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靜夜思》,不知道表達出了多少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021-01-15 那一場風波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本卷《獨坐敬亭山》已介紹。他雖然出生於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屬吉爾吉斯共和國),但他從5歲開始,就長期住在蜀郡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因此該地當為詩人心目中的故鄉。作者年輕時離開故鄉以後,就一直沒有回去過,所以在夜深人靜時難免產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而且此詩所表達的這種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前兩句的意思是說詩人站在井欄邊,見到月光照在地上,看上去白花花的,好像是結了一層霜。首句中「床」字怎樣理解?通常會把「床」理解為臥具。如此理解,詩人的立腳點應當在臥室裡。立在臥室裡又能看到月亮,則詩人必須站在窗前。將「床前」改為「窗前」似乎更恰當一些。不過「床」字還可解釋為井上圍欄,如《宋書·樂志》四《淮南王篇》中的兩句詩「後園鑿井銀為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李白在《長幹行》中也提到過「床」字:「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看來這首詩中的「床」字只能理解為井欄,因為兩個小孩不大可能在臥室裡跑來跑去,一般來說床都貼牆而放,也不可能繞著床兜圈子。故《靜夜思》中的「床」字當指井欄。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有兩句詩「懷餘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也寫了類似的情景,顯然「玉床」也指井欄。

起句中的「明月光」,王琦注本《李太白文集》作「看月光」,還保留了舊本的原貌,《全唐詩》本也作「看月光」,明萬曆年間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收錄此詩,將「看月光」改為「明月光」,此後便為一些通行本所採用,如《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均作「明月光」。顯然後者將形容詞「明」字,活用成動詞,寫井欄附近照耀著明亮的月光,比「看月光」的含義要豐富得多。再說「看月光」與三句的「望山月」,略嫌重複。所以人們還是選擇了「明月光」。正因為詩人站在井欄邊,見到月光照在地上,白花花的像是結了一層霜。月光既然如此明亮,這就引起了詩人看月亮的興趣,於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兩句。

後兩句寫了由「望山月」到「思故鄉」的變化過程。第三句,《唐詩品匯》、《歷代詩話》作「望明月」,《李太白文集》本與《全唐詩》本作「望山月」,還保留了舊本的原貌。兩相比較,「明月」與周圍的事物缺乏聯繫,而「山月」寫山與月亮之間的聯繫,月亮有山映襯,當然更富有詩情畫意。俞陛雲《詩境淺說》分析道:「後兩句在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蓄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的確,舉頭、低頭寫出了詩人由「望山月」過渡到「思故鄉」的神態。

這首詩讀起來非常流暢,與使用了三個動詞有關。因「疑」而「望」,因「望」而「思」,意思非常連貫。因為意思連貫,也導致了讀起來非常連貫。次句用「霜」作比,創造了一個靜謐而悽清的境界,全詩都寫所見所思,沒有一點聲音,所以題目叫《靜夜思》。

