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親順親皆為先,匡夫教子為美德|儒學影響下,漢女性的理想人格

2021-01-08 網易

  

  理想人格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所倡導的道德完美典型,涉及的是怎樣做人以及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通俗來說就是古代備受推崇的聖賢,以及現代社會人們尊敬、傳頌並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女性理想人格,反映的是特定時代主流社會對女性的價值評價標準。

  漢代是儒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女性理想人格形成的過渡時期,對古代女性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一、漢代女性理想人格:女兒、妻子、母親

  女性的一生通常都會經歷三種角色,分別是女兒、妻子和母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女性理想人格的內容也是不同的。

  

  女兒是伴隨女性一生的角色,在為人妻、為人母之前,女兒角色在女性的生活中是唯一。漢代理想的女兒人格強調孝女的觀念當時的政府會表彰那些悉心侍奉、侍親敬親的典範,所以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重孝的風氣。

  在漢代理想的女兒理想人格中,「孝」貫穿女兒這個角色的一生,只有做到孝,才是一個受到大眾讚揚和官府認可的孝女,才是當時人們認可的理想女兒人格。

  

  對父母衣食住行的照顧,是最基本的孝行。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細心照顧,尊敬父母,聆聽父母的教誨,保障他們的衣食無憂,給他們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最起碼休息起居安逸無憂、不用為生計操勞。順親,順表示聽從、不違背,使其順心,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漢代女兒的順從類型主要有兩種:

  一是委屈順從,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子女大多不能干涉且必須服從;二是變通順從。因為父母命令有時是反覆無常並且不一定都是對的,子女並不需要句句遵循父母之命,有道理就應從,覺得有不妥就委婉提出了,態度恭謙,不與父母正面衝突

  

  當父母生病時,子女要悉心照顧,在他們身前侍候並為其嘗藥。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家中小輩會向長輩昏定晨省,每日看望問候父母以此體現其孝心

  當父母遭遇災禍時,孝順的子女要義無反顧地援救雙親。當父母去世,儒家提倡子女應當服三年之喪,因為孔子認為幼兒出生後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也是對父母三年懷抱之恩的思念和感謝

  到了東漢,三年之喪經過儒生的宣揚和統治者的推進,逐漸深入民心並成為普遍的現象。

  

  中國古代講究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儒家也強調子女為父母復仇是孝道的體現之一漢代尤其是東漢社會十分推崇女兒不遺餘力地為父母復仇的孝行。

  東漢孝女趙娥的父親被同縣的人所殺,家中兄弟都已病故,趙娥在十年後手刃仇敵為父報仇,受到當時人們的稱讚。

  

  在女性一生的三種角色中,女兒是其相伴一生的角色,但是妻子這個角色在女性一生中佔據了大量的時間,畢竟是有了自己的家庭。

  而且在女性未出嫁前,她所接受的教導就是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妻子,因為妻子角色是否合格關乎女性婚後在夫家的地位,也關係自身宗族顏面。漢代特別讚賞懂禮儀、識大體、明事理的妻子人格。

  

  男主內,女主外是古代絕大多數家庭生活的模式,妻子的職責就是「主內」,操持家務,侍奉公婆服侍丈夫、養育子女等。中國古代,娶妻的第一要求,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妻子不僅自己要多生育子嗣,必要時還需要主動給丈夫納妾以廣繼嗣。

  古代女性在婚姻中受到「七出之罪」的壓抑,因七出而被休棄的女子是被社會所排斥的。「無子」便是七去之一,在漢代無論是皇室還是平民,女性若無子便有著被休的風險。

  而且一個好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家務,侍奉公婆,取得公婆歡心,與夫家關係和諧,管理好家庭經濟財產事務,輔佐丈夫、教育孩子。夫妻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作為理想的妻子人格,應當在逆境中勉勵丈夫,在關鍵時幫助丈夫做出決斷,儘自己所能幫助丈夫。當丈夫面臨生命危險時,會想盡各種辦法及時援救。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了死罪時,她到曹操那裡請求赦免,最終感動了曹操,救了丈夫一命。

  

