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識|好的家庭,需要有界限感

2020-11-08 心歷程心理

健康的家庭,成員分化得好,彼此獨立,不需要對方也能夠活下去;互相支持,因他人的存在而倍感溫馨,生活質量隨之提升。

不健康的家庭,彼此之間的關係沒有分化、互相吞噬,沒有界限。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意願強加於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8天長假,小夥伴們回老家了嗎?你被指導要找什麼工作了嗎?你被催婚了嗎?你又被催生的嗎?

想一想,是堵車可怕,還是被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大伯父小叔子圍觀指導可怕呢?

1

案例呈現

小西,30+歲,來到諮詢室的時候,一臉疲憊加無奈:這次回老家又被催婚了,8天假期一半時間在相親:相親過程中,小西沒什麼感覺,父母卻非常投入:積極安排、認真聊天、仔細分析——姑娘好不好相處、工作性質如何、雙方合適不合適,都說得頭頭是道。

當看到小西沉默寡言、興致不大的樣子,忍不住批評:你都30多歲,也不著急結婚!家裡有個大齡單身青年,我們出去買菜都要趁早人少,碰到認識的人都想著掉頭走,臉上都掛不住。

你不趕緊結婚對得住我們這些年的養育嗎?

說到與父母的關係,小西嘆了口氣:他是家裡獨子,肩負著父母的厚望,從小就被重點關照,可說是放在手心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什麼事情都給小西安排得妥妥噹噹。

尤其他媽媽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從小到大,小西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媽媽說了算。

小時候,小西想學畫畫,媽媽覺得學這個沒用,就幫他報了英語班;中學時,學校看他打球厲害,想讓他進校隊訓練,媽媽擔心影響學習不讓去;高考填報志願,他想去北京上大學,媽媽覺得太遠,他最終留在省內,去了媽媽決定的大學,報了媽媽選擇的專業···

大學時,小西找了女朋友,媽媽認為她太有個性不好相處,以後結婚肯定不能照顧好自己的兒子,硬生生以死相逼,拆散了兩人。

畢業時留在大城市工作,這讓媽媽臉上倍有面子——大城市有前途;接著媽媽又開始催婚,小西畢業兩年還沒有女朋友,媽媽開始安排相親,近兩年隨著小西年齡增加,催婚越發厲害,還說婚後生多幾個小孩,不用擔心,他們會過來幫忙帶……

小西感受到深深的窒息感,開始恐婚了,怕自己婚後與父母一起生活被湮沒,又怕反抗了父母會承受不住一哭二鬧,陷入焦慮當中,「其實我真的不想讓我媽難過,可是,我真的不想讓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毀了我的生活」

2

界限感不明引發矛盾

小西明顯是一個家庭界限感不明的案例,父母特別是母親從早期的越俎代庖、決定包辦孩子的事,以致孩子成年了仍然擺脫不了父母的束縛,陷入焦慮和痛苦之中。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人的界限: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需要尊重和接受,不要橫加幹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然而,卻有一部分人分不清他人和自己,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人,強行進入他人的界限。

在這個彰顯個性的年代,仍有一部分父母越俎代庖,從小為兒女設計到成長路線,並要求遵照執行;長大後左右兒女的戀愛、婚姻、生活。

這樣一來,他們的兒女從小到大沒有自主權,雖然成年了,心理上卻像沒有完全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父母分離的深深焦慮;如果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如果堅守自己的選擇,卻在愧疚中掙扎,左右為難,痛苦徘徊。

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特別是家庭關係中太多的焦慮、衝突、無奈和痛苦。

3

低分化易導致界限感不明

是什麼導致家庭成員間界限感不明呢?

按家庭系統治療開山鼻祖之一穆雷.鮑文(Murray Bowen)的理論,低自我分化是導致界限感不明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一個人的成熟意味著與他人在情感上的分離,尤其是與父母的情感分離,如果沒有完成這種分離,那麼就意味著一個人沒有能夠完成與父母或家庭的分化。

這種時候他其實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後續生活中,容易因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高度和依賴,對自己或新家庭的生活帶來重重困擾。

當一個人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感融合度和依賴度越高,那麼他的自我分化度就會越低。

當一個人在原生家庭未完成自我分化便走入婚姻,如果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分化程度,他很容易在新家庭延續以往模式:要麼對伴侶過分依賴或控制,造成雙方彼此對抗或一個追趕一個躲避,彼此糾纏或冷戰。

當然更多的是如上述案例,與孩子之間界限感不明,對孩子過分控制:

小時候,當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立刻過去扶起來;

