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打破沉默,平均要經歷35次家庭暴力 | 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

2021-01-14 新京報書評周刊

 

1960年11月25日,拉丁美洲多米尼加的街頭發生了一場事先預謀的「車禍」。曾參加過刺殺拉斐爾·特魯希略的米拉貝爾三姐妹,被兇手殘殺於亂棍之下。但官方則對公眾宣稱,她們死於車禍和墜海。

 

預謀這一切的特魯希略,是一名以殘暴和好色著稱的獨裁者。他堅持佔有每一個部長的妻子,據說是為了讓她們明白「誰才是真正的主人」。三姐妹中的米娜瓦不幸被他看中,她冒著生命危險在公開場合拒絕了特魯希略的求舞。後來經歷多重波折,人稱「蝴蝶姐妹」的米拉貝爾三姐妹成為了反抗者的精神領袖,並參與組織了特魯希略刺殺行動,可惜行動以失敗告終。當時已經陷入內外交困局面的獨裁者,將升騰的恨意指向了反抗他的女性。

 

三姐妹的悲劇催化了激憤的情緒,半年後特魯希略被不知名人士暗殺。「蝴蝶姐妹」遇難的11月25日,在1981年被拉美女權主義者定為「反暴力日」;1999年,被聯合國正式確立為「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International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這裡的「暴力」泛指一切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包括親密伴侶的暴力、性暴力、性騷擾、人口販賣、童婚和切割女性生殖器。

 

2019年,聯合國為反暴力日確立的主題是「橙色世界:世代平等反抗強姦」(Orange the World: Generation Equality Stands Against Rape),世界各地將舉行為期16天的集會活動,但活動從11月23日開始,便在全球範圍開展——義大利蒙特西託裡奧宮被打上紅色的光,巴黎女性手舉紫色標牌上街遊行抗議暴力,布魯塞爾的街頭擺著象徵女性侵害的紅色高跟鞋裝置,厄瓜多女性在面部畫上鮮紅的十字……

 

圖片來自美聯社,拍攝者:DOLORESOCHOA

圖片來自美聯社,拍攝者:FRANCISCOSECO

 

在中國,2019年的11月25日,則因為一條視頻而變得不再尋常。仿妝博主宇芽發布視頻揭發前男友@沱沱的風魔教 多次家暴,聲淚俱下的控訴讓嘈雜網絡中的過客陷入了12分鐘的灰色和沉寂。無論你打開視頻是出於有意還是無意,是出於對議題的關心還是對熱搜的好奇,都無法對那幾秒鐘的電梯監控視頻保持淡定——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會將自己的女友以如此殘暴的方式拖出電梯。電梯關閉後顯示的「歡迎業主回家」,巧合之下成為具有電影感的諷刺,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那位被指控的施暴者,那位在社交媒體上營造熱愛生活、喜愛小動物的藝術家人設的繪本作者,竟然在視頻引發全網震怒之後,仍然跟宇芽視頻中截取的錄音一樣毫無悔過之意,難道暴力對他而言,是一種標榜自我的「特立獨行」?

 

@沱沱的風魔教 繪本作品


視頻中呈現了多位相關人士的證詞,家暴事實是否成立,答案自在人心。它顯然經過了事先策劃,有意在「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這一天發布。59年前,一場預先謀劃的偽裝「車禍」奪走了反抗獨裁的三姐妹的生命;59年後,一名具備一定表達能力的視頻從業女性,需要積累足夠的勇氣,才敢走出被家暴的沉默。因11月25日而產生聯繫的兩起事件,雖然施暴的主體不可完全畫等號,但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女性趨同的命運。


就在視頻發布的前一天,韓國女星具荷拉身亡於公寓的消息擴散全網。人們在聯想到韓國女星自殺現象之餘,也聯想到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生前,具荷拉曾被男友打到子宮內出血,卻因為對方手握自己的隱私照片而不敢發聲。在視頻發布的第二天,蔣勁夫出獄後交往的新女友再爆其家暴行徑,稱與他交往的日子像住在監獄裡。

 

