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

2021-01-08 宿老師語文課堂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顏回是孔子的傑出弟子,他終生貧困,並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顏回的一生是不幸而悽慘的。但是我們看到的顏回卻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居陋巷,簞食瓢飲,內心世界卻充盈著無比的快樂。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顏之樂」,留給後人的問題是,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夠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說,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

對此你一定有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範文:

幸福的源泉在於修養

顏回,「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後人尊為「復聖」。他何以有幸獲此殊榮?因其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顧城曾說:「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當命運的喉嚨被無情卡住時,埃尼奧·莫裡康內卻沒有妥協,對音樂的狂熱痴愛使他從容面對一切。父親臥病不起時,年幼的埃尼奧不得不輟學工作來維持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即使如此,他仍呵護著他那顆勇往直前、快樂向上的心,最終成為世界公認的「電影配樂大師」,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見,高度的精神追求能衝淡生活的悲苦,並讓人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懂得了,幸福感源於何——源於心靈的豐盈、精神的修養。蘇軾若因為被貶而整日鬱鬱寡歡,我想,他一定無法創作出精彩的「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劉禹錫如果因居陋室黯然神傷,我想,他一定無法怡然地書寫《陋室銘》;「當代愚公」李保國如果嫌棄太行山區生活苦,我想,他一定無法安然地三十五年如一日,為荒山帶來蒼翠,為鄉親拔除「窮根」……他們知道,真正的悠然是懂得享受明月清風、陽光鳥鳴;真正的快樂是不畏困厄之鎖,把住信念之舵,思想不迷航、行為不迷失;真正的幸福在於執著於精神追求。

生活哪有一帆風順?因為大地的凹凸,才有了河流;因為溫度的變換,才有了春夏秋冬;因為有了境遇的順逆,才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絢麗。身在塵世間,我們不能左右環境,但我們可以左右自己的心。面對難題,有的人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以致一發不可收拾,終將邁上不歸路。而有的人卻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幅山水畫,即便山巒重重,也相信有峰迴路轉;即便路途艱難,也背上一份希望,大步向前——他們的底氣,源於他們的精神追求與修養。

修養高,智慧就能開啟,開啟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與「大道」同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這也許就是上天賦予人的終極使命。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雖一生富貴,但直到死都在與自己的小心眼慪氣,活得不如一生清貧的顏回快樂,此正說明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遵於自我的內心,內心的主導是修養。當今,最重要的修養是精神教養,所以,我們,未來的主人,請謹記,提高個人修養,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途。

行文架構:

文章標題即觀點:幸福源於修養。開篇在簡述了顏回的事例後,再次明確主旨,指出「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細細讀來,全文層次分明,先以蘇軾、劉禹錫、李保國的事例談幸福感的來源,再放眼自然、生命,指出能夠笑對人生難題的人是因有精神追求與修養作底氣,最後指出修養高就能開啟智慧,開啟了智慧才能明白人生真諦,從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論述層層推進,既旁徵博引,又娓娓道來;看似筆流輕淺,卻能切中時代。

【審題】

「孔顏之樂」是一個值得我們挖掘的文化話題,也是一個頗有思辨性的哲學命題。作文題力圖打破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屏障,讓同學們思考物質匱乏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內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傳統文化,倡導思辨色彩。這個材料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立意。(1) 探討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 思考「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內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養等都可以成為內心幸福感的源泉。(3) 綜合考慮以上兩個問題,提出「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衝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觀點。

寫作時要緊扣「當人們面對簡陋匱乏的現實生活時」這一前提,不能脫離這個前提簡單地討論幸福的來源。能夠緊扣「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對身處該境況中內心仍擁有幸福感,做出獨立、有深度的歸因,或者能夠緊扣「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對身處該境況中內心仍擁有幸福感,做出較合理的歸因。也要考慮到 「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但是對幸福感的理解要到位,歸因要很恰當。

如果沒有顧及「不幸或匱乏的物質生活」,只是簡單談論幸福的源泉分數不會太高。從思想深度看,50分以上的作文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體現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有自己的看法,敢於質疑。如果被判定為文體不明確或其他不符合文體要求的情況,總分不超過45分。語言方面,除了通順、流暢外,論述類文章要求簡潔、清晰、鮮明,力求客觀理性,記敘文、散文類文章要求有情感,有細節描寫,有場景感。

立意參考:

(1)心向光明,亦復何阻?