  漢代處在貞潔觀念轉化的過渡時期。西漢時期,因社會較為開明,女性貞節觀念淡薄,改嫁再嫁現象頗為普遍,東漢時期社會受儒家禮法的影響愈深,貞節觀念開始轉向保守。

  總體來說漢代女性整體貞節觀淡薄,但人們對理想的妻子仍有這方面的期待。比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夫妻感情深厚,被休之後拒不改嫁的的劉蘭芝。

  

  都說母親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母親角色是否合格會影響著下一代的素質漢代理想的母親人格主要有兩種內涵:慈母和賢母。孟郊的《遊子吟》讓我們感受到慈母的溫暖。早在漢代,慈母這一理想的母親人格便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讚揚與期待。

  

  當蔡文姬與兒子告別時深感悲痛道:「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離開兒子後,又時常表達對兒子的思念;漢成帝時期宰相翟方進的繼母陪他到長安學習 ,「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屨以給」也體現了慈母形象。

  古代對男女的教育內容是不同,母親針對兒子要求教誡以成才,對女兒更多的是教育其成為合格的妻子、母親。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需要用德教導年幼的孩子,當孩子成為一方父母官後,賢母也教導其以仁德化民。

  雋不疑是漢朝有名的「嚴而不殘」的官員,他深受母親勸誡的影響。在女兒的教導上母親教育的內容就與仕途無關,更多涉及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妻子和母親,將女兒教養成為賢淑的人。

  
二、漢代女性理想人格的成因

  漢代女性與後世相比,他們的家庭地位相對較高,人格相對自由,但兩漢時期,女性地位逐漸下降,女性理想人格逐漸受到儒家婦德理論的束縛,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漢代女性的理想人格逐漸成型。

  

  先秦時期的女性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都享有比較高的地位,這種重視女性的先秦風氣也影響到了漢代。漢初女性的思想並沒有被後世的封建倫理束縛起來,她們的思想與行動都更加的自由。

  西漢王朝建立後,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中,婦女觀和貞節觀也呈現出了開放性的特點。西漢時期,男女交流沒有「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限制,男女交往比較開放,不拘泥於行跡。

  

  西漢婚姻不講門第、不講等級的現象很突出,而且在家庭婚姻中,女性享有一定的決策權和財產權,對丈夫的事業有著規勸的權利。因為西漢女性的貞節觀念十分淡薄,社會上離婚再嫁都是十分自由的,私奔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比如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結合。

  

  漢初女性的理想人格是較為獨立和自由,但從西漢到東漢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與儒學教化密不可分。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學說,將妻子視為丈夫的從屬,地位低下,提出「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當他的觀點成為國家的正統學說後,女性的地位和價值便遭到巨大的貶低。

  漢成帝時期,劉向進一步發展完善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他在《列女傳》中用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嚴格規範女性的行為,女性的自由遭到進一步約束。

  

  班昭的《女誡》從女性自身的角度把女性的一生定位在「卑弱」、 「謙順」等框架中。在這些儒家學者的推動下女性開始自覺的接受男尊女卑的思想,並用儒家禮節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儒家禮法逐漸實現對女性思想的控制

  

  隨著儒學地位的不斷提升,儒家提倡的理想女性人格也逐漸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因此孝女賢妻慈母,也成為了漢代統治者推崇的理想女性人格。

  漢代統治者下詔表彰孝女、貞婦和賢母,加大對此類女性的推崇,引導當時女性的社會價值觀念,使儒家的綱常禮教滲透到女性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使得社會風俗不斷向儒家倫理靠近

  

  三、漢代女性理想人格的影響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的大一統時期,「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使得漢代成為中國傳統女性理想人格的過渡期。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女性理想人格不僅是是對先秦女性人格理論的傳承和發展,更為漢以後的歷朝歷代提供了關於女性人格的範本。

  

  漢代塑造的女性理想人格,規定了女性言行的規範,強化了「三綱五常」這一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尊卑有序的封建社會秩序維護封建家庭的穩定。同時漢代女性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優良品德。比如女性侍親敬親、溫柔淑靜、勤儉持家慈愛子女、匡扶教子的美德。

  

  過分重視孝女的行孝方式,使得後世出現了極端的愚孝行為。後世能入選《列女傳》的孝女,其孝行極其壯烈,甚至不惜自殘乃至犧牲性命來履行孝道,使原始的孝道向著畸形發展,成為愚孝。

