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好說話》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是「對不起」,根本換不到「沒關係」。因為沒有界線感而隨意說出的話,很可能是用道歉所換不回來的。
所以,好好說話不僅是情商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否對人有界線感的基礎要求。簡而言之,有些話是能說的,有些話是堅決不能說的,準確掌握好好說話的技能,就有了界線感。
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分場合,不分情況就信口開河的人,這種人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被吐槽「不靠譜」。
表面上看是因為性格耿直,心裡藏不住話,實際上則是因為沒有界線感導致,比如說: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界線感所導致的尷尬情況,那麼什麼是界線感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方能接受的底線,不管關係有多熟悉,也不管有多親密,界線感一定是要有的。
如果只是讓自己表達酸爽了,而不顧對方的感受與接受程度,這就是沒有界線感的表現,同時也是低情商表現,更是我們常說的「不靠譜」。
一旦不靠譜的印象定格後,便很難改觀。與其只圖一次說話說得痛快,倒不如保持緘默,給別人空間,給自己留退路,這就是有界線感的表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界線感呢?又該如何利用界線感去區分呢?主要在以下三個場合需要注意:
第一,工作場合說話要公私分明。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意味著即便兩個人關係很親密和熟悉,在工作場合內也不要替對方去做決定,更不要指手畫腳,要時刻銘記公是公,私是私,不將兩者混淆;
第二,社交場合忌高談闊論。在社交場合中,很多人都願意不斷表現自己,甚至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力而侃侃而談,這其實很不應該。因為在社交場合,你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能駕馭陌生圈子,你更不知道社交場合成員是什麼身份?有著何種經歷?如果僅自以為是去表現,很可能變成一種很滑稽的行為,所以在社交場合說話,要時刻保持謙遜,並且要多聽少說;
第三,親密關係中要有界線感。千萬別以為關係近,就什麼都能說,也不要以為關係好就可以肆無忌憚,有時候正是不經意間的話容易刺痛對方,甚至引起親密關係的崩塌。
這三種場合中都提到的是同一理念,即少說多傾聽,這也是不喪失「界線感」的最佳手段,因為不說總是不容易犯錯。
所謂「心直口快」真相無非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沒有好好說話而四處得罪人,或者說該平和時選擇了暴戾,該爭取時選擇了逃避。
這些都是失去了界線感造成的扎心與尷尬情況。所以說想要有界線感,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保持傾聽,根據情況而靈活多變。
那麼如果因為一時失控,而越過了界線,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挽救:
首先,真誠道歉。所謂真誠道歉並不是嘴上說著對不起,而心裡卻想:「憑什麼我要道歉」。這種道歉方式不僅沒有用,反而讓對方感受到一種敷衍態度;更多說話技巧提升,點擊下邊去看看
其次,不要在道歉中加前提。比如說你惹得女友不開心,道歉前只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說:如果你覺得難過,我可以道歉。
恕我直言,當你以這種道歉的前提去跟對方溝通時,只能引發更大的矛盾。原因是因為這種道歉不僅絲毫沒有誠意,更像是為了討好對方而不得不進行的道歉,這就失去了道歉原本的意義;
最後,道歉完了後又竭力為自己解釋了一通。這種道歉方式不僅不會緩解矛盾,反而能讓對方更加憤怒。因為錯了就是錯了,道歉就是了,沒必要再去為自己解釋。
換句話說,沒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不同立場下的自我感受當然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若以「我是有理由的,我不是故意的」去致歉,不僅沒有效果,反而使結果會越變越糟糕。
而我們想要道歉就要直接說對不起,直接表達歉意就夠了,這才是懂得好好說話的高情商溝通術。
當然,如果能在第一關就管住自己的嘴而選擇好好說話,就沒有那麼多需要補救的措施,更不需要被動去應對因沒有好好說話,而引起的糟糕情況。
所以說,會說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僅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是否靠譜的衡量標準。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遇到說話太難聽,而漸漸疏遠的朋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