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不假,但又有幾人了解,秦國對趙國進行的報復!

2021-01-13 騰訊網

藺相如是戰國時代著名的外交家,凡事只要有他親自出馬,趙國就一定不會吃虧。在學生時代,相信很多人都對他印象頗深,畢竟「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幾個歷史典故已經被世人熟知。不過,藺相如固然是個有能力的人,但他卻缺少大局觀,要知道,逞一時的威風,不知輕重的盲目耍橫,只會招致災禍,老師之所以不告訴你「完璧歸趙」的後續,也正因如此。

藺相如,今保定曲陽縣相如村人,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第一時間就表示願以15座城池作為交換。不過,趙王心裡很忐忑,秦王勢力龐大,實力雄厚,若不答應他的請求,也許會招致災禍,若是按約定給了他和氏璧,也極有可能有去無回。一時之間,趙王、廉頗、臣子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氣氛陷入尷尬之時,繆賢站了出來,他向趙王舉薦了門客藺相如,並對他大加讚賞。不一會,藺相如被叫了上來,他向趙王誇下海口,說自己一定會讓秦王履行諾言,再不濟也會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於是,藺相如就被趙王任命為護送和氏璧的使臣,他的一言一行都關乎著趙國的利益與榮譽。

幾天後,秦王召見了藺相如,藺相如把和氏璧呈上去之後,一直在觀察秦王的舉動。沒想到的是,秦王不但一心都在和氏璧上,絕口不提給趙國城池之事,還把無比珍貴的和氏璧傳給嬪妃和侍從看,無論基於什麼心理,秦王此舉都成功惹怒了藺相如,同時也堅定了他「玉石俱焚」的決心。於是,他借「和氏璧有瑕疵」之由,又從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

到手之後,藺相如一邊作勢摔碎和氏璧,一邊要秦王履行諾言,與此同時,他還讓秦王按照禮節走程序。秦王無奈,他為了得到和氏璧,只得答應藺相如的請求,但殊不知,此時的和氏璧早已被藺相如差人偷偷送回了趙國,只有等他割讓城池之後,才會移交給他。打眼一看,藺相如似乎是趙國的功臣,他把秦王「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直按照他的「劇本」走。

據《史記》記載,藺相如回國後,很快就成了趙國的「英雄」,他不但得以加官進爵,風頭甚至還在廉頗之上。然而,秦王卻不是好惹的,被當面威脅之後,他沒過多久就對趙國進行了報復:「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公元前282年,大將白起先攻佔了趙國的兩個地方,次年又攻佔了石城,然後又擊殺了趙國2萬多士兵,使趙國人人自危。

只因一塊玉,趙國便得罪了強大的秦國,藺相如不能不懂「韜光養晦」的道理,但他為了揚名立萬,非但沒有給出合理的諫言,反而迎難而上,兵行險著,置趙國於危難之地,致使趙國損失了2萬士兵,兵威大大受損。對秦王來說,他缺的不是城池,也不是和氏璧,而是先打誰後打誰的問題。最後,趙國成了繼韓國之後第二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有的時候,口舌之爭還是能省則省的好,大家認為呢?