  

  並且對女性清貞的期許在後世走向極端,「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貞節觀成為一種沉重的枷鎖,摧殘著女性的個性,對女性的身心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結語

  漢代之前,社會較為開放,女性地位較高,儒家人格說教和禮法觀念並未受到重視,相對而言,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較高,其人格也是較為獨立和自由的,並非完全被儒家所模鑄的樣式所框限。

  但隨著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到了東漢儒家提倡的女性理想人格逐漸佔據上風,女性理想人格受到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逐漸強化,社會風氣日趨保守,女性獨立人格呈逐漸消退的趨勢。

  參考文獻:

  《烈女傳》

  《白虎通》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訓:妻賢夫少禍,夫寬妻多福
    古人云:「妻賢夫自良。」一個女人最重要的品質應該是善良柔順,而且百善孝為先。賢惠,這是千古不變的女性美德。說的具體一點,就是要能做飯、洗衣、照顧家人。作為妻子,不要有過多的物質欲望,以淡泊的心態應對生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汽車坐得,自行車也能騎得,五星級酒店住得,野營的帳篷也不嫌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讚美女性美德的十個成語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末學也想寫一篇相關的文章,讚美我們的女性朋友們。自古以來,我們中國的文化就重視品德修養,而不重視美貌。可最近一百年來,西學東漸,大家盲目跟風,忘了老祖宗的教導,只注意外表之美,而忽略了內在德行修養的培養。今天末學挑選了十個古代形容女性美德的成語,分享給大家。一,冰清玉潔。
  • 女人的這3個「美德」,可能會導致男人越來越不愛
    事事為男人考慮,為家庭著想,可有時候也會不經意做出一些事,導致男人不滿意。有些女人明明是個好女人,勤勞、節儉、從夫,卻導致男人越來越不愛,主要是因為女人沒有掌握合適的程度。女人身上的某些「美德」,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程度,可能導致男人越來越不愛。
  • 為降低離婚率,有人建議:「妻隨夫姓」,中國女性,你們願意嗎?
    比如在《紅樓夢》中,賈母出身是金陵世家史侯家,可全府上下卻只呼其為「賈母」或「賈老太君」,這是冠以夫姓,連其父姓都已不被人使用了。號稱「承載了一代女性完成自我、擊破性別玻璃天花板的理想」,也屢屢毫不猶豫地自稱「女權主義者」,但她婚後至今,始終都跟隨丈夫柯林頓的姓氏,毫無怨言。她的全名,是希拉蕊·黛安·羅德姆·柯林頓。
  • 父母皆禍害?家庭皆累贅?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顯而易見的來自不同家庭塑造的人格、行為方式、思維模式、認知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主要探討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婚姻家庭、人際關係這三個方面造成的影響。01 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在心理學上,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
  • 佛教與儒家思想影響下,韓國古代婚姻形式有何不同變化?
    古代的韓國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古代,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在不同的時期,他們的婚姻制度有所不同,可以說在李氏朝鮮之前,韓國的婚姻制度都比較的簡單。統一新羅之前韓國最早的歷史與神話相結合,據傳天神的兒子和一個部落的女子結合,生下了韓國最早的創始者檀君。他建立了韓國古代的第一個統一國家,今天的歷史學家將那段時期稱之為古朝鮮。
  • 忍讓從來都不是美德,這只是害怕關係破裂的懦弱表現
    比如,有些人在社交場合非常強勢,事事以自己的意志力為先,不允許他人超越自己之上。而有些人則完全相反,遇事唯唯諾諾,不敢自作主張,總是跟在群體意見後符合他人決議,哪怕是群體決議已經損害到個人利益,也不敢提出異議,而只是默默跟隨忍讓。
  • 漢武帝當年說了一句話,逼死了他的親哥哥!親兄弟何至於此?
    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這是「實事求是」第一次出現在書面文字上,指的是河間獻王劉德收集民間藏書時的求真精神。
  • 在農村為啥重男輕女的偏偏是女性居多
    在中國有一部分女性童年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面,可是奇怪的是這些女性往往自己成家立業有了家庭,如果沒有兒子,依舊重男輕女,把自己所收到的痛苦了延續到自己女兒的身上。成為了一個怪現象,有點屠龍少年終成惡龍意思!這背後所隱藏的原因我把它們分為五種原因!