「子宮出血」四個字僅僅說明了結果,真實暴力的可怕,克制的新聞文字難以準確地傳達。在一些家暴案件的法庭審理記錄中,或許能看到更直接的描述。2009年,26歲的北京女性董珊珊,被丈夫王光宇家暴致死。在審理過程中,王光宇這樣描述家暴場景:「用拳頭打她,用腳踢她,從臥室門口,一直踢到床上,哪都打、哪都踢,直到她倒到床上為止,也不知道踢了她多少腳……」

 

宇芽的視頻中,也提到了家暴的具體細節。她被男友重重地摔在地上,尾椎著地,下半身瞬間失去知覺。當她癱倒在地面無法動彈之時,男友仍高聲吼她:你裝啊,你繼續裝啊……而毆打的起因,往往是無法預料的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我們中或許很多人都曾在童年階段目睹過家庭暴力,在一扇被關起的臥室門這邊,聽到那頭的打罵和哭泣。但只要沒有親身經歷過,就無法感受與隨時隨地威脅自己生命安全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很多人只會根據自己解決糾紛的體驗而提出質疑,而這句質疑,對向外界求助的受害人來說,與不知何時能停止的暴力一樣令人絕望:為什麼不分手?為什麼不離婚?為什麼還願意和那個打你的他(或者她)在一起?此類的問題,還有類似的變形:他(她)到底哪裡好?為什麼非得看上他(她)?


《女人無名》,[美] 艾米莉·溫斯洛 著,徐曉麗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4月。

 

看似關心的背後,實質是共情的缺失,是在質疑受害人的判斷力,仿佛一切傷害的源頭,是受害人的愚蠢的「戀愛腦」。與強姦、性騷擾等暴力事件中指責受害人不夠檢點的評論類似,還是有人在用審視的目光看待受害人,受害人必須沒有絲毫的「過錯」。就像美國作家艾米莉·溫斯洛在回憶錄《女人無名》回溯自己年輕時被性侵的案件受理過程中寫到:「很明顯,假如他們要給我的案子定罪,就得要求我成為一個完美的、內心破碎的小公主。」而在新的時代,在家暴面前保持沉默,也成為了受害者的缺點。

 

那麼離開一個家暴者,到底有多難?對於這個問題,數據或許能更直觀地回答你。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全美每分鐘大概有20個人正在遭受親密關係裡的肢體暴力。據美國國家防家暴熱線的統計數據,一個遭遇家暴的美國女性平均需要嘗試7次,才能夠徹底離開加害者。而據全國婦聯第三次調查統計數據,在婚姻過程中遭受伴侶辱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行為等不同程度家庭暴力的女性,佔到了總調查比例的24.7%,而受害人在選擇報警之前,平均要遭受35次家暴侵害。

 

看到這些數據令人不免疑惑,家庭暴力,究竟為何能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釘住女性?

 

在「你為什麼不離開他」的責問背後,藏著一種社會隱藏認知:被家暴的女性,往往懦弱且缺乏主見。但事實並非如此。真實的家庭暴力,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美國作家Leslie Morgan Steiner,就是一名非典型家暴受害者。她畢業於哈佛,手握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結婚前她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為世界500強公司工作,強勢有主見,但卻在被未婚夫用手掐住脖子帶著頭往牆上一次又一次、脖子上的掐痕剛剛褪去的五天後,Steiner穿上她媽媽的婚紗,嫁給了這個在未來兩年多的婚姻生活中,每周都有1-2次家暴行為的「靈魂伴侶」康納。

 

Steiner為什麼不主動結束這段關係?在《瘋狂愛情》一書中,她給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了虐待,因為我是這段情感關係中強勢的一方。」那段不幸的婚姻,是一場以「愛」命名的陷阱。他們在紐約的地鐵上相識,康納穿著深藍色的羊絨大衣,一頭濃密的金髮,帶著農場大男孩式的笑容,他在華爾街的投行工作,在日後的交往中不斷對Steiner表達崇拜。他甚至向她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小時候他曾因為被繼父家暴導致輟學。

 

《瘋狂愛情》(Crazy Love)書影

 

