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父母早些靠騎三輪車走街串巷,賣水果,一兒一女就是她們奮鬥的動力。
哥哥比小林大3歲,處處讓著她兄妹倆,感情非常深厚。
後來哥哥談對象,家裡拿出全部積蓄給她,在城裡買了套房子。小林連壓歲錢都奉獻出來了。
千盼萬盼,終於把嫂子娶過了門。
小林卻發現嫂子是個挺難纏的女人,處處管著哥哥,每月只給她200塊零花錢。
看著哥哥花錢縮手縮腳,小林於心不忍,經常從微博的公司裡拿幾百接替她。
後來小林出嫁,父母本打算給10萬塊錢壓箱底,嫂子知道後大吵大鬧,哥哥則一聲不吭。
考慮到嫂子有孕在身,父母最終沒敢付諸行動,而是聽從兒媳意見,置辦了一些不值錢的嫁妝,松松垮垮,裝了一車。
小林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婚後照常盡孝。
小林婆家在農村,婚後夫妻倆一直租房住,但是手頭再緊,每次回娘家她都要買一些牛奶營養品。
而嫂子非常不客氣,只要看到了就會說,恰巧她的喝完了,順手給拿走。
侄子出生後,嫂子更是揚眉吐氣,她知道公婆手裡有點養老錢,生怕私下補貼給小姑子一家三口,便搬回婆家住。
期間,嫂子曾提出公婆年紀大了,手裡放太多錢,不安全,讓公婆把存摺交給她保管。
公婆做了半輩子生意,當然知道錢的重要性。
她們拒絕了兒媳的好意。
這件事令嫂子懷恨在心,認為一定是小姑子從中挑唆,公婆才不願意相信她。
之後小林再回娘家,嗓子總是冷言冷語。
小林受不了挖苦,她發現哥哥被嫂子管得服服帖帖。
每當嫂子胡攪蠻纏,哥哥總是縮在一旁,不敢吭聲。
擔心父母夾在中間難做人,小林只好輕易不再登娘家的大門。
和公婆同住,嫂子從不掏一分錢生活費,心安理得啃老。
然而,在公公患重病後,她為了不伺候,立馬搬回自己小家,不露面。
見母親一個人日夜照料,實在忙不過來,小林心疼,去找哥哥理論。
可是哥哥怕老婆裝慫,於是在醫院陪護的任務就落到了小林夫妻身上。
兩個月後,父親最終還是撒手人寰,母親受不了打擊也病倒了,小林衣不解帶的在病床前伺候開導,在那段艱難時光,小林的陪護令母親感到一絲欣慰。相比下,兒子兒媳的所作所為讓她感到寒心。
她開始意識到養兒防老這條路恐怕行不通。
老伴去世,留下30萬,婆婆心生一計,打算用這筆錢試探兒子和女兒。
她把全家召集到一起。假意說自己腿腳不中用了,想把手裡的30萬平分給兒子和女兒。
以後在兩家輪流養老。
聽了這話,小林夫妻倆明確表示,讓婆婆安心把錢留在手裡傍身,她們不要,但是隨時歡迎婆婆去家裡住。
兒媳態度則不同,她大聲責怪婆婆老糊塗。
自古家產都是傳男不傳女,女兒壓根不該分家產。
不過要是敢分一半給小姑子,她就讓兒子不認奶奶。
她笑著說,兒子都指望不上,孫子更不敢奢望了。
加兒媳不願意分家產,那麼就聽她的不分了。
以後自己就用這筆錢養老,從中每月拿出5000元錢供女兒給她做保姆。
家裡的房子空著也是空著,就讓女兒女婿搬回去住,這樣也方便照顧,至於兒媳她就不麻煩了。
就這樣,婆婆將計就計,總算自己做了一回主。其實經歷過生死,她早就已經看開了。
與其被養兒防老的觀念牽著鼻子走,倒不如灑脫一些。兒子,女兒無所謂,誰孝順,到時候家產就留給誰,一切交給時間去證明。
很多老人都在意養老送終這個問題心裡總覺得有個兒子將來就有了依靠的資本。
然而事實上,有些家庭婆媳關係不和睦,兒子在兒媳面前根本不敢表現出對老人的關心。即便將來真的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日子過的也是縮手縮腳。
可是有些老人在看明白一切後,依舊在討好而散而邪所有好處都留給她們甚至卑微道去做。帶薪老保姆。如此放下尊嚴,謹小慎微的順從,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
因為養兒防老是她們親手編制出來的夢想。
哪怕明知道是自欺欺人,也不願醒來。
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子的家,而兒子的家未必是父母的。
所以說人到晚年手裡一定要有點積蓄,把錢都給兒子,等於是自己斷了自己的退路。
更不要將兒子女兒區別對待,倘若因為厚此薄彼,造成老無所依,那將是怎樣一種悽涼。
同時,孝順是做人最基本的標準,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修行。
身為兒女,理應在成年後給予父母愛的供養,善待父母。因為那是我們唯一能夠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