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心理健康有關係嗎?- 從心理學角度談信仰與心理治療

2020-10-05 心理諮詢師明軍

什麼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信仰?

狹義的信仰是指宗教信仰,而我們這裡所說的信仰是廣義概念的信仰,不僅僅局限於宗教,而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信仰,這種信仰的基礎,首先有一個完善、積極、圓融的認知結構,對這些認知慢慢形成堅定信念,按照這種信念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規範,從而影響和改變人格。這即是所謂的心理學意義上的信仰,下面所說的,都是這個概念的信仰。

注意,這種信仰中的認知結構要具備三點: 完善、積極、圓融,此外,要有堅定信念和行為規範。

信仰的心理基礎,首先是理性的了解、認識,然後是接受,實踐和體驗,並非簡單的信這個信那個。

信仰的基本內容是,完善、積極、圓融的認知結構,包括對世界、對人生價值的基本看法,至少不能自相矛盾,要能自圓其說,圓融無礙,形式上不一定是宗教。當然,如果是世界性的正統宗教,或者民族性、區域性的宗教也是可以的。



信仰與心理健康有關係嗎?

有,不但有關係,而且一旦形成了真正的信仰,就不會很輕易得心理疾病了。

以抑鬱症為例,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有認知上的偏差,如極度完美主義、非黑即白或絕對化的要求等等,而心理治療的目標,就是要改變不合理認知,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有信仰,這些認知上的問題,在形成信仰的過程中,就會被過濾掉了。或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更容易形成合理的認知。

在國內某佛教信仰的群體內,我做過一個主觀的、不完整、非科學意義的調查,在大約一萬人,持續超過三年的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現一個有典型抑鬱症狀的人。

對於用佛法治療抑鬱症,有的甚至還沒有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只是借用一些方法,就有很多完全治癒的個案,而且極少復發。這些個案中,有很多是用其它方法效果不好或無效的,通過佛法得到了有效治療。在網上、微信上能搜索到很多這樣的信息分享。

前一段時間我寫了《對抑鬱症患者和家屬及抑鬱易感者的科普》,這裡有一些佛法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怎樣才算是有信仰呢?

概括的說,信仰某個世界範圍內的宗教,或區域、民族性的宗教應該算是有信仰,包括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等;

除此以外,如果有豐富思想和明確的人生理念,認知結構上具備完善、積極、圓融這三點,同時對這些認知有堅定信念並能指導行為,也可以算有信仰。

我只相信自己,是有信仰嗎?

肯定不是,可能是盲目的自大,是有點愚蠢和狹隘的表現。如果「只相信自己」,那麼連「自信」都不算,因為真正自信的人,應該會「知已知彼」,知道自己應該相信什麼,不應該信什麼。

我就信作人要善良,心要放正,算是有信仰嗎?

不算,因為這些不是完善的認知結構,內容太單一,不足以面對複雜的現實社會。



我只相信科學算是有信仰嗎?

一半算,一半不算。

一半算,是因為科學是當今主流的知識體系,能解決大部分現實問題;一半不算是因為,科學是不停地在發展的,新的發現會否定原來認為正確的內容,科學目前還不能解釋所有問題,包括心理問題,科學本身也不完全具備完善、積極、圓融這三點。

這種觀點,可能很多人不接受,尤其是沒有信仰體驗的人更不能接受,這完全可以理解。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發現,有很多頂尖的科學家,他同時也是宗教的信仰者,了解到這個事實,上面的看法就好理解了。

宗教和哲學,在某些方面確實對科學是有借鑑和指導意義。

有些心理治療的方法, 比如森田療法,正念認知療法等,其思想和做法就是借鑑了佛教中內容的。

我得了抑鬱症,和沒有信仰有關係嗎?

