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才是一個人靠譜的基礎

2020-09-19 愛讀書的百合

在《好好說話》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是「對不起」,根本換不到「沒關係」。因為沒有界線感而隨意說出的話,很可能是用道歉所換不回來的。

所以,好好說話不僅是情商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否對人有界線感的基礎要求。簡而言之,有些話是能說的,有些話是堅決不能說的,準確掌握好好說話的技能,就有了界線感。

沒有界線感的人,為什麼不靠譜

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分場合,不分情況就信口開河的人,這種人不僅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反而被吐槽「不靠譜」。

表面上看是因為性格耿直,心裡藏不住話,實際上則是因為沒有界線感導致,比如說:

  • 跟朋友開一個過分的玩笑,朋友臉色就變了,還若無其事地調侃;
  • 不分場合跟自己很鐵的朋友嬉笑怒罵,而令朋友避而遠之;
  • 不看朋友的心情與意願度,只管自己說得開心,而令對方無可奈何。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界線感所導致的尷尬情況,那麼什麼是界線感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方能接受的底線,不管關係有多熟悉,也不管有多親密,界線感一定是要有的。

如果只是讓自己表達酸爽了,而不顧對方的感受與接受程度,這就是沒有界線感的表現,同時也是低情商表現,更是我們常說的「不靠譜」。

一旦不靠譜的印象定格後,便很難改觀。與其只圖一次說話說得痛快,倒不如保持緘默,給別人空間,給自己留退路,這就是有界線感的表現。

該如何用界線感去好好說話

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界線感呢?又該如何利用界線感去區分呢?主要在以下三個場合需要注意:

第一,工作場合說話要公私分明。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意味著即便兩個人關係很親密和熟悉,在工作場合內也不要替對方去做決定,更不要指手畫腳,要時刻銘記公是公,私是私,不將兩者混淆;

第二,社交場合忌高談闊論。在社交場合中,很多人都願意不斷表現自己,甚至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力而侃侃而談,這其實很不應該。因為在社交場合,你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能駕馭陌生圈子,你更不知道社交場合成員是什麼身份?有著何種經歷?如果僅自以為是去表現,很可能變成一種很滑稽的行為,所以在社交場合說話,要時刻保持謙遜,並且要多聽少說;

第三,親密關係中要有界線感。千萬別以為關係近,就什麼都能說,也不要以為關係好就可以肆無忌憚,有時候正是不經意間的話容易刺痛對方,甚至引起親密關係的崩塌。

這三種場合中都提到的是同一理念,即少說多傾聽,這也是不喪失「界線感」的最佳手段,因為不說總是不容易犯錯。

所謂「心直口快」真相無非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沒有好好說話而四處得罪人,或者說該平和時選擇了暴戾,該爭取時選擇了逃避。

這些都是失去了界線感造成的扎心與尷尬情況。所以說想要有界線感,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保持傾聽,根據情況而靈活多變。

失去了界線感的人,該如何道歉

那麼如果因為一時失控,而越過了界線,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挽救:

首先,真誠道歉。所謂真誠道歉並不是嘴上說著對不起,而心裡卻想:「憑什麼我要道歉」。這種道歉方式不僅沒有用,反而讓對方感受到一種敷衍態度;更多說話技巧提升,點擊下邊去看看

其次,不要在道歉中加前提。比如說你惹得女友不開心,道歉前只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說:如果你覺得難過,我可以道歉。

恕我直言,當你以這種道歉的前提去跟對方溝通時,只能引發更大的矛盾。原因是因為這種道歉不僅絲毫沒有誠意,更像是為了討好對方而不得不進行的道歉,這就失去了道歉原本的意義;

最後,道歉完了後又竭力為自己解釋了一通。這種道歉方式不僅不會緩解矛盾,反而能讓對方更加憤怒。因為錯了就是錯了,道歉就是了,沒必要再去為自己解釋。

換句話說,沒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不同立場下的自我感受當然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若以「我是有理由的,我不是故意的」去致歉,不僅沒有效果,反而使結果會越變越糟糕。


