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儒家思想影響下,韓國古代婚姻形式有何不同變化?

2021-01-12 文史編織者

前言

在古代,中國歷經了無數輝煌的時刻,在清朝之前始終以一個地大物博,人民富足,軍力強大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東方,離我們比較近的韓國也受到了我們很多影響,婚姻制度也是其中之一,那麼古代韓國的婚姻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古代的韓國土地貧瘠,國土面積也不大,自然人口也不多,因此可以說歷史周期進行的比較緩慢,改朝換代的次數也遠遠小於我國。

古代的韓國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古代,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在不同的時期,他們的婚姻制度有所不同,可以說在李氏朝鮮之前,韓國的婚姻制度都比較的簡單。

統一新羅之前

韓國最早的歷史與神話相結合,據傳天神的兒子和一個部落的女子結合,生下了韓國最早的創始者檀君。他建立了韓國古代的第一個統一國家,今天的歷史學家將那段時期稱之為古朝鮮。

當時雖然號稱國家,其實還是承襲原始社會的制度,大部分是氏族組成的小型集合,之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兼併,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治體。

在那個原始時期的早期,當時的人們是沒有婚姻這一說的。當時基本繼承了氏族社會的傳統,並沒有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人們都進行群婚或者是對偶制度,自然沒有各種婚禮的儀式和說法。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韓國逐漸開始盛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禮儀的形式也跟隨著開始出現。當然這時的婚姻制度也是非常的簡陋,形式非常簡單,人們只需要向他人宣布兩人結成了一對就可以,只有口頭上的形式。

統一新羅與渤海

到了公元676-935的新羅時期,這種只是口頭宣布的婚禮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婚禮形式發生了改變,當時的人們結婚還盛行將家人和親族請過來,擺一桌宴席。後世的學者將這種形式簡單的概括為祝宴和共食,這種形式在韓國土地上流傳了很久,在之後高麗時期的數百年也是沿用這種形式。

高麗時期

婚禮形式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南方的高麗王朝投降,從此韓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段時期婚姻上的習俗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革,但是出現了一些很獨特的婚娶方式。一方面他們繼承之前的一部分形式。結婚時男方向女方家庭贈送酒和肉,但不贈彩禮。

《北史》當中記載:「男家送豬酒而已,無彩聘之禮,或有受財者,人共恥之,以為賣婢」。

人們看不起那些收彩禮的人,認為那就像是賣女兒一樣。結婚的當天晚上再擺一桌宴席,人們聚在一起向新婚的兩人表達祝福,只喝三杯喜酒就散,婚姻也就成了。

入贅婚除了這種婚宴形式,當時的婚姻一般都遵循入贅婚,婚後男歸女第,這也是朝鮮半島的傳統習俗之一。《後漢書》有對此的相關記載,其婚姻皆就婦家,生子長大,然後將還。他們結婚之後住在女方的家裡,直到生的孩子長大一些之後再住到男方家裡。

這種明顯帶著一些母系風格的形式,主要是符合當時的比較落後的生產力,古代韓國地小人少,女性的生產力也非常重要,因此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男性相差不多。

除了生產力之外,還有當時佛教盛行的緣故。佛教在新羅時期快速發展、普及,在高麗時期更是成為了國教,佛教當中眾生平等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影響到了婚姻的習俗。

婚禮服飾韓國古代婚姻的另一個亮點是婚禮的服飾,婚服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服飾了。韓國的平民日常生活之中只允許穿白色的衣服,特殊的節日和場合可以穿著彩色的服裝,而結婚的時候則可以穿官服。

平民穿著九品官員樣式的官服,官員則穿戴自身品階的官服,有錢人或者是貴族的女性會穿著不同顏色的闊衣,還會佩戴很多儀式性的飾品,這些服裝和配飾都具有很明顯的韓式風格。

李氏朝鮮

1392年,李成桂建立了新的王朝,也就是統一朝鮮,後世稱之為李氏朝鮮,這段時期,朝鮮半島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傳統習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朝鮮把儒教立為國教,稱孔子為素王,儒學思想空前普及,改變了韓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朝鮮志中記載:李氏朝鮮,崇尚信義,篤信儒術,禮讓成俗,柔謹為風。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作為人道之始的婚姻制度的改革,開始提上了日程。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家禮》在高麗末期就已經被引進,但是因為和當時盛行的入贅相差甚遠,短時間不被人們接受。