(2)幸福是什麼,是自身修養,是精神充實。

(3)美麗的靈魂稀釋苦難。

(4)愛在屋簷下。

素材積累:

(1)豐衣足食,人人心嚮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條件。外物所能給予每個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還是能在街頭看到殘障者練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會透出微亮光芒。

(2)為秋風所破的茅屋裡,是心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悽瑟蕭索的夜裡,因裝著天下寒士而有動力、有溫暖。淡退風華的寺廟裡,是斷齏畫粥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繫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沒有給他們帶去磨難,而是他們的著眼之處不在茅屋、殘粥,那為了天下蒼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滿了他們的內心,那為著光明的追求將他們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3)楊絳先生曾翻譯過一首小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先生沒有對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貧的生活也就談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裡或許比不上讀一本書來得充實。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罰洗廁所,她靜下心來,將廁所洗得乾乾淨淨,並不以此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裡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還能讀書,還能寫作,還能讓後人從她的書中、話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這些苦痛就不會引起先生的注意。我們總要從不幸中找幸,總要問問自己在意的是什麼,總要問問自己內心的光明是否能驅走眼前的黑暗。

(4)「不要把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寶貴的內在生命活出來。」這是王爾德動情寫下的感悟。為夏瑜的墳上添幾朵白花,是魯迅先生為辛苦的革命人綴上的一筆希望。「我會想辦法讓他回到我身邊,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麗在瑞特離開後的內心獨白。他們用內心的美好衝淡現實的苦痛,沒有稱心的物質基礎,心中的光明也能帶他們去往更高的境界。這不是踩在虛無和幻想的內心世界裡,不為現實的任何利祿所動,也不是一味地忽視痛苦,而是用內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擁抱生命中最瑰麗的色彩。搖著人生的小舟,我願循著內心的光明,在現實的大風大浪中,平安到達幸福的彼岸。