  • 婚姻中,經濟獨立的女性真的過得比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更好?
    而很多女性此時也會幹脆辭去工作轉而專職在家相夫教子,當然,現在也越來越多的女性婚後也都會選擇繼續擁有自己的事業,保持自己的經濟獨立性,認為這樣是對自己最大的安全感,那麼經濟獨立的女性真的就更容易比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獲得婚姻保障和幸福麼?
  • 女性失聯案:如何區分和識別非正常型人格?
    近些天的幾起女性失聯案,讓人悲痛唏噓,也給不諳世事的女孩敲響了警鐘。男女交往,相較於女性的重情,男性更在意的是性。如果遇人不淑,一些男人常將性的佔有當成交往的目的,或者把愛簡單地等同於性。在這樣的分歧下,如果遇到非正常人格者,很容易導致矛盾突發,乃至喪失性命。因此,女性在交友時,應強化自保意識,迴避非正常人格者。首先,是自私型人格。
  • 恢復妻隨夫姓傳統能穩固婚姻關係?求你們放過傳統吧
    前有馬來西亞籍經濟學教授黃有光大談一妻多夫解決男女比例失調問題,後有專家提出恢復妻隨夫姓傳統能穩固婚姻關係。我國離婚率近年攀升,在調查報告中指出,提出離婚的70%為女性。所以專家一拍腦門,覺得妻隨夫姓能增強女性的歸屬感,讓婚姻變的穩固。出發點是個好出發點,一拍腦門想出個歪主意。
  • 74%的離婚女性提出,黃有光教授:「一妻多夫」可以考慮
    因為離婚不僅會給家庭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而且還會增加社會成本以及潛在的社會隱患。  這裡不是針對單親家庭,但是事實證明家庭和睦的原配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更成功,人格也會更健全。  單親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多多少少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可怕的是這種影響還會延續到下一代。
  •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說這話的女人婚姻沒開始就已經輸了
    舊時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生都是依附於別人。在婚姻上,更是沒有什麼自由戀愛一說,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作為父母來說,他們認為對女兒最大的好就是給她挑一家能夠讓她衣食無憂的夫家了,這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到了現代這樣的女性大有人在,不過換成現代的話叫做「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
  • 嫁夫不嫁遠,娶妻皆娶賢
    嫁夫不嫁遠,娶妻皆娶賢,這是一條愛情的準則,每個人都不同,選擇也不同,有的為愛衝昏頭腦,即使再卑微也心甘情願。04希望獲得幸福的人本身需要具備優秀的實力,因為我們不能把愛情當成唯一的救贖方式,嫁人的遠近,阻擋不了為愛奔走千裡
  • 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 第二屆理事會新增理事人員名單
    >張炳志 洛陽市文聯主席張新宇 寶豐縣國土局局長李書博 河南大行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恆德 南陽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李新路 鄭州華夏圖書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杜 贏 中國網教育頻道河南採編部主編杜化國 安陽縣二中高級教師杜瑞峰 河南省公安廳組織教育處副處長楊學法 安陽市人大原副主任、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安陽分會會長
  • 贍養老人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可也有新聞頻頻爆出保姆虐待老人的事實,讓很多人都不願意再把父母託給第三方照顧,只能自己親力親為。很多人看到題目會很氣憤,紛紛表示,照顧老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父母為我們帶來了生命,把我們帶來這個世界。
  • 為理念而獻身:貞女們為何要選擇自殺為未婚夫殉節?
    「義」是大多數貞女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的主要理由,她們堅持要有「義」。貞女們認為,她們一旦與自己的丈夫確立了婚姻關係,就有責任完全獻身於該關係。很多貞女都具有比較好的儒學教育,她們來自於精英家庭,儒家的道德信念感在她們的思想中深深地紮根。她們自豪地宣布做貞女有助於維護社會道德,她們認為她們為未婚夫殉節是在履行重大的責任,體現了信守承諾的基本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