Steiner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足夠自信,卻對家暴模式和發展一無所知。她以為自己依然是主導方,依然能夠幫助伴侶走出童年創傷,卻陷入了對方布下的陷阱。先是被幻象蒙蔽,接納自己在關係中的「強大」;接著被施暴者引誘,離開熟悉的環境,隔離受害人。康納說紐約有太多不美好的回憶,辭掉了工作要Steiner和他去另外一個城市,Steiner雖然不想離開紐約但還是答應了。暴力便在新的環境中,肆無忌憚地發生了。每當家暴之後,康納都會解釋自己是受童年創傷影響,一切都是偶發的,只有Steiner能拯救他。

 

宇芽的故事,與Steiner截然相反。她在親密關係中是弱勢的一方,起初被施暴者吸引,帶有盲目的崇拜之情。但兩個人的故事,都帶有「操縱」的底色。Steiner被虛假的強勢感所操縱,宇芽則被對方施加的「自我矮化」所操縱。

 

家暴研究者們,一直在探索這種「操縱」背後的機制。20世紀70年代,創立了美國家庭暴力研究所的心理學家蕾諾爾·沃克提出了「受虐婦女症候群」理論。在採訪了1500名受害人的基礎上,她總結出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行為存在包含四個階段的暴力周期: 


構建緊張壓力(Tension Building):因日常生活衝突導致矛盾,施暴者開始生氣;


急性暴力(AcuteViolence):施暴者開始控制受害者,出現暴力行為;


和解/蜜月(Reconciliation/honeymoon):施暴者開始後悔,懼怕伴侶離開或者報警;受害人會感到屈辱困惑,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應該為暴力事件負責;


冷靜(Calm):雙方平復,等待下個周期來臨。

 

這四個階段的劃分在後來的研究者看來過於簡單,而且蕾諾爾·沃克當年所做的訪談不具備最廣泛的代表性。不過她用來解釋暴力周期為什麼會存在的「習得性無助」理論,至今依然廣泛地被流行解讀採納——家暴受害人在經歷過無數次暴力之後,意識到自己無力阻止施暴者,在心理上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無助。「習得性無助」是建立在「隔離」的基礎之上,施暴者出於害怕自己的罪行在外人面前暴露的心理,將受害人進一步推向孤立無援的處境。長此以往受害人可能會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施暴者偶爾施予的善意面前迷失自我判斷,陷入愛意中喪失理智。

《吶喊:中國女性反家庭暴力報告》, 陳敏 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還有研究者關注到家暴受害人的自責模式。在《吶喊:中國女性反家庭暴力報告》一書中,作者在分析具體案例時提出,施暴者會不斷指責受害人,放大受害人的「過錯」,如果不是受害人做了什麼,他永遠不會動手。這是一種自我防禦的心理機制,通過否定受害人而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的分析,似乎過於重視個體案例。為了解釋複雜的家暴事實,與更廣闊的文化環境相結合,研究者們提出了更多的理論。研究者黃列在《家庭暴力:從國際到國內的應對》一文中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


「暴力循環理論」關注家庭代際間的暴力傳遞,幼年目睹暴力情境的個人,長大後更容易成為施暴者,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之下,斷絕暴力傳遞,需要將孩子從暴力家庭中帶走;

 

「家庭結構論」關注特定的家庭結構如何導致暴力的下降或升級。日益疏離的當代家庭環境,增加了制約暴力的成本,家庭愈發增長的私密性,也增加了家暴發生的可能性;

 

「社會-結構因素論」關心社會不平等因素對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帶來的影響。英國社會工作者研究指出無望的社會現實可能會助長家庭暴力;

 

女權理論關心性別背後隱藏的結構性暴力,男性對女性的暴力是被文化所默許的,傳統文化中女性作為男性附屬的地位在當代社會並沒有完全絕跡……

 

無論何種理論,都挑明家暴並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它是一種社會性的暴力,反抗家暴,不應只是女性和受害人的人生命題。

大眾對家暴的諒解空間在縮小,

家暴成本低廉的難題依舊存在

 