對於成年人來說,尤其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成年人,可能有關係。

因為,如果有信仰,有完善的認知結構的話,當面臨抑鬱誘發因素的時候,信仰所具備的認知、人格特點和行為規範,就會起到很大的抵禦作用,有可能會在形成抑鬱症之前,就將這些誘發的因素化解掉了;退一步說,就算已經得了抑鬱症,如果有信仰的話,信仰本身具備的力量會很好的對治抑鬱,會比較容易康復,而且,復發的機率會更少,這種觀點,現實中有相當大的數據支持,理論上也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換個解度說,有一定社會經驗的成年人,如果有信仰的話,會有效防治抑鬱症。



信宗教的人就不得心理疾病嗎?

不一定的,在美國幾乎全民信基督教,應該算有信仰,但得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人非常多。關鍵是, 完善、積極、圓融的認知,此外,要有堅定信念和行為規範,這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也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算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信仰,比如,透徹的了解教義的內容,升起堅定的信心,並且指導現實行為。

另外,信宗教的人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會比沒有任何信仰的人更有優勢。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宗教對人們的心靈撫慰是不容否定的,宗教在心理治療中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信仰,根據程度的深潛,至少會緩解病人的心理衝突,或多或少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信仰有助於心理治療的原理是什麼?

信仰有助於完善認知結構,改善人格,提升行為能力;

信仰會給人以人生的終極目標,使人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的期待;

藉由信仰的內容,使人對未來有堅定信心;