朱子理學提倡從夫居,以父係為中心;而入贅婚則提倡從母居,以母係為中心。朝鮮王朝的上層認識到了這種巨大的衝突,但他們堅定的認為接受中華文明對於他們民族的前進是最重要的,因此上層階級首先推行儒家的婚禮形式,作為全國婚禮變革的先行者。

在上層的推動之下,迎親禮和入贅婚相互交融吸收,在當地形成了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婚姻形式。

婚姻形式韓國傳統的婚姻形式與儒家六禮相融合之後,形成了三種獨特的婚姻形式,即半親迎,三日對盤和真親迎。

半親迎最早出現在明宗時期,它的特點是婚禮分成兩次進行。第一次在女方家裡,以新郎入贅為主;第二次在男方家裡,以迎娶新娘為主,半親迎強調新郎去女方的家裡進行合香禮,之後再去男方家舉辦一次,這也是今天朝鮮半島流行的傳統婚禮的前身。

三日對盤與半親迎相似,但是它強調新郎要在女方的家裡留宿三天之後,再把新娘迎接回自己家,而真親迎則是指結婚的當天,兩人一起去男方的家庭進行婚禮。這種形式一般是在王室或者貴族階級盛行,而百姓則一般舉行半親迎或者是三日對盤,這也是不同階級對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有所區別,庶民階級對於這種思想的接受程度還是偏低。

六禮在朝鮮王朝的初期,將婚姻分為了六個階段。

第一項是媒人搭橋,類似於我國六禮之中的納彩,男方請媒人去向新娘家庭提親,女方同意後就贈送彩禮;第二項是男方將新郎的生辰年月給女方家,如果接下了,就代表兩家定親了。女方進行回禮稱為定親禮;第三項是婚禮之上,新郎和新娘第一次見面;第四項是在新娘家度過大禮之後兩天;第五項是幣帛禮,新娘要向男方的長輩依次行禮;第六項是覲親,就是說兩人結婚之後,新娘第一次回娘家。

四禮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朝鮮王朝的後期,六禮漸漸變成了四禮,也就是議婚、納彩、納幣、親迎。這其中,議婚和納彩對應六禮的前兩項。議婚就是男女雙方的家長商議婚事,納彩是說男方向女方家送生辰八字和納彩書,如果女方接受就進行回復,也稱擇日書。

納幣是指訂婚之後,男方將幣帛送給新娘家,來表示同意婚事的感謝。親迎則包括了婚禮的全部儀式,也稱大禮,首先,新郎去新娘家之前,在祠堂前拜過祖宗後,喝下一杯父親倒的酒,女方也是一樣,之後,新郎前往新娘家中,進行奠雁禮,表示男女雙方相互恩愛,希望能夠永遠保持下去。

之後在禮廳之中,新人行交拜禮和合巹禮。交拜禮是表現夫妻禮節的,先由新娘向新郎行兩次大禮,新郎再回行一大禮,重複兩次。合巹禮則是一種結成夫妻的形式,兩人先各自喝兩杯酒,然後男女互換著喝第三杯,表示兩人融為一體。

婚禮之夜,進行合寢禮,這一晚上不同的地區也有一些不同的習慣,比如守新房等等。第二天則有洞房禮,主要是考驗新郎的才華,能力和膽略,娘家人會提出一些很難的問題來問新郎,然後以回答不好為理由將他們吊起來,用樹枝抽打腳面。

結語

李氏朝鮮是韓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近代的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上也失去了統治地位。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兩種婚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改變的韓國的傳統婚姻方式,形成了現代的韓國婚姻習俗。

現代韓國婚姻習俗可以說將傳統婚姻,西方婚姻和宗教婚姻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韓國本民族特色的新式婚姻。即簡化了流程,遵循近代婚姻的形式,又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禮儀如幣帛禮和覲親。

我們可以發現,韓國在數千年發展中,婚姻形式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每一次吸收外來文化時都保持了一些傳統的習俗,進而形成極具特色的制度,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和吸收。

參考文獻:

《北史》

《後漢書》

相關焦點

  •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婚戀觀的差異和合理性
    或許我們會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仿佛天生就有極佳的文化包容度,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探究從前的婚戀觀和現如今的差異,我們就能夠發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問我們提供的巨大的便利和幸福感。本篇文章將從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索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婚戀觀的變化發展以及與如今的交融之處。
  • 從婚姻契約下看不同時代的愛情:婚姻契約是符合禮法的憑證
    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導致了生產關係的變化,由母系社會轉變到了父系社會,隨之而來的是女性地位的沒落。於是乎一夫一妻制度在夏商之後最終成立。這種私有制時代下的一夫一妻制度很明顯父系主導了權力,於是乎越來越多公開或者是秘密的多妻制度也隨之產生。周代以後宗法制逐漸的加強,買賣婚姻成為了常態,這種婚姻的形式主要是獲取財產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婚,於是大多數的婦女的幸福是漠視的,很多的貧寒家庭受到的傷害最大。
  • 明明是我先來的: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被稱為「白學」?
    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在《白色相簿2》及同名電視動畫出現前幾千年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真正的「白學」,這便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那麼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一度被稱為「白學」呢?眾所周知,發源於南亞地區的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國歷史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時代,即三國兩晉南北朝。在亂世中苦苦掙扎的黎民百姓需要精神寄託,佛教因此快速發展。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是一段特殊的旅程,讓兩個人相知,相識,相愛。每一段都有每一段風景,有些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些人在墳墓裡享受它。從先秦到現在,在漫漫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婚姻制度從原始群體婚姻的模式發展到到具有現代文明特徵的一夫一妻制。
  • 富家女不顧家人反對,嫁給窮小子,11年後丈夫成為韓國總統
    現代人的婚姻越來越追求自主,父母家人的看法,不再是即將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輕男女首先考慮的問題。相反他們越來越在意自己對另一半的看法,而父母家人的意見,更多成了一種參考。而在我國古代,卻完全不是如此。我國古人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的看法,才是決定年輕人能否走入婚姻的關鍵。
  • 儒家領袖蔣慶論同性婚姻:人類文明亙古未有的毀滅性挑戰
    澎湃新聞的漢譯是:「孔子教導說,婚姻是政體的根基」。姑不論這一英譯出自何本儒家經典,也不論這一英譯是否符合儒家的表達習慣(因儒家的「政」字多指「政治」而非指「政體」),但這句話無疑是孔子思想的精確概括,準確地表達了孔子的儒家婚姻觀。無庸置疑,孔子此處所說的婚姻,是儒家所理解的婚姻,即男女異性結合組成的婚姻,而非同性結合組成的婚姻。
  • 侍親順親皆為先,匡夫教子為美德|儒學影響下,漢女性的理想人格
    漢代是儒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女性理想人格形成的過渡時期,對古代女性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漢代女兒的順從類型主要有兩種:  一是委屈順從,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子女大多不能干涉且必須服從;二是變通順從。因為父母命令有時是反覆無常並且不一定都是對的,子女並不需要句句遵循父母之命,有道理就應從,覺得有不妥就委婉提出了,態度恭謙,不與父母正面衝突。
  • 中國家庭︱面子與裡子交織下的形式婚姻
    這些事件不得不說是中國法律和精神病學上的一大進步,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同性戀不被社會所接受,還被認為需要進行「治療」?2014年夏天,我帶著這樣的問題開始深入研究LGBT群體。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趣」也很無奈的現象:為了抵抗各種各樣的壓力,LGBT群體中的相當一部分選擇了形式婚姻,也就是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通過假結婚的方式來完成社會和家庭對他們的期許。
