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採訪官白灼藍
有的人學習只是學習這項技能,但是有的人學習卻能看到這項技能背後的事業。知識改變命運一點都不假,但是這份改變也需要相應的機遇和積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們能夠得到更廣闊的視野,而不同的巨人所站的不同地位,能給到我們不同的風景。
我們需要時間和經歷去發現哪裡的風景最適合自己,所以森森說,她很感謝自己曾經的嘗試以及最後的選擇。是嘗試給了她機會,是選擇成就了她的寫作。
01 初初結緣,一見傾心
森森是平臺的內容創作官,她和寫作已經相伴良久,但是每當想起最初的相遇,總想感嘆一下緣分的神奇。
去年八月,森森也曾羨慕那些有約稿在身的人,她想在寫作上面有所精進,便開始關注相關的寫作課程,參加過七千多塊的訓練營,也參加過熟人推薦的短期課。
這個過程中她收穫了一些東西,打開了一些思維,明白了寫作的重要性,但是距離森森期待中的寫作之路,似乎還是差點火候。
因為當她離開那個環境,她就對寫作再也沒有了熱情。
她知道學習是不能暫停的,所以她繼續走在挑選課程的路上,直到有位朋友為她推薦了寫作三六五。
她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朋友如此推崇這個平臺,秉持著對朋友的信任,看著如此低廉的價格,她愉快地開始了嘗試之旅。
人家都說便宜沒好貨,但是她沒想到,從7天到100天,再到合伙人。
她感受到的服務和價值沒有任何打折扣的體現:寫作乾貨從來只多不少,Peter老師永遠加餐分享,身邊的輔導老師總是認真負責。
森森見到了大家對待寫作的熱愛,對文字的認真,對工作的負責,也看到了領頭人Peter老師堅定又質樸的寫作價值觀,他說寫作是場終身的修行,這句話讓森森印象頗深。
如果說七千塊的寫作營讓她有了一個想做讀書會的念頭,那麼三六五平臺就給了她一個終身寫作的想法。
突然而來的念頭是靈光一現,但是由於天馬行空,很容易不切實際。終身修行的想法會讓人腳踏實地,看清腳下後方可逐步推進。
所以森森就這樣留了下來,一個群體的體驗感決定了這個組織的專業度,成員的踏實度決定了團體前進的速度。
寫作光有一個定位是不夠的,因為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日積月累的行動,找一個組織就是為了安心,心有安處,便可踏實努力——不論你何時抬頭,你都走在你想要去的路上,沒有偏離。
02 踏實行事,偶遇機緣
最開始,森森的文章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學生寫作文」,三段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中間添加上名言警句,最後做個結尾升華,一篇文章就此誕生。
案例基本靠找,金句基本靠搬,結構基本靠感覺。全文說教意味濃厚,仿佛官方發言一般正經又無趣。
但是隨著寫作課程的深入和老師同學的指點,以及自己的日更寫作反思總結,森森改變了這種寫法,她開始書寫自己的踐行故事,用經驗警示讀者,用方法指引讀者,用情緒感染讀者。
就這樣,她的文字變得實在,變得更加接地氣。
好的文字需要經歷,好的作者需要用心。
認真學習的人總會得來意外的機遇,森森的認真被Peter老師看在眼裡,在得知森森打算換工作之後,Peter老師向她拋出了平臺全職的橄欖枝。
學習寫作難道只能學習寫文章嗎?曾經森森這麼想,但是後來她的新工作機會改變了這個想法。
通過平臺可以學習運營技巧,培養領導者思維,成為營銷者從而更好地銷售自己。而隨著參加的活動增多,個人能量也會隨之增強。
當我們了解寫作,就會發現它是一種底層邏輯,我們可以在上方任意構築我們想要的知識框架,讓它們互相融合,形成更大的合力。
通過成為寫作訓練營的輔導老師,在經歷過第一次的心虛和調動無力後,森森下定決心好好向高手學習,認真聽優秀輔導老師的分享,學習如何跟學員溝通,然後立刻行動,在行動中運用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她發現原來文字除了可以書寫文章,還可以用來和人溝通。
措辭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比如:如何調動學員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如何讓學員在22天中有所收穫?如何與點評老師良性互動?如何了解學員真實的寫作需求?