相關焦點

  • 藺相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對於秦國的要求,趙國不能不答應,但是又擔心秦國得到了寶玉,會不守信用,不給趙國城市。所以趙惠文王很為難,君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商量了半天,最後決定派一個人去秦國,看看能不能說服秦昭王改主意。誰去呢?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出這個頭。最後,有個名叫繆賢的宦官推薦了他的門客,叫藺相如。那時,藺相如還沒入朝為官,只是這個繆賢的門客。
  • 在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很快給趙國帶來災難,最後和氏璧去了哪裡
    說起歷史人物,有名的太多,甚至有很大的歷史人物都在教科書裡出現,因為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閱讀,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今天小編說的這位就是教科書裡出現過的人物,小編說的是戰國時候趙國的藺相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藺相如這個名字,因為他有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是特別出名的。
  • 藺相如,趙王有了他,可謂是趙國之幸!
    當時趙國相比秦國是比較弱小的,弱小就會受欺負。完璧歸趙可謂是為趙國挽回不小損失,在外交也為趙國挽回顏面。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趙惠文王有一塊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就派使者帶著國書去了趙國。見趙王說秦王很喜歡那塊和氏璧,情願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望趙王答應。趙王和文武大臣商量,有兩個憂慮:一是如果答應,怕上秦國的當,城池沒有連和氏璧也要不會來。
  • 藺相如澠池之會的膽識,不亞於完璧歸趙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秦國藉口趙國不跟它聯合攻齊,想迫使趙國屈服,因此派使者通知趙王要進行澠池之會,當時趙王畏懼秦國,想要推辭不去,可是廉頗、藺相如卻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將會顯得趙國膽怯軟弱。於是趙王決定到澠池和秦王相會。
  • 藺相如完璧歸趙靠的是膽識跟智慧嗎?2000多年後我發現不僅是這些
    這個人就是藺相如,說起藺相如應該無人不知吧,這個人的一生歷史記載不多,故事很少但筆墨很重哦,跟他有關的,雖然只有兩個故事,但是這是兩個非常有名的成語,一個叫完璧歸趙,有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說還能有什麼選擇呢?那就肯定得去嘛,只不過是,派誰去呢?這個時候,主人公藺相如粉墨登場,你要知道,這是藺相如第一次登臺亮相,一亮相就震驚全場,居然就能夠在這一場不對稱的交易中,他就沒吃虧,不光沒吃虧,而且保住了趙國的國威,還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帶回了趙國,而且順手把秦王跟耍猴似的,戲弄折辱了一番。
  • 語文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結局很悲傷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被收錄於《史記》當中,同樣也見於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課本《將相和》這篇課文,主人公藺相如成功的保住了趙王和趙國的面子,和廉頗拉攏了關係,抵禦住了秦國的威脅,但是大家或許會感到好奇,為何老師不說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呢?
  • 秦國與趙國的澠池之會,發生在什麼地方?
    盟會的地點如果選擇在秦國本土,顯得對趙國不尊重而不能達成結盟目的,如果選擇在趙國本土,則秦國會沒有主動權,秦昭襄王沒有把握與趙國順利和談。如果選擇在藺、離石這樣被秦國攻戰的趙國城邑,對於秦趙雙方來說都算方便,也都不陌生,但是那樣會讓趙國大失面子,也不可取。圖-航拍三門峽將會盟地點安排在原韓國舊地,則解決了以上所有問題,只不過趙惠文王的路程會稍顯遙遠。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廉頗在班師回朝後被封為上卿,而此時剛剛經歷了「完璧歸趙」的藺相如,也從宦官手下的「舍人」成為了一名上大夫。公元前283年末~前284年,秦國和趙國爆發了激烈的戰爭,戰況慘重,秦王在這時提出了和趙王澠池言和的請求。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
    後來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出身門客,地位低微,但危難之際,先是替趙國「完璧歸趙」;後又在「澠池會」中,面對秦王的無賴行徑臨危不亂,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勞甚大,「不辱於諸侯」,先封他為上大夫,再拜為上卿。藺氏雖與廉頗同為上卿,但排名卻在廉頗之前。廉頗對此深為不服,認為自己有攻城之功,而藺相如僅憑口舌之勞,卻位居自己之上,他準備侮辱相如。
  • 廉頗跟藺相如是後人傳頌的經典,後來怎麼樣了?老師不願意告訴你
    廉頗,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同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勇猛果敢,屢立戰功,官拜上卿。他與藺相如的故事也成為後人傳頌的經典,還被寫進了教科書。公元前283年,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才智讓和氏璧完璧歸趙,秦國對此很不滿意。
  • 與藺相如鬥氣,廉頗負荊請罪;與此人鬥氣,廉頗負氣出走
    《將相和》的故事膾炙人口,它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因為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而深入人心。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因為藺相如通過與秦王交涉和氏璧、在澠池會議中維護了趙王的尊嚴等功績而被封為上卿。
  • 為何課本上從來不提,廉頗和藺相如晚年的生活?
    公元前262年,趙王聽信奸臣之言,把本在戰場上的廉頗換成了趙奢的兒子趙括,結果這場長平之戰趙國以失敗告終,白起在這場戰爭中坑殺了45萬趙軍,趙國也因此開始走向衰敗。而因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才在「澠池大會」上保全了趙國的利益和趙王的尊嚴。由於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升官,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於是他決定每次見到藺相如,便要狠狠羞辱他一番才行。
  • 有多少人知道刎頸之交的典故?舉手示意一下
    刎頸之交是一個成語,許多人都知道其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出處。這個成語的創造人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出處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此可見,典故的主人翁是廉頗與藺相如。
  • 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老師一定不會主動透露給你
    負荊請罪的故事從初中開始就收錄進課本了,情節很簡單,講得是藺相如在立下「完璧歸趙」奇功後,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列趙國老將廉頗之上。然而,廉頗十分不服氣,甚至要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大秦賦」裡藺相如去哪兒了?來邯鄲這兒就知道了
    假如藺相如和嬴政在一個政壇交鋒有「將相和」保護趙國也許會有更多精彩故事發生······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藺相如祠了解這位趙國「網紅」的前世今生藺相如祠位於冀南新區南城鄉前羌村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藺相如祠佔地面積約五畝,建築三十餘間
  • 怪不得課本上從來不提,廉頗和藺相如晚年的生活,原來是這個樣子
    「不畏秦強畏廉鬥,古來只有藺相如。」這是宋朝詩人晁補之寫的《澠池道中》,由此可見,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故事是從很久開始了。在我們所學過的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他倆的身影還是在故事《紙上談兵》後的《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中。
  • 「將相和」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是什麼下場?課本為什麼沒說
    秦昭王得知趙國獲得了傳說中的寶物「和氏璧」之後,起了豪取強奪的心思,於是派人傳話給趙惠文王,說秦國願意以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這就是成語價值連城的來歷。 但趙惠文王也不傻,從秦穆公到秦昭王,秦國的信譽就不怎麼靠得住。 和氏璧再值錢,也不可能比得上15座城池。
  • 藺相如、司馬相如——邯鄲往事
    如果不是那一方「司馬相如橋頭題詩枕」,我不會去想邯鄲和司馬相如會有怎樣的淵源,印象中賦聖出於四川,成名於長安,似乎和邯鄲沒有什麼交集。可偏偏上個世紀70年代,在邯鄲磁縣出土了這麼一方元代的磁州窯瓷枕。我本想著那橋是「學步橋」,可圖中橋頭橫匾上的「升仙橋」三字依稀可見。歷史上叫「相如」的人或許不少,但出名的就那麼兩個:藺相如、司馬相如。
  • 七國爭霸天下,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現在的河北邯鄲曾是趙國!
    趙國雖然立國,但是形勢並不容樂觀,和韓魏在腹地不同,趙國的北方是當時異常活躍的三胡,時常騷擾趙國邊疆,趙國有相當多的力量被牽扯在邊疆對付三胡,加上趙國幾任國君都不是像魏文侯那樣的雄主,趙國一直不溫不火,時不時還要受到其他國家的欺負。這一點,倒是和當時的秦國同病相憐。由於趙軍45萬精銳全部戰死,趙國各地好像空城,這在兵法上叫做「有險無兵守,通途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