孩子慢慢長大,能自己獨立上學,父母卻背著書包早送晚接;

孩子慢慢成年,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學什麼專業、與誰談戀愛、找什麼工作都希望自己有決定權。

但不好意思,父母依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衝突隨之爆發了,或者孩子直接放棄,什麼都由父母說了算。

這樣一來,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未完成自我分化的人,他組織了家庭,延續了界限感不明——這便是系統式家庭治療所說的代際傳承

案例中的小西,他是幸運的,在感受到自己的湮沒和窒息感覺,想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於是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當他明白是父母的界限感不明,那份愧疚感大大減弱,他知道接下來要努力提升自我分化程度,也許這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也許過程中與父母還會有不少衝突,但在他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他的力量。

期待儘快聽到他的好消息……

相關焦點

  • 平常小事,終結一場婚姻: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著名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所謂界限感,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這個理想距離,其實就是所謂的界限感。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但最難分辨的界限,往往是家庭的關係界限。對於家庭的關係界限,papi醬就理得很清楚,她曾在某綜藝節目上說,女孩不能把婆婆當媽媽,要把婆婆當婆婆,保持尊重,保持界限感。遺憾的是,我們身邊大部分的婆媳矛盾,都源自於界限感的缺失。
  • 女子給婆婆慶生卻被趕出門,好的婆媳關係需要界限感
    知乎上有篇文章中寫道婆媳關係中,作為中間者的男人和婆媳間保持界限感的重要性。「一個家庭中在,只有夫妻關係排在第一位才不會失衡。同時,男人作為婆媳關係的紐帶,在以夫妻關係為收尾的情況下,一定要宣貫和維護好婆媳間的邊界感,讓她們彼此尊重但不越界,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婆婆不越界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在出現問題時,中間位的男人是否能夠主動去解決,去維護婆媳關係。
  • 異性相處,要有界限感
    為了我們的關係更能長久,也為了我們互相好,這樣的界限感是基礎。其實,和異性相處,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界限感。也許這樣看似很冷血,看似很疏遠,但其實是為了兩人都好,畢竟這樣的界限感,才能讓兩人的關係更長久。畢竟雖然是朋友,可都有彼此的生活,這樣的界限感,不僅是互相之間相處舒服,更是尊重對方的生活。曾在網上看到一名網友的分享,她說她有一個很好的男性朋友。兩人幾乎無話不說,好得就像一個人一樣,可是後來自己有了男朋友,就慢慢沒有那樣了,而是時刻保持界限感。
  • 白茶清歡: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在於缺乏界限感
    海林閣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界限感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一個沒有界限感的人常常把自己依附於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家鄉,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殿下。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過,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馬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 好的關係,都自帶界限感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問我,在人際關係的處理問題上,有哪些原則和必須要注意的事項。我回復他:如果想要一段關係能走得長遠,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保持界限感,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都是如此。所有好的關係,往往都是自帶界限感的。
  • 好的婚姻,自帶界限感
    以為兩個人可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判斷,同樣的欲願,是最荒唐的念頭。愛,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的合奏曲。理想的婚姻關係,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無間,而是你尊重我、我理解你的和諧有度。婚姻中的一方,從不以愛的名義控制你,而是能給予對方包容的自由空間。好的婚姻關係,都自帶界限感。
  • 好的婚姻,都自帶界限感
    以為兩個人可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判斷,同樣的欲願,是最荒唐的念頭。愛,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的合奏曲。理想的婚姻關係,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無間,而是你尊重我、我理解你的和諧有度。婚姻中的一方,從不以愛的名義控制你,而是能給予對方包容的自由空間。好的婚姻關係,都自帶界限感。