高三專項複習之語言運用題:句式變換

古詩詞鑑賞:王國維《玉樓春》+皎然《隴頭水》

高三寫作:以「立正」為題作文

高三寫作訓練:一棵大樹的心願

揭開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中年內心缺少幸福感,喜歡炫耀的人,只因為內心匱乏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為了讓自己榮獲優越感,經常去和別人去攀比一些東西,到處去炫耀自己的長處,只是給自己一種快感,但是在得到虛榮的同時也註定會失去很多東西。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才會選擇嚮往什麼,才喜歡在他人面前炫耀。但通過炫耀滿足自己的虛榮是年輕時期的行為。
  • 無法克制的購物慾,背後其實是內心的匱乏
    當人們面對生活事件的困擾比如缺乏親密和關心身份迷茫、陷入挫敗困境時,容易陷入悲傷、無助、焦慮、對生活失控感中,這時人們更關注自身資源的有限,更容易採用過量進食拿與囤積貨物貨物等填充資源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掌控感,減少心理焦慮,增加安全感。幾乎所有的購買行為都是非理性的。報復性消費、暴飲暴食...,都是掉進了過度補償的陷阱。
  • 原創|怎樣療愈內心的匱乏?
    只是,在生活中,這些事情太小,似乎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也很少鄭重其事的跟太太提起。即使偶爾發點小牢騷,也從來沒引起太太的重視。03有一天我生病了,咳嗽、頭痛,正躺在床上難受著。太太推門進來,順手操起我剛剛用過的保溫杯,張口就喝。我突然憤怒了,立馬從床上坐起,認真的盯著太太的眼睛,告訴她:「我不喜歡你用我的水杯喝水,你又不是沒有自己的水杯。」
  • 內心富足的人,才會擁有幸福
    然而,就是在這種物質極度匱乏的日子裡,樂觀的外婆卻總是有一些奇思妙想的方法讓生活繼續下去。比如家裡沒有吃的,外婆就會把一根竹竿攔腰橫在小河的中央,這樣每天都會有蔬菜水果從上遊漂流下來被攔住,去掉那些破損的部分,吃起來一樣很美味。外婆走路的時候,身後總是拽著一個大磁鐵。這樣她一路走回來就會收集一些廢磁鐵,來換取零花錢填補家用。
  • 究竟結婚才會有幸福感?還是不結婚更幸福呢?
    前兩天看到一個問題:究竟結婚才會有幸福感?還是不結婚會有幸福感呢?我們有一次聊到全職媽媽的問題,我說:現在的女性越來越不想結婚,更別提生孩子了,生完做全職媽媽的不在少數,不能工作,沒有收入,整天帶著孩子沒有什麼自由,基本上整個人都奉獻在家裡了,內心肯定會有落差的。看來全職媽媽也不是幸福的選擇。她說:你這話就不太合適 。究竟全職媽媽幸不幸福,不是取決於你上面說的那些,而是她自己的定位。
  • 物質匱乏引起的內心匱乏,由一包愛吃的零食帶來的反思
    1.從切身體會,談匱乏由於身在武漢,肺炎期間物資緊缺!本來隨時隨地可以買到的物品,現在不知道哪天可以吃到,在這段沒有物資的時間裡,要做的就是忍受不能得到的焦慮。這個時候我能感覺到焦慮帶給我的其實是我內心對匱乏的恐懼,這裡的匱乏不是物質上的,是精神上的。
  • 內心匱乏也是一種成長契機
    我理解的匱乏感就是內心深處的缺失,小時候沒有被很好的關注和愛,當時的需求沒有被及時滿足,讓嬰兒產生一種我不夠好、不配得的一種心理。長大後,我們有能力通過得到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洞。事實確實,我們越得到,內心的匱乏感就會越大,短暫的滿足後,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 1977年的兒童節,那個年代物質生活是匱乏的,人們的精神卻很富有
    通過廣場前面那座寫著「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的大影壁時,領導設了觀禮臺,全體同學要走正步,領導也會全體起立,以示對我們這些祖國花朵的熱愛,那陣仗猶如國慶大閱兵。各學校在廣場聽講話,看表演,然後沿街遊行,展現各校風彩,展示新時代兒童的新風貌。
  • 內心「貧窮」的4個原因,你需要捨棄
    心窮,就會讓人智慧匱乏;智慧的匱乏,認知出現問題,這才是提升生命質量最大的敵人心理的貧窮,造就了行為的缺失,面對未來、面對成功,都沒有能力去追求。遠離貧窮的心理對生活會有質的改變,那麼,造成心理「貧窮」通常有哪些原因呢?
  • 心理學:總不能拒絕他人,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和匱乏