  • 儒家再發聲:同性婚姻不符合傳統儒家對婚姻的理解
    同性婚姻不能生育子女,無法擔當起儒家寄托在婚姻一事上的職能:傳宗接代,其為儒家所反對,可想而知。有人說,儒家從來沒有禁止過同性戀,言下之意,似乎儒家不會反對同性婚姻。這是一種混淆。儒家沒有公開譴責同性戀,並不代表儒家就贊成同性婚姻。同性戀與同性婚姻畢竟不同:前者涉及性取向、感情,而後者則關係後代、家族綿延。
  • 韓國新女性的反擊:獨身主義與「男伴」文化
    面對新的性別需求,首爾江南地區近年也出現了專為女性服務的「男伴酒吧」,當中有單純的傾訴酒吧,也有暗地提供特殊服務的場所。縱觀這些現象,我們又可再探韓國社會文化的變化。重男輕女的社會制度韓國「大男人」的文化源頭,與當地社會仍然維持著極濃厚儒家制度有關。在韓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對整個朝鮮半島的社會制度有一定影響,尤其是韓國社會中的家庭觀念。
  • 假如你也不滿意這個功利的世界,來聽聽思想食堂這16堂課
    歷史學者 吳思  這便是思想食堂所希望做到的:把全世界最好的思想資源匯聚起來,提供給食堂的學員們。按照慣例,在新一年來臨之際,我們會發布新一年的課表。  但這次,我們有了一些變化。  變化的是我們開課的形式,我們往昔開設的多是大課,但平心而論,時間短、互動少,較難滿足真正學習者的需求。希望更多人能聆聽思想大家授課的初衷,在忽視個體差異化存在的情況下,變得南轅北轍,無法實現。  基於此,我們做出了調整。對於人文學習的入門者,我們提供在線學習(視頻課和音頻課)這種成本低、效率高的形式。
  • 除了強制婚、入贅婚,隋唐還有哪些奇怪的婚姻形式?
    現代的婚姻方式,像試婚、閃婚、裸婚之類的,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不過以防萬一,有人不明白,還是稍微解釋一下。裸婚是指一種直接領證的結婚方式,沒有婚禮和婚戒之類的形式,而試婚和閃婚就和其字面意思差不多,這些婚姻方式的出現,體現著現代婚姻的自由自主。
  • 現代婚姻形式的起源,以及離婚形式的演變(深度長文)
    現代婚姻形式和離婚形式的起源婚姻解體率高,在歷史上或跨文化上都不是史無前例的。但是,北美和西歐的現代離婚模式與以往文化中的離婚模式有著不同的起源和特徵。有網友說道:「婚姻的起源是建立一個男人能夠獲得一個女奴隸的法律合同。」有趣的觀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第一批人類,即生活在5到180萬年前的人,婚姻對其作用較小。
  • 古代少有的「大齡剩女」,44歲才嫁人,生下的女兒成千古一帝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十多歲的時候便已開始成家,成為人婦,或者成為人夫。這就是古代與現代的區別。但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非常年輕的時候結婚。有一個女子,她可謂是古代少有的「大齡剩女」,她在44歲的時候才嫁人,生下了一個女兒,而這個女兒成為了千古一帝。
  • 劉恆武:跨越海洋的輸日佛教石刻研究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輸日佛教石刻研究」負責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個航線系統: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不同於具有洲際海上交通意義的南海航線,東海航線的輻射範圍主要限於東亞。
  • 看完這場古代女子「加笄禮」,別有一番味道
    體驗儒家束禮、學習木刻印刷術、拓印碑刻書法……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走進孟府、孟廟景區,感受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鄒城市發揮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優勢,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創意研發不同主題的研學遊活動。孟子故裡的「加冠禮」、「加笄禮」、「鄉射禮」等儒家傳統禮儀已成為兩孟景區的一道獨特風景。
  • 「九親談文化」中國古代的酒文化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嘉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
  • 自卑到極致就是自大,李子柒的泡菜視頻,真的刺痛了韓國的自尊心
    不過此次李子柒的熱搜與以往不同的是,她上熱搜並不是她研發了什麼新菜式,又或是新風格而被關注,而是她在外網的個人帳號上,發了一個名為《蘿蔔的一生》涉及做泡菜的視頻,引起了一眾韓國網友的不滿。在李子柒與泡菜有關的視頻下面,許多人韓國人都留言聲討李子柒,表明泡菜是韓國人的文化,李子柒這是在侵佔韓國文化需要道歉。
  • 古代女子忠貞,現代女子物質?別被歷史蒙蔽了眼睛
    哲理上說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是非常恰當的,也就是說,在當時那個歷史條件下,並不允許她們有精力和條件去想婚姻的自由。第二,我們看一下古時候的婚姻組合形式。他們婚姻和兩個人的組合,並沒有戀愛自由這一說,起決定作用的,完全是由家長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