這些思考讓她更深刻的理解寫作,除了語言,文字也是可以拉近人們之間距離的工具。
森森說,跟優秀的人同頻可以升級自己的思維,在聊天的過程中,因為大家的考慮方向不一樣;
所以別人的角度能夠給到自己新的看法,讓自己跳出固有的框架,不再死盯個人得失不放,而是去容納更多的觀點,看到更多的可能。
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思維和文字,當我們在聊天中思維得到了拓展,文字得到了進化,那麼便不必再苦惱於觀點不夠獨特,認知不夠高級,論證不夠全面,語言不夠有吸引力。
就這樣,在當輔導老師的過程中,森森把寫作從獨角戲變成了大合唱,通過交流,她的文字讓更多的學員認可了她的觀點,看到了寫作的意義,並同她一樣投身到寫作中來。
而為了這樣的影響力,她也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強迫自己加速成長,傳播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那些信任自己的人。
森森說,我之前寫作就是盯著一個點,但是現在可以做到把一個點延伸到其他方面,更全面的去思考一個主題和相關的論據。
考慮到文章的受眾,了解了他們的痛點,當這些內容都成為我寫作前需要被思考的內容時,我的寫作終於有了屬於它自己的活力。
03 成交自己,展望未來
Peter老師常說,成交就是賣自己,面對信任自己的人,一定不可以辜負對方的真心。
隨著平臺的不斷擴大,森森也在不斷地延伸,寫作於她來說再也不是一份作業,而是工作中離不開的一種工具。
寫作變現有很多種途徑,但是根源都在於賣自己——文章是賣自己的觀點,課程是賣自己的知識,而營銷,其實是賣自己的專業度和信任值。
營銷推廣這件事是沒做過就不會懂的活動,沒有成功前,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沒有把自己賣出去?
森森的做法是去和別人做成交,如果失敗,就及時收集對方的反饋信息,她把這些內容稱為「前線第一手信息」。
你只有了解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才能去開發出更優質的課程,同時了解到更多目標客戶真實的想法和顧慮。
你寫出來的文案能不能直擊人心?你的文案能不能提供相應的價值?你的文字能不能說服讀者心甘情願為你買單?
這些問題都對森森的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和別人做成交,接收別人的反饋,了解前線第一手信息的過程中,很久不聯繫的朋友,也因為一個寫作的話題,瞬間點燃了回憶,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
忙碌的生活中,一個共同的興趣點,就能讓我們重新加固被時間衝淡的關係,這是寫作帶給森森的意外之喜,也是寫作被人忽視的隱藏魔力。
森森認真的態度讓她得到了更多的工作任務,她做了更多的思考和總結。
她說思想的改變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逐漸被發現的。
因為即使Peter老師總在說「服務好一百個人」,在沒有實踐之前,她是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但是當她真的開始做推廣,去找客戶,她發現與其尋找更多的客戶,不如深度服務好有限的客戶,因為成交不是結束,而是深度連結的開始。
口碑是一個營銷者必不可少的支架,它在服務中被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每一位客戶都是這上面的一環,忽略任何一位都無法得到完整的閉環。
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知道不代表理解,而唯有行動了,才能將這份道理刻進自己的骨子裡,在感悟中得到思維的升華。
這之後的文字才能帶有神秘的力量,賦予讀者夢想成真的魔力,助其得償所願。
為什麼森森會選擇「魔力」和「神秘」這樣的詞語來描繪自己的文字特點呢?
她說,她在嘗試去成為《秘密》這本書的代言人。每個人遇到一本書的機緣是不一樣的,時間段是不一樣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我想要把這本書的每句話都通過實踐拿到現實裡,做一個踐行者,去實現這本書的一切,為它代言。
《秘密》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只要你敢想,就可以心想事成。
你想的東西會在生活中出現,金錢的秘密要去給予,你要堅定的認為你是富足的,千萬不要發出匱乏的信號。
我經常說我現在特別快樂和感激,因為帶有這樣的詞彙時,嘴角是上揚的,我們就在接收正向的信號。
從現在的生活回望過去,正是開始寫作時的那份堅定的決心,讓我持續地尋找一個合適的組織。
正是這個合適的平臺,給了我更多挑戰自己的機會,我從來都沒有在寫作上否定過自己,所以我總能接收到正向的信號。
我從沒想過我會走到今天,但是這一切卻又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展現。
這本書中有太多讓我感同身受的內容,我希望通過代言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我的感受,相信未來是掌握在自己的想法中的。因為我已經幫他們提前嘗試過了。
如果說森森以前認為的寫作就是變現的話,那麼現在,寫作已經成為了她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記錄著思想上的轉變和實踐中的一切。
保持寫作的習慣,讓她對生活理解得更深刻了,不再只是關注結果,而是更重視和自己內心進行溝通。
在她開始寫作前,從沒想過寫作背後還有更大的世界,但是當她看到了寫作的隱藏風景時,她就再也不願停止。
向宇宙發送的訂單未完待續,森森的寫作之路也還沒有走到結局。
實現夢想的最佳辦法不是構思的足夠完整,而是踐行的多麼迅速。有前輩探路,有勇者同行,只要你對寫作心懷熱情,這份天地就終將畫上一筆屬於你的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