際交往時,保持一定的距離,
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相處過程中你和對方都會愉快,
而一旦沒了距離感,
再好的感情,都會變成一場災難。
02
朋友間的距離
關係長久的秘訣
明代書法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
寫過這樣一句話:
「使人有乍交之歡,
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交朋友時,我們很容易因為志趣相投,
與之一見如故,
每天仿佛都有說不完的話,
無論友情還是愛情,
這樣很容易將感情急速消耗殆盡,
並不利於長久發展。
之前熱播的《歡樂頌》中,
邱瑩瑩遭遇感情危機,
好友曲筱綃一氣之下
在地下停車場暴打應勤,
還怒懟應勤媽媽,
然而這樣的行為,卻沒有被邱瑩瑩接受,
反而落了埋怨。
反觀安迪,只是認真傾聽了瑩瑩的遭遇,
耐心安撫她的情緒,
並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邱瑩瑩卻因此感動無比。
無論你們的交情有多深,
朋友間也一定要有界限感。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應該尊重對方的想法,
適時提出合理的意見,
隨意插手別人的事情、為朋友強出頭,
都是一種越界的行為。
03
親人間的距離
家庭和諧的鑰匙
要親密,不要無間,
朋友如此,親人亦是如此。
親人間,也需要適當的距離感,
即使是最親密的父母和孩子,
也應該學會互留空間,
而不是一味控制。
記得在《奇葩大會》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談戀愛了,
可家人卻極力反對他們在一起,
一會說長相不討喜,
一會說學歷不夠,
最後家長坦言,反對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女兒不聽父母的話了。
很多長輩,都用聽話來標榜孩子,
仿佛對長輩言聽計從,
才能被稱為孝順懂事。
周國平曾說: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
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
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過分控制孩子,
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反而會激起逆反心理,
讓關係越來越僵。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在缺乏距離感的親子關係中,
孩子是很難獨立起來的。
最好的親子關係,
是互相掛念,而非單方面控制。
04
距離產生美
什麼是愛?
愛是距離感,是有取捨有分寸。
人生如尺,要有度,
感情如面,別越界。
有時關係還不錯的朋友,
卻因為你隨口的一句玩笑生氣。
或許你覺得是他太小心眼,
但其實是因為你的主觀臆斷,
忽略了對方的真實感受。
人與人交往,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界限感,
在每一段關係裡,
距離都能產生美。
相處中不逾矩,是一種風度,
更是一種智慧。
有事常聯繫,無事各自忙,
別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
這樣感情才能長遠和持久。
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理解,
這世上的感情,
唯有保持距離感才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