    包括工作上,生活上,久而久之,別人都認為他是有求必應,也就逐漸適應了所有的事情都叫他去做,甚至有的人會認為理所當然。而他自己也是疲憊不堪,人累心更累,但就是說不出一個「不」字。為什麼呢?害怕拒絕,背後很大的原因,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和匱乏。首先是對於高質量人際關係的恐懼和匱乏。有著高質量人際關係的人,絕不是靠有求必應達成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 越想得到財富,越容易迷失:這樣放過自己,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近年來,颳起了「極簡主義」的熱潮,回首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人奔波於溫飽線,這讓我想到任正非從小的願望就是能吃上口熱騰騰的白饅頭。那時候的人們,簡單淳樸,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是很大,但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 三種生活態度,你的孩子屬於哪一類?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A同學內心明白:一旦離開網吧回到現實世界,這種虛幻的、短暫的快樂就會煙消雲散。頹廢型B同學雖然成績一般,但在大家眼裡是個乖孩子。他從不遲到早退缺作業,從不與人爭執,學校的社團活動既不挑頭也不拒絕……但是,似乎永遠迷茫的眼睛和慵懶的表情透露出了他的百無聊賴。
  • 哭窮教育對孩子影響大,匱乏感會伴隨孩子一生,甚至影響三代人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怎樣了1.刻意窮養孩子,會讓孩子自卑「窮」的本質是匱乏,窮養而滋生的匱乏感,以及衍生出的自卑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大姨生活在匱乏的年代,那時候人們吃飽穿暖都是幸福的,人們的生活普遍都很苦。因為苦慣了,所以在她有了孩子後,給予我表姐的也是匱乏的教育,經常是「我沒錢,別亂花錢,要懂過日子。」
  • 趙元任與楊步偉婚禮簡陋:婚姻不在於儀式,而在於支持
    作為接受新思想的進步青年,趙元任和楊步偉的婚姻簡陋而又隨性,婚後將生活過得甜蜜美滿,並攜手一生。在婚姻裡,重要的不是儀式,而是支持和責任。趙元任和楊步偉相識於微時,婚後一起前往美國留學。原本趙元任打算一邊在哈佛任教一邊學習,這樣夫妻兩的生活也不至於太拮据。到美國後,趙元任左右權衡,放棄了哈佛的工作,只為能夠專心學習。對於丈夫的決定,楊步偉雖心有擔憂,卻還是支持他的決定。
  • 深刻剖析:我們的幸福感何時丟失了
    每到這一天,我們家裡人都很高興幸福,因為可以每個人都可以吃上一小塊豬肉了,雖然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在那個時候我們家裡人都 會心裡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我們可以餐餐吃上肉了,可是內心的愉悅感並沒有了,更談不上幸福感了。為什麼我們被越來越多的物質充斥著,卻越來越找不到當初的那份喜悅和幸福感呢?
  • 用心感受生活便會擁有幸福感
    人們對幸福的定義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功成名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家庭美滿是幸福,有人認為有段甜蜜愛情是幸福,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幸福滋潤著人們的生活。幸福感不單是擁有太多物質才能獲得,只是因為內心的滿足一點點因素便能激起內心的幸福感。
  • 生活指南||關於如何提升幸福感的一些思考
    記憶專家Jim Kwik在演講中也提及,你學習時的情緒狀態與你的學習效率息息相關。而另一個事實是,就像人體會在刻意減少大量食物用量後,會逐漸喪失食物的感覺,當你長期使自己處於一種「禁慾」「焦慮」的狀態,這樣的「情緒習慣」一旦形成,就算達到了預期目標,也體會不到你所期望的幸福感。
  • 尼採:精神匱乏之人的道德評判與譴責
    當一群內心極度扭曲、精神極度匱乏的人向任何一個正常之人發起不正義、不道德的口誅筆伐時,正常人的生活就會被打破、心靈就會受到巨大的損傷。令如今精神匱乏之人實在太多了,他們活躍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稍有令他們不滿意之處就大加譴責,網絡上四處橫行的」噴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對於精神匱乏之人,他們心中存在著另一樣的標準。
  • 母親簡陋的禮物點亮我的童年
    回來的時候,母親從她那個出嫁時帶過來的手提土布包裡摸索了好一陣,才拿出了現在回想起來都讓我心痛的禮物回家時為了省錢,父親母親就順著幾十裡山路走了回來。當我問及母親,麵包是那裡來的時,母親坦然地說是看見街上一個城裡人咬了一口,丟了,她覺得可惜,就撿了起來,掰掉一些弄髒的,剩下的就帶回來了。 看著母親坦然的神態,我心裡莫名地湧起一股辛酸意。當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 「匱乏感」,正在拉低生命質量
    「窮」和「匱乏」是兩碼事。很多人過的並不幸福,其實並不是因為真的「窮」,而是「匱乏」。匱乏感不僅會讓人變得焦慮、充滿恐慌,而且連智商都會降低,幾乎所有人在生活中做的那些愚蠢的決定,都跟匱乏感有關。通常人們比較容易看清自己的匱乏感是比較外顯的,比如金錢或時間的匱乏感,但在這下面還有更深的匱乏在施加作用力。如果按照對生命的重要性的排序的話,那麼應該是這樣的,越底層的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