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丹 錢瑜
圖/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
在美妙的樂聲中,千年敦煌壁畫穿越時光撲面而來。1月8日晚,由譚盾指揮,作為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開年首場演出的《敦煌·慈悲頌》在珠海奏響。這也是2021年珠海迎來的首位「音樂大咖」。
從歌劇《秦始皇》到電影《臥虎藏龍》,從《水樂》到《網際網路交響曲》,譚盾創作了諸多經典,也曾斬獲格萊美音樂獎、奧斯卡金像獎等諸多獎項。而對於《敦煌·慈悲頌》,譚盾稱之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敦煌·慈悲頌》取材於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全劇分為「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六幕。譚盾在《慈悲頌》中借鑑了大量古樂,還依照敦煌壁畫中復原了反彈琵琶、奚琴等古樂器。當古代東方樂器與現代西方樂器同聲齊鳴,生動展現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厚重、博大之美。
譚盾
演出現場
譚盾在受訪時稱,幾年前,自己在敦煌看了壁畫後,十分激動。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跟他說,這些壁畫帶不走,那麼多人想看,你可以把壁畫變成聲音嗎?「她(樊錦詩)其實是跟我開玩笑,但是我聽進去了。於是乎,就花了很多年把它變成聲音。」他直言:「把敦煌的慈悲頌做出來,其實是有一個大格局,我希望我們能夠在世界藝術史上很有底氣、很有貢獻、很有創新地去參與,而不只是跟著西方的潮流或者貝多芬的足跡。《敦煌·慈悲頌》這部作品就是我們想從心靈深處、文化的遠處、還有藝術創新的角度,去挖掘中國的藝術流派、中國的交響樂流派。」
2014年時,譚盾曾在澳門演繹《武俠三部曲》;如今,譚盾攜帶《敦煌·慈悲頌》到珠海演出。從《武俠三部曲》到《敦煌·慈悲頌》,是否存在內在聯繫?譚盾說:「從武俠到慈悲,也許就是必然。它是一條連起來的學術的、歷史的、美學的思路,我們也正由此探索中國交響樂學派。從《武俠三部曲》到《敦煌·慈悲頌》,也是我自己的一條心路歷程。」他還提及,自己最近迷上了合唱,一直在寫合唱曲,「我發現,合唱的交響樂可以連接陽春白雪的、下裡巴人的藝術,它可以把故事講得很清楚。」他還透露,自己考慮創作海上絲綢系列作品,另外,下一部作品為《安魂曲》,「這個作品實際上是獻給全世界所有的疫情中的殉難者,這將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吳彤
審籤|吳瑕
實習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