而我們想要道歉就要直接說對不起,直接表達歉意就夠了,這才是懂得好好說話的高情商溝通術。

當然,如果能在第一關就管住自己的嘴而選擇好好說話,就沒有那麼多需要補救的措施,更不需要被動去應對因沒有好好說話,而引起的糟糕情況。

所以說,會說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僅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是否靠譜的衡量標準。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遇到說話太難聽,而漸漸疏遠的朋友?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異性相處,要有界限感
    為了我們的關係更能長久,也為了我們互相好,這樣的界限感是基礎。其實,和異性相處,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界限感。也許這樣看似很冷血,看似很疏遠,但其實是為了兩人都好,畢竟這樣的界限感,才能讓兩人的關係更長久。那一刻璇子才覺得這樣的相處其實並不好。自己和丈夫不斷吵架,對方還分手了。其實異性相處就是如此,一旦把握不好尺寸,就很容易影響彼此的生活,所以在任何時候,和異性朋友相處,一定要注意界限感。
  • 靠譜,是為人處事的基礎
    ,是信任的基礎靠譜,歸根結底就是可信賴。所以,與靠譜的人相處,踏實又安心,而與不靠譜的人交往,是對時間、生命的極大浪費。俗話說得好: 「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意思是,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誠信。 只有說話算數,做事靠譜,信守諾言,光明磊落,這樣的人,才是靠譜的人。
  • 好的關係,都自帶界限感
    我回復他:如果想要一段關係能走得長遠,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保持界限感,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都是如此。所有好的關係,往往都是自帶界限感的。 01 凡事過猶不及前幾天剛看到一個故事:有個呆頭呆腦的人去朋友家裡做客,天色已晚,主人便留他吃飯,但端上來的菜似乎不合他的胃口,吃得很少。
  • 婆媳相處為什麼這麼難:根本在於沒有界限感
    尤其是中國式婆婆大多孩子結婚,沒有界限感。在我看來首先要有個明事理的好婆婆,才會有好媳婦。想想看哪家姑娘嫁到男方家是受委屈過保姆式的生活才結婚的?而且現在女性也要上班掙錢養家,地位和男性是一樣的,甚至有些女性非常優秀,從工資方面看,遠大於男性。可是,中國多數婆婆,太把自己的兒子當回事了,覺得自己的兒子很優秀,誰都配不上,恕我直言,你們的自信哪來的!
  • 保持界限感,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你一個人三套房子住得過來嗎?」文麗簡直要冒火了,當即告訴小叔子,趕快搬出去!一周之內。劉濤哼了一聲:「我哥沒說讓我搬,我不會搬的,你不是個外人嗎?你自己不知道?」她說:中年以後才明白,做人要懂得界限意識。
  • 心知識|好的家庭,需要有界限感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意願強加於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然而,卻有一部分人分不清他人和自己,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人,強行進入他人的界限。
  • 缺乏界限感的中國式人情
    我發現,對於我們國人來說,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就是那種明確的界限感!剛認識,連對方的名字是哪幾個字都沒有搞清楚,就開始打聽別人的各種私事,打著關心朋友的名義,實際卻是無下限的八卦之心。見了面,都喜歡問個「你吃了嗎?」我有時候在想,我吃沒吃跟你有關係嗎?
  • 一場試酒男友成了「閨蜜男友」:女人痛苦的根源,在於沒有界限感
    雖然敏感,但是很多愛情悲劇的發生,往往在於閨蜜和男人之間沒有把握好界限感,製造了太多的空間,後面留下一句:不是你的,終究還是留不住。01她說替我考驗下男友酒品和人品,沒想到……梅子非常後悔的是,把新交才1個月的男朋友介紹給自己的閨蜜。
  • 生活應有界限感
    生活需要界限感,界限讓我們不至於手足無措,可以自由的生活,安靜的生活。
  • 所謂情商高,是懂得界限感
    這兩天看到一個提問,「你身邊有沒有缺乏界限感的人無論親人間還是朋友間,界限感,都不應被忽視。01沒有界限感的人生無論你們的交情有多深,朋友間也一定要有界限感。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界限感,
  • 沐言戀愛學:你做到有界限感才能收穫愛情
    沐言戀愛學:你做到有界限感才能收穫愛情 不是他不想過分與你親近只是他不想接近失望罷了畢竟誰都不喜歡懷揣著滿心歡喜最後變成一盆冷水澆的自己失望灰心03沐言從來都不提議用框架沐言更建議每一位朋友學會設立界限
  • 白茶清歡: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在於缺乏界限感
