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本卷《獨坐敬亭山》已介紹。他雖然出生於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屬吉爾吉斯共和國),但他從5歲開始,就長期住在蜀郡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因此該地當為詩人心目中的故鄉。作者年輕時離開故鄉以後,就一直沒有回去過,所以在夜深人靜時難免產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而且此詩所表達的這種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前兩句的意思是說詩人站在井欄邊,見到月光照在地上,看上去白花花的,好像是結了一層霜。首句中「床」字怎樣理解?通常會把「床」理解為臥具。如此理解,詩人的立腳點應當在臥室裡。立在臥室裡又能看到月亮,則詩人必須站在窗前。將「床前」改為「窗前」似乎更恰當一些。不過「床」字還可解釋為井上圍欄,如《宋書·樂志》四《淮南王篇》中的兩句詩「後園鑿井銀為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李白在《長幹行》中也提到過「床」字:「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看來這首詩中的「床」字只能理解為井欄,因為兩個小孩不大可能在臥室裡跑來跑去,一般來說床都貼牆而放,也不可能繞著床兜圈子。故《靜夜思》中的「床」字當指井欄。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有兩句詩「懷餘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也寫了類似的情景,顯然「玉床」也指井欄。
起句中的「明月光」,王琦注本《李太白文集》作「看月光」,還保留了舊本的原貌,《全唐詩》本也作「看月光」,明萬曆年間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收錄此詩,將「看月光」改為「明月光」,此後便為一些通行本所採用,如《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均作「明月光」。顯然後者將形容詞「明」字,活用成動詞,寫井欄附近照耀著明亮的月光,比「看月光」的含義要豐富得多。再說「看月光」與三句的「望山月」,略嫌重複。所以人們還是選擇了「明月光」。正因為詩人站在井欄邊,見到月光照在地上,白花花的像是結了一層霜。月光既然如此明亮,這就引起了詩人看月亮的興趣,於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兩句。
後兩句寫了由「望山月」到「思故鄉」的變化過程。第三句,《唐詩品匯》、《歷代詩話》作「望明月」,《李太白文集》本與《全唐詩》本作「望山月」,還保留了舊本的原貌。兩相比較,「明月」與周圍的事物缺乏聯繫,而「山月」寫山與月亮之間的聯繫,月亮有山映襯,當然更富有詩情畫意。俞陛雲《詩境淺說》分析道:「後兩句在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蓄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的確,舉頭、低頭寫出了詩人由「望山月」過渡到「思故鄉」的神態。
這首詩讀起來非常流暢,與使用了三個動詞有關。因「疑」而「望」,因「望」而「思」,意思非常連貫。因為意思連貫,也導致了讀起來非常連貫。次句用「霜」作比,創造了一個靜謐而悽清的境界,全詩都寫所見所思,沒有一點聲音,所以題目叫《靜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