  • 公公醉酒後不敲門衝進兒媳房間抱孫子,家庭中的界限感有多重要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在家庭中,無論夫妻關係,婆媳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需要保持明確的界限感,不然鬧出矛盾甚至悲劇,悔之晚矣。沒有界限的愛,會毀了彼此,唯有明確清晰界限感的家庭,才會更幸福。
  • 好的伴侶關係,自帶界限感
    好的婚姻關係,都自帶界限感。只有承認每個人的性格差異,尊重伴侶的性格和習慣,才能融合在一起,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就如三毛所說:「以我心,換你心,才知道相思深沉,才知道同甘共苦。」很喜歡一句話:「愛情裡沒有理所當然,幸福的婚姻都需要界限感
  • 高質量社交秘訣,是有界限感
    沒有界限感,才是人與人的關係漸行漸遠的原因。我們親密相處,也要有界限感。羅子君選擇做全職媽媽,於是丟掉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一頭栽到家庭裡;而唐晶選擇開拓事業,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源,於無意之中突破了這界限。有界限,才會讓對方有愉悅感,讓對方感到安全。
  • 沐言戀愛學:你做到有界限感才能收穫愛情
    沐言戀愛學:你做到有界限感才能收穫愛情 後來沐言搜索了自己腦袋裡面的知識終於記起來了這是PUA裡面的名詞02其實沐言個人不太喜歡「框架」這個名詞感覺就像是偽裝出來的一個態度界限才是有力量的界限才是你的安全區可以攔住任何意圖傷害你的人和行為你自己的界限越清晰你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界限不必都是強硬的它也可以很溫柔04
  • 「因為借錢,讓我看清老公家人的嘴臉」,沒有界限感的家庭不能嫁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會有人覺得我不是個好兒媳,但是借錢不還的事情我真的大度不起來,我難以忍受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點:02我們夫妻生活也需要錢,不管是日常開銷還是孩子的教育經費都需要花錢,我們自己活得都已經捉襟見肘了,還要在他爸面前瞎大方,這我真的難以理解。
  • 沒有界限感的家庭,會被一直索取,也會導致自己的家庭破滅
    沒有界限感的家庭,會被一直索取,也會導致自己的家庭破滅我的現在的男友是朋友介紹後我們才認識的,我沒有了解好男友的家庭,我就盲目的車男友交往了,其實我們兩家的經濟相差很大,我家喜歡低調,男友家只在農村裡但是又喜歡高調,房子和車子都是貸款的,別人都以為他們家條件很好。
  • 缺乏界限感的中國式人情
    別人問了,你不說,感覺你這個人有問題,不通情達理,不通人情世故。你說吧,這些對於個人來說基本屬於隱私範疇,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人無下限的冒犯!我發現,對於我們國人來說,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就是那種明確的界限感!
  • 家庭「界限感」,輕鬆解決婆媳關係
    客觀存在但是可以忽略當然也是會有婆媳矛盾的,不過是沒有像我國這麼嚴重的。外國人更加注重家庭的「界限感」,崇尚獨立,自由的空間,而不是像我們傳統家庭一樣,崇尚,父母和子女融為一體的家庭觀念感。這種明顯的家庭「界限感
  • 婆婆經常不敲門就闖入我們的房間:沒有界限感的家庭,大多不幸福
    ,敗給了對方父母的毫無界限感。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中國家庭關係痛苦或者不幸福的根源,是人們普遍缺乏界限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愛情當中,距離產生美,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毫無界限感的父母,容易毀了孩子的幸福。
  • 所謂情商高,是懂得界限感
    這兩天看到一個提問,「你身邊有沒有缺乏界限感的人再好的感情,都會變成一場災難。無論你們的交情有多深,朋友間也一定要有界限感。親人間,也需要適當的距離感,愛是距離感,是有取捨有分寸。
  • 愛需要距離,關係需要界限
    愛需要有適當的「距離」,但不要「疏離」;關係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既使是再親密不過的伴侶,也是兩個人。在生活和情感上有屬於自己的部分,也有屬於兩個人共同的部分,這兩個部分是需要共識和平衡的。在婚姻或情感關係裡,需要區別什麼是你的情緒、想法?什麼又是伴侶的情緒、想法?在家庭親子關係當中,需要區別什麼是父母想要的?
  • 兒媳公公如何相處,三個家庭暴露: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界限感
    都說婆媳關係難相處,其實婆婆不是媽,媳婦也不是自己親生的,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在一起生活,難免會有磕磕碰碰,雖然成了一家人,但總歸隔著一層紗,雙方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相處才能和諧幸福。那麼公公和兒媳相處會如何呢?一般家庭矛盾都是圍繞著婆媳之間的戰爭來點燃的,可你知道嗎?公公和兒媳之間雖然也有親情,但也會有矛盾和隔閡,甚至有的種種原因還導致夫妻離婚。
  • 生活應有界限感
    比如:公婆有小兩口家的鑰匙,早上公公來到兒子家,拿鑰匙直接打開小兩口家的家門,而只有兒媳和小孫子在家,情況就會很尷尬,因為她們還沒起床,聽到開門的聲音就會很緊張,趕緊爬起來,穿衣服,是不是驚心動魄?這就是失去了邊界感。男女有別,公公是男性,不論你是什麼原因,目的,去兒子家,都應該先敲門,這是對人起碼的尊重,不然就會很尷尬,極有可能導致小倆口離婚,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