無論中外,都曾一度對家庭暴力予以輕視,中國古代社會完全視妾如財產,視妻為附屬;英國18世紀的法律規定丈夫需要對妻子的行為負責,有權在妻子有錯之時予以懲戒。法律對家庭暴力的容忍,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據戴明《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家暴問題》一文分析,狄更斯小說中無論中產階層還是勞工階層、還是在街頭謀生的無業者,女性都在家暴面前選擇忍耐和哭泣,寧願忠於伴侶也不向法律求助:短篇小說《醫院中的病人》中年輕的女性被家暴傷到要害,堅持稱自己是意外導致受傷,即使警方警告她偽證也救不了兇手,她依舊為男友的清白辯護,直至過世。不過狄更斯發現了家庭暴力與自己堅持的人道主義背道而馳,在描寫時帶著同情和悲憫。與之相比,女性作家如安妮·勃朗特則敢於對家暴說「不」。小說《女房客》中的海倫,帶著孩子離開了丈夫,成為一名獨立女性。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電視劇照。

 

在今天,大眾對「家暴」的諒解空間日益縮小。講述家暴問題的早期影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為網際網路常見的話題,大熱影視作品《大小謊言》《致命女人》中的家暴話題,總能觸動大眾心中緊繃的弦,《致命女人》最後讓「家暴男」自相殘殺的戲碼,直戳觀眾「爽」點。而去年因家暴成為輿論熱點的「陽光男孩」蔣勁夫,昨日再度因家暴登上微博熱搜,粉絲這下再也無法為其洗白。「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這句話的流行,也反映了大眾對家暴的心態。

 

然而網際網路只能代表中國部分人的看法,在更廣袤的土地上,依然隱藏著許多不可見的家庭暴力。少數網友的評論中能一窺中國的邊緣:在法律意識淡漠的地帶,仍然有男性對女性舉刀相向;仍然有離婚後的女性不堪前夫家暴騷擾;仍然有女性忍受丈夫長達幾十年的虐待。

 

法制類新聞評論撰稿人陳晟,在名為《家庭暴力:清官難斷家務事?》的TED演講中,談到了司法介入家暴事件的困境。李燕遭遇家暴報警7次無果,最終在一次爭吵中情緒爆發殺害丈夫;董珊珊婚後10個月內因家暴而死,生前報警8次無果。當時家庭暴力的違法成本較為低廉,沒有造成實質傷害的家庭暴力通常不予受理,有時候即便有傷,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以「家庭糾紛,雙方互毆,予以調解」作結。司法介入家暴存在一定難題,家庭事務糾紛中有時受害者會不許司法機關拘留加害者,不然自己可能會失去經濟來源;受害人沒有及時保留證據,導致無法清晰劃分責任;即使司法機關決定幹預,取證時有時無法得到家屬乃至受害人的配合;法律用虐待罪來定義家暴,因此家暴行為再惡劣,最高也只判處有期徒刑7年。


美劇《致命女人》中被家暴的女鄰居。

 

在反家暴人身保護令施行之前,家暴受害人還要提防施暴者的報復。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中國女性不敢離開施暴者——她們害怕離開後,會面臨更可怕的暴力。

 

2016年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最突出的內容就是設置了反家暴人身保護令。「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後,應當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組織。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執行,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協助執行。」然而人身保護令該如何申請,對很多受害人來說仍屬於知識盲區。

 

但願宇芽事件,能成為一次普法契機。所有正在遭受家暴侵害的中國女性,你們不必像1960年的「蝴蝶三姐妹」一樣,成為暴力的犧牲品。根據《反家庭暴力法》,你們有權得到隱私保護、有權申請臨時庇護和安置、有權申請更換監護人、有權要求警方出具告誡書、有權要求警方協助就醫鑑定傷情,有權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

 

Tips

 