相關焦點

  • 李白為寄託相思之苦,寫下一首詞,卻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月亮,常備用來表達情感,寄託思念,作為一種情感寄託出現在無數詩人的詩歌中,例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傳娟」、「月是故鄉明」等等,月亮作為一種自然景象存在,如蘇軾所描述,會有陰晴圓缺,但是正是這樣,詩人才有了歌詠的話題。
  • 《靜夜思》的另一個版本,看完才知道它原來的樣子!
    李白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了,上至八九十歲的耄耋老者,下至呀呀學語的孩童,對於李白都是無比熟悉的,這都要歸功於李白那首淺顯易懂卻又無比美妙的《靜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四句詩恐怕是個中國人就能背下來,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其實並不是李白的原作,而是經過後人修改的作品啦。
  • 月亮,是傳遞思念的使者,寄託著每位詩人心中的思念之情
    月亮,又名嬋娟,據說月亮之上有一座廣寒宮,裡面居住著嫦娥和玉兔,還有吳剛每天不停歇的砍伐桂樹,「丁丁丁……」自古以來,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始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團聚的人眼中,月亮是團聚的象徵;比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意喻團圓;在遊子的眼中,是鄉愁的象徵,比如杜荀鶴的「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在詩人的眼中,是思念的象徵,美好的象徵,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李白最肉麻的一首情詩,只有短短30字,卻道盡了男女相思的苦楚
    可是有的時候卻又不總是那麼的美好,比如說當你所愛的那個人不在你的身邊時,那種深深的思念之痛。這種複雜的感情時常被寫入到詩歌之中。唐代的愛情詩,便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唐詩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載體,不僅有著優美的辭藻,豐富的節奏韻律,往往還包含了詩人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一些情詩,能夠很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有些詩句雖然短,但是字字句句都是血淚,刺痛人心尖的地方。
  • 杜甫想念李白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每一首都是深情告白,千年來感動多少人。公元747年,也就是在他們分別後的第三年,杜甫又一次想起了李白,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這首詩名為《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 難得遇知己,如今竟別離,一首詩蘊含著李白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其實了解過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李白與杜甫的年齡差距有些大,兩人足足相差了十二歲。雖然這二人從當今來說都是名震一時的大詩人,但是在當時兩人的成就與地位卻完全不對等。以這樣的情況來說,李白跟杜甫本應該沒什麼交集,或者說不可能產生如此深厚的友誼。然而,俗話說得好:知音難覓。自從在洛陽偶遇了杜甫之後,李白就認定了杜甫這位比自己小了十餘歲的朋友。
  • 思念我的故鄉
    故鄉的炊煙徐徐升起,猶如我的牽掛一樣一天比一天凝重。在夢中升起的炊煙總能在夢醒時分讓雙眸變成深潭。看著異鄉的天空及土地,心中時常默念那一首帶有傷感的詩句:何日才能歸故鄉。故鄉的庭院及老屋已被我用思念畫成了一幅幅油畫,掛在了我腦海中的任一個角落裡,時而清晰,時而細雨濛濛。
  • 唐朝最開放的女道士,寫下一首肉麻的相思詩,表達男女思念之情
    可這樣的一個身份居然讓她寫下了一首很肉麻的詩歌,來表達男女之間見不上面的思念之情,她是公元739年的時候出生的,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唐玄宗,老家浙江,從小就很聰慧,算是個神童了,我們都知道駱賓王是古代有名的神童,在7歲的時候創作了《詠鵝》,可李治就更厲害了,才6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詠薔薇》,這首詩其中一句: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這樣的手法哪裡能看得出來是一個6歲孩童寫的。
  • 李白一深情起來無人能及,他的這首描寫相思的詩,寫得纏綿悱惻!
    縱觀唐朝眾多的詩人中李白可謂是特立獨行,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的詞作,那都是很少能夠看到那種悲傷的描寫,其實李白只要深情起來,他卻又是比任何人都要更加的深情,譬如他的這首《怨情》,便是一首極為深情的作品,李白在這首詩中,把一位女子內心的相思之情描繪的可謂是活靈活現,通篇描繪的纏綿悱惻,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非常值得一讀。
  • 有多少人因為這首詩愛上李白?句句夠酷,可惜很多人從來沒讀懂過
    曾經有朋友問我一個問題:「李白平生存詩近千首,小時候你是從哪一首開始愛上他的?」我告訴他,不是《靜夜思》,因為它雖然傳唱度很高,但小時候真的不解鄉愁是什麼;也不是《將進酒》,雖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真的很豪氣,但筆者始終覺得這只是詩仙的醉人醉語;更不是《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畢竟這類送別及寫景詩,唐詩中真的有太多了。真正讓筆者愛上詩仙的,是一首名氣不算特別大,卻讓不少人讀一遍就愛上了的《俠客行》。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追憶
    在李白的傳世詩歌中,公認寫給杜甫的有兩首,一首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寫於兩人第二次分別之際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寫作時間稍晚,是李白送別杜甫回到沙丘之後寫的,抒發了自己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我們一起來欣賞。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 寒衣節,六首悼亡詩詞,慎終追遠,寄託思念之情
    寒衣節,一個很多年輕人可能都不記得的節日。就像那些離開的人,慢慢地為人所忘記。然而,只要有人在思念,離開的人就永遠活在一個人的心裡。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 一生遊山玩水的李白,是如何寫男女相思的?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般來說,能冠以「偉大」二字的少之又少,是極品中的極品。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兒女情長的事情很少,但事實上,正是李白一生都在路上,定居在某一個地方的時間特別少,不是在離別,就是在準備離別,所以寫了很多的離別詩、贈別詩,當然,有離別,就必然有相思,因而,李白也寫了不少相思的詩歌。今天一起欣賞一首描寫少婦思念遠行丈夫的詩歌,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慢慢品味。《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 遙望明月,寄份相思,盼君安好,李白的獨特感情表達
    李白當時處在悽涼,悲苦的環境裡,這個時候,又聽到了好友被貶去偏遠地區的消息,心情就更加痛苦、悽楚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朋友被貶遠去,以後相見怕是很困難,連句「一路順風」和擔心都不能親口告訴好友。詩人李白只好把自己的憂愁寄托在那一輪明月上。李白只希望同在這個月亮下的好友能夠明白他的心意。李白那濃重的愁思和擔憂隨著風,可以保護著王昌齡到達遙遠的夜郎之西。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開篇很美,結局更是催人淚下
    李白的的詩句也有表現相思之苦的,給人極其幽怨纏綿的感覺,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他的一首三五七言詩《秋風詞》,不同於絕句律詩那麼規整,用女子的口吻寫起,簡單隨意,卻足以打動人心體味到相思成疾之苦。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 「情聖」思念遠方愛人,竟寫了一首唯美情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唐朝有名的詩人有很多,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維、李賀等等,可這眾多的詩人當中,只有李商隱被後人稱之為「情聖」。李商隱之所以被冠名「情聖」兩字,究其原因是他的詩中大多數都是寫男女之情、相思之情和離別之情。
  • 鄉愁:故鄉何在  心歸何處
    長大後,帶著夢想,離開故鄉,久蕩天涯,魂無安處,故讓人思念。思鄉乃人之常情。李白有詩曰:「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戎昱亦有詩云:「片雲凝不散,遙掛望鄉愁。」人生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卻很少。
  •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一首《消愁》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一首《消愁》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消愁 在第一次聽到《消愁》這首歌的時候,其時我是拒絕的,因為那是我的室友唱的,沒感情就算了,但是你連調都對不上就過分了啊!兄弟!你這不是在唱歌啊,你是在……嗯哼!不說了,怕被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