給人以積極的心理、情緒和行為體驗,如慈悲、發願、懺悔、樂觀、助人、行善等,能更好的面對負面情緒和事件。

相關焦點

  • 白巖松談信仰
    「在大國勵志中重建信仰,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在談到人為什麼要談到尋找信仰呢?只有那些智慧之人才會夠對遲早來臨的死亡有洞察和準備。對於現在談「信仰」這個詞是不是為時過早了一點,白巖松並不這麼認為:「中國人真挺累的,你說信仰早嗎?我說已經太晚了。」此外,他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現實,而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這使我聯想到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一本書,名叫《人啊,你往何處去?》
  • 水熊蟲:愛情、陪伴是人生信仰,有信仰人生才無所畏懼,你有嗎?
    因為失去生活的信仰,生命終結都不怕,其他豈能有所畏懼?郝運換了個思路,給他尋找生活的意義,具體來說讓他有陪伴。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裡說:你還年輕,不相信明天的青年就是對自己的背叛。人要活著,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麼?相信一切事物和一切時刻的合理的內在聯繫,相信生活作為整體將永遠繼續下去,相信最近的東西和最遠的東西。
  • 有錢人都有信仰,如何看待信仰這個問題?
    3.有相同信仰的人,具有心理的認同性,從而感情上具備親近性,關係融洽、和諧。4.信仰者信仰的或是一個偶像,或是一種信念、思想等,如果一個現實中的人成為信仰者的領袖時,信者會接受領袖的感召,並因共同的信仰而服從。5.信仰活動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渲染性,從而可以激發信者內心的力量。6.同一信仰的人,會形成一個團體。
  • 納羽隨筆@關於信仰@納羽
    有信佛教的,有信道教,當然還有很多信外來教派的,基督,耶穌,天主教,還有其他。有所信仰是好事,可以以戒為師,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約束自己的行為,走天道正道人道,懂得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社會這才是信仰的主導思想。
  • 信仰和科學的關係
    「證據」是區別信仰和科學的關鍵?《理性的聲音》最根本的錯誤:一 誰擁有判斷「證據」的話語權,誰就能證明自己。誰說信仰沒有證據?有意理 有故事 有傳承,這就是證據!文章中提到的「證據」,是從科學角度提出的,當然只能證明科學自己。二 「證據」永遠不是事實,永遠不會完備。 對證據的解釋才是雙方的爭奪要地。信仰和科學,都可以自洽的以合乎邏輯和自己的理論的方式解釋自己的證據,這樣看來,沒有標準就難分高下。三永遠 「能被證偽」,反而說明科學的不完備性 不合理性。
  • 《信仰》的高度
    「夢想有多長,希望就會在前方,您的追求與嚮往,就是人民富裕與安康……」歌曲詞作從第一句開始,就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共進。歌詞採用「夢想」「信仰」「忠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國富民強」等當下時代熱詞與關鍵詞,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來自新時代的騰騰熱氣與浩然正氣、生氣。同時,作者對熱詞進行了詩意化的修飾與描繪。
  • 信仰的價值沒有定義 夢想的實質就是態度
    沒有給信仰下定義之前,應該了解一下信仰的知識,掌握信仰的法則,預測一下最後的結果。要站在不同角度審視信仰的多面性,了結了信仰的功能和作用,給自己又能帶什麼樣的幫助等。思考信仰的定義的同時,也要思考自己對信仰又有什麼設想,或者是為信仰在生活地地位的認同。不是說隨隨便便把信仰在生活中打發了。認真分析信仰的軌跡,判斷信仰的能量,建立正確地信仰觀念,這些都是為信仰下定義的方法和資源。不過,這種定義只適合某種場合或者某個時段。
  • 演講辭:信仰的力量
    這種迷茫是身處逆境不知如何克服,是理想終難實現不知是否該堅持,是世事艱難不知如何自處,是不知我們的人生究竟該如何度過,對於這種迷茫,自古至今人人皆有,上至聖人,下至農婦,感觸相同。世上沒有生而為聖的人,也沒有生而便偉大的人。然而那些最終偉大的,那些最終被尊為聖人的人。他們與我們這些普通人區別在哪裡,是什麼讓他們最終名列青史,萬古流傳。
  • 什麼樣的信仰才配得上你的人生
    人不能沒有信仰,否則將找不到心靈的歸宿,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低級的信仰只能讓人們麻木不仁、渾俗從流,高級的信仰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生命價值。作為中國人,你有信仰嗎?是高等的嗎?怎樣才能算是高配上了一個好的信仰呢?
  • 懷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日的信仰開路
    羅曼·羅蘭說過:懷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日的信仰開路。懷疑是人的天性之一,是人類理性思維的表現,是發現缺陷、謬誤,尋找真相的必經之路,也是人類共同認可的探索、修正、糾正錯誤的路徑的一條必經路徑。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從懷疑開始的。對前人認定的,或是對官方所言一概認可,一味盲從輕信,時代就難以再進一步,真相就不易最終浮出水面和最終確認。
  • 再談做人——人品與信仰