1.律師@遇見吳傑臻 在微博文章中建議家暴受害人:在遭遇家暴之後,你們需要及時報案就醫,要求警方協助、保留就診記錄,最好同時開手機保存錄音。留意現場監控,要求警方調取。當家暴嚴重到一定程度必須拒絕接受調解(容忍只會默許下一次家暴的發生),若警方不願受理,則要求其開具不受案、不處理的書面說明。若警方處理後決定不予處罰,則要求警方出具告誡書,告誡書可算家庭暴力的證據。證據完整之後,即可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要求對方搬走。對方搬走以後,要在家門口安上攝像頭,當對方出現在家門口200米範圍之內,向法院申請拘留。法律事務較為繁瑣,有能力的話最好聘請專業律師受理。

 

2.政府和民間的法律援助機構會提供相關的免費法律服務,也可向婦聯求助。24小時法律援助熱線:12348


3.報警電話:110

發簡訊報警:12110

不出警、處理不規範舉報電話:12389


 

相關焦點

  • 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人類行為為何「男女有別」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11月25日,是「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我國約24.7%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而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後才選擇報警。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性大腦的「雙球語言處理系統」的一個重要優勢還在於能夠幫助那些遭撞擊或大腦損傷的婦女更快地康復。因為女性說話或閱讀時調動的神經網絡比男人大,如果部分大腦被損,女性受影響較小。
  • 紅船女兒呼籲: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對家庭暴力勇敢說不!
    紅船女兒呼籲: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對家庭暴力勇敢說不!今年11月25日是第21個「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對家暴的範疇、預防、處置、人身安全保護令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定,這意味著中國的反家暴之路正式法治化。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家庭暴力該怎麼辦?
  • 國際反家暴日談消除家庭暴力
    【光明時評】剛剛過去的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家,這個本該代表溫馨的詞語,卻後綴上暴力,從而用來描述危害深重的社會惡疾。這不僅是詞語的無奈,更反映了生活在家暴中的人的不幸。在國際反家庭暴力日,人們再次談起這個話題,心情是沉重的。但是,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光明時評:消除家庭暴力,從這一刻開始
    家,這個本該最溫馨的詞語,卻與殘酷的暴力聯繫在一起,成為危害深重的社會惡疾。在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再次談起這個話題,令人心情沉重。但是,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認真地談一談家庭暴力,也是剷除家暴之路上的小小努力。
  •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家暴有第一次,就會有第100次
    11月25日,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這一天,美妝博主宇芽在微博上自曝被家暴,並附上相關證據和視頻。視頻中,宇芽躺在電梯間的地上,拼命掙扎,大聲喊叫,但仍被一名男子強行拉住雙腳,拖出了電梯間。隨即,成為微博熱搜榜首位話題。
  • 【反家暴法宣傳】家庭暴力零容忍,反對家暴有辦法!
    【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暴力侵害婦女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全世界每三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遭受過毆打、被迫進行性行為,或遭到其他方式的虐待,而施虐者往往是其所熟悉的人。聯合國設立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旨在提高公眾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 「家暴的四種形式」,面對家庭暴力該如何保護自己?
    1 1月 25 日,世界反家暴日這一天,網紅美妝博主"宇芽"在微博發布了一段長達 12 分鐘的視頻,揭露了自己曾經被家暴的遭遇引發網友熱議。此類事件再度將「家暴」推入輿論中心,有人說家庭是溫馨的港灣,家庭是安全的聖地。但家暴,卻讓避風的港灣成為噩夢。很難想像,在宇芽、Julieta背後,在很多缺乏曝光的角落,還有多少女性正遭受家暴卻孤立無助、選擇沉默。對於施暴者來說,家暴從來不需要理由。
  • 近半女性選擇忍受家庭暴力 年少夫妻更易發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6日 03:52 來源:     城市快報消息:25日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    說起當年的那段經歷,曉華感慨萬千,她說:「在表面看似和諧的家庭中,不知道有多少像我當初一樣的婦女忍受著家庭暴力,可她們礙於面子和孩子,不敢去反抗,有苦只能往肚子裡咽。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她們,勇敢地反抗,才能獲得重生。」