    海林閣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界限感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常常把自己依附於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家鄉,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殿下。父母越俎代庖就是最大的傲慢,有人說中國家庭痛苦的感染就在於普遍缺乏界限感
  • 阿嬌打賞男主播:已婚男女與異性交往,界限感很重要
    有一天,笑笑生病發高燒了,於是一個人在家裡,委屈得直掉眼淚。給李楊打電話,卻無論如何都打不通,一直處於飛行模式。最後,萬般無奈之下,笑笑鬼使神差地撥通了羅浩的電話。直到有一天,倩倩偶然發現丈夫和那女同事下班後一起吃飯,看電影,才猛然意識到,自己最擔心的事仍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 高質量社交秘訣,是有界限感
    一個人的界限感,決定了他的幸福指數,因為一切的痛苦都源於缺乏邊界感,權力邊界、關係邊界、規則關係,都是如此。沒有界限感,才是人與人的關係漸行漸遠的原因。我們親密相處,也要有界限感。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源,於無意之中突破了這界限。有界限,才會讓對方有愉悅感,讓對方感到安全。
  •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長久的關係源於有界限感的相處
    那麼,何為界限感呢?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不隨便介入另一方的生活,給彼此足夠的尊重與空間,這就是界限感。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常常有些年輕人會說結婚是因為年齡到了,或是乾脆就是為了父母催促而結,還有些人生小孩也是同樣的原因,或者再加一個是為了給父母找點事情做,這樣他們就不會再盯著自己了。很顯然,這種對婚姻和孩子的態度本身都是不夠成熟理智和尊重的。
  • 平常小事,終結一場婚姻: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著名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所謂界限感,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這個理想距離,其實就是所謂的界限感。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但最難分辨的界限,往往是家庭的關係界限。對於家庭的關係界限,papi醬就理得很清楚,她曾在某綜藝節目上說,女孩不能把婆婆當媽媽,要把婆婆當婆婆,保持尊重,保持界限感。遺憾的是,我們身邊大部分的婆媳矛盾,都源自於界限感的缺失。
  •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 —— 靠譜!
    一個人的忠誠之心,遠遠超越抖出來的機靈。接觸了很多聰明人,聊天的確很受益。但是合作以後發現,「太聰明」的人總想自己利益大於一切,很難長久共事。現在回頭看一看,合作還是要找靠譜的人。無論是共事,還是交朋友,誠實靠譜的人,說話做事一是一、二是二,這對於達成目標非常重要。
  • 婚姻最大的殺手:根本不是第三者,而是長輩沒有界限感
    問題不在於媽寶,在於父母是否插手兒女的生活,沒有婚姻界限感。心理學專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這段婚姻中,老公永遠不會站在你這邊幫你說話,你深深的感受到他們才是一家人,而你永遠是外人。
  • 婆婆經常不敲門就闖入我們的房間: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大多不幸福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中國家庭關係痛苦或者不幸福的根源,是人們普遍缺乏界限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愛情當中,距離產生美,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毫無界限感的父母,容易毀了孩子的幸福。沒有界限感的人,不懂得尊重他人,最終也失去別人對他的尊重,以至於小茹後來對婆婆,心裡只有深深的厭惡感。她厭惡婆婆拿小王的杯子喝水,厭惡婆婆把吃了一半的蘋果拿給小王吃,厭惡婆婆夾到肥肉時自己不吃就丟到了小王的碗裡,厭惡她動他們房間裡的東西,厭惡她沒有徵詢自己的同意,就穿著她的外套出去旅行。
  • 八種常見的界限感模糊的表現,你(被)「越界」了嗎?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除了愛與慈悲,界限感也是非常重要。懂得一些分寸,給對方留點空間,關係將會變得更愉悅。一個人,越是人際關係界限模糊不清,就越難成為自己。當一個人成為不了自己,就會不停地允許和縱容別人踐踏自己的界限,和無意地跨越和踐踏別人的界限。你是一個界限感模糊的人嗎?以下八種人際關係界限不清的表現,看看你有沒有越界?有沒有被侵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