    這個「人」的概念,我要給專家教授談,他們一定認為是小兒科,如果給集團工人講,他們又會覺得很深奧。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跟老師們談還是比較合適的。大家看畫出的這個人與我們平時講到的人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見到的人有如下的概念:大小、胖瘦、高矮、黑白……是人的貢獻,是人們的抽象思維。我們今天研究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 遠方有信仰,遠方有你
    前不久在短視頻中聽到了《遠方有信仰》這首歌,歌詞中有這麼一句:「離別的車站啊,我眼淚啊,終於滂沱;聽聞那遠方啊,也時常讓人困惑;遠方有你的信仰,歸來仍是少年時,往往他就藏在努力當中,你可不能輸掉心情。」
  • 談愛不如談錢,正常嗎?
    我也不是非常渴望婚姻,更想有事業。因為事業帶來的安全感比老公好使。我想問,我是怎麼了?是病嗎?我其實很想回答:是。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講,完全健康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正常人,多多少少都有「病」,都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或煩惱,這個概念我們也叫做「心理健康灰色區」。如果這些「病」沒有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睡眠、財富,那麼就不需要特別的處理,因為我們無需追求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是,如果這些「病」開始破壞你的健康、睡眠或關係,那麼,就需要去看、去面對。如何辨別是不是需要處理的分界線?
  • 如果說,人一定要有信仰,你會選擇什麼作為你的信仰
    如果說人一定要有信仰,我會選擇兩個作為我的信仰。一個是「善良」,一個是「樂觀」。因為,信仰善良和樂觀,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比如佛教,佛教認為世間有輪迴,而作惡者會墜入無間地獄,而積善行德者,來世還能修得人身,獲得福報。道教亦是如此,認為有輪迴,有來世。人需多行善舉,為來世修得福報。縱觀現在大部分的宗教,都是相信輪迴且認為善良者來世會有福報的。所以信仰善良,就已經符合大多數宗教的教義了。既然如此,一定要有一個信仰的話,小編首選的是善良,不管有沒有來世,都為自己積攢一些福報。
  • SNH48歌曲戎裝信仰好聽嗎 戎裝信仰完整版歌詞介紹
    《戎裝信仰》是由SNH48 Group第四屆偶像年度人氣總決選TOP66「奔跑組」18名成員演唱,首次嘗試軍旅主題歌曲,伴隨著槍聲「衝破極限」,鏗鏘有力的節奏呈現不同以往的少女聲線,2017年的秋天感受SNH48的多元化風格。「戎裝迷彩是我的色彩,目光堅定是我的信念。衝鋒陷陣,超越極限,再多的阻攔,也不能熄滅我心中的火焰。」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性取向可以被「治癒」嗎?
    賓館不再讓他們住進來,中醫院也拒絕了朱亦母親繼續治療的請求。  這件事引起了網絡熱議。那麼什麼是性彆扭轉治療?性彆扭轉治療的方法都有哪些?性取向可以被「治癒」嗎?    曾有一位當心理諮詢師的朋友告訴我有一位有宗教信仰的年輕女患者曾經求助於他,她被女性吸引著但是想讓心理諮詢師幫助她與男性約會。她的治療告訴我,很多人在不受羞辱和傷害的情況下,需要進行性別轉換治療以幫助那些在性別或性身份上掙扎的人們。
  • 是愛情養育起了信仰,還是信仰奠基了愛情
    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好帥,四六分的頭髮直溜有彈性,牛仔褲配襯衣,那時的香港流行風吹得內陸極為火熱,他一身滿滿的港颱風。但是當我再看到他女朋友的時候,覺得他的女朋友實在是很普通,起碼跟他在一起的時候,襯託得她自己相當的普通,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選擇這樣的一個女朋友,在周圍很多女孩子都長得更為好看些,以他的外貌,絕對是非常搶手的。
  • 信仰和迷信區別在哪裡?信則有,不信則無嗎?
    問:如何理解信仰和迷信的關係?答:這個話題太大了,大到人類的所有知識都無法完備的回答。我只能再次跟你分享幾句話。第1句話叫:人是要信點兒什麼的。託斯託耶夫斯基不是說了嗎,如果沒有上帝人就什麼都可以幹。所以迷信和信仰,實際上都是信點什麼,只是迷信信的是短期的回報,信仰信的是一種信念和盼望,比如,來生有一個好的回報,或者死後往生西方世界或天堂。
  • 活著就要有信仰 這是生命的概念
    (接上文)文/龐舉才 現今因為經濟社會的興起,而文化建設地滯後,服務方面受到了嚴重挑戰,應運而生地則是在信仰方面做著文章。然而這篇文章做的如何呢?真的很讓人擔憂。當然,經濟崛起與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性,那麼文化建設也更加重要,文化建設表現在的應該是服務思想,服務本身就是有價值地信仰體現。
  • 8種最常見的離婚心理
    8種最常見的離婚心理離婚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社會現象。夫妻之間的親合力是夫妻共同生活中賴以維繫婚姻關係的意向和動力,若夫妻之間親合力降到最低點時,便會產生離婚心理。從社會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導致離婚心理的直接原因不同,如經濟問題、性生活問題、子女問題、打罵虐待問題、家務分擔問題、業餘興趣問題、性格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