  • 從湖北一女子家暴遇害,看家庭暴力離我們有多近?
    湖北這名女子因一直遭受家暴提離婚後遭丈夫殺害 ,半年前就已寫好遺書,生前被丈夫威脅「離婚就要你死」,其實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當家庭這個本應幸福溫馨的地方,被暴力侵蝕時,它就變成了人間地獄。家庭暴力中孩子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也許會變成下一個施暴者。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原創微視頻丨對家庭暴力堅決說「不」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伊寧縣婦聯與伊寧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公益法律宣傳,詳細解讀關於家暴的那些事。反家庭暴力工作應當尊重受害人真實意願,保護當事人隱私,不得洩露涉及家庭暴力案件舉報人、報案人、證人的信息。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
  • 阻止女性割禮 對抗性別暴力
    非洲一些國家社會文化中仍殘留諸如女性割禮、童婚等有害傳統習俗,對婦女和女童造成重大傷害。庫亞特是制止此類暴力侵害行為的倡導者。委員會的使命是促進性別平等,通過消除有害的傳統習俗來改善非洲婦女和兒童的健康狀況。亟待消滅的有害習俗中,女性割禮首當其衝。委員會創立時,女性割禮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敏感話題,在反對女性割禮的國際運動中也迫切需要非洲地區的聲音。庫亞特堅持:女性割禮是對婦女和女童權利的侵犯。
  • 家庭暴力的發生與識別
    近幾年由於相關新聞報導和影視作品的不斷增多,讓家庭暴力這個隱秘的話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提到家庭暴力,《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馮遠徵所飾演的安嘉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外表溫文爾雅的男人在家裡卻是一個施暴者。每年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婦女暴力日,在此,我們需要認識到家庭暴力,儘早地識別出有暴力傾向的伴侶,並學會及時應對、勇敢反抗、保護自己。
  • 進入家庭,不該是女性的一場冒險
    據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有35%的女性都曾經歷過身體或性暴力。但是,家暴不是家務事。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今年6月22日,浙江義烏全國首創建立涉家庭暴力人員婚姻登記可查詢制度……針對反家庭暴力的法律越來越完善。隱忍只會讓暴力更甚,遭遇家暴時,請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今天是11月25日——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
  • 多一份了解才能打破沉默
    又有多少暴力隱藏在黑暗之中,有多少孤獨又絕望的人在苦苦掙扎?今天,起點君想和大家來聊一聊家庭暴力。01.什麼是家庭暴力?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是指發生在家庭環境中,成員一方對其他家庭成員進行的暴力或虐待行為。
  • 「我知道你住哪,我要把你往死裡打」:你多沉默,渣男就有多囂張
    家庭暴力對女性的殘忍和傷害,遠不是普通家庭裡生活的人能理解的。但冷靜下來,我還是從中獲得一絲欣慰。面對惡性事件,當事人終於不再隱忍,而是勇敢曝光。在我看來,這是中國女性的一次覺醒。02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家庭暴力都以沉默的方式,發生在我們身邊。受到「家醜不可外揚」,「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想想孩子,離婚會傷害孩子」等傳統觀念的束縛。面對家庭暴力,不少受暴者選擇隱忍不發。今年5月,網上瘋傳了一段女子在家中被丈夫暴打的視頻。
  • 向陽花原創|婦女權益保障系列之家庭暴力
    家暴的新聞時有耳聞,為了保護更多受到傷害的婦女、兒童,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主要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係,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而制定。全文共六章,38條,對家庭暴力的範疇、預防、處置、人身安全保護令、法律責任作出規定。
  • 破除家庭暴力 需消除陳舊觀念
    ■法眼觀潮牧 野婚姻家庭矛盾中,家庭暴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有人認為,家庭暴力就是簡單的夫妻間的拳打腳踢,不能上綱上線。此外,受「家醜不可外揚」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習慣於逆來順受、委曲求全。
  • 63%的婦女都遭受過暴力侵害!
    根據《越南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家調查》,近63%的人遭受一種或多種形式的身體,性,情感或經濟暴力。社會事務部與國家統計局合作在2019年對越南婦女施行的全國暴力調查顯示,通過近6,000名15-64歲的女性訪談結果,在越南,大多數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通常是由丈夫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