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婚姻形式的起源,以及離婚形式的演變(深度長文)

2021-01-09 人性拆解員

現代婚姻形式和離婚形式的起源

婚姻解體率高,在歷史上或跨文化上都不是史無前例的。但是,北美和西歐的現代離婚模式與以往文化中的離婚模式有著不同的起源和特徵。

有網友說道:「婚姻的起源是建立一個男人能夠獲得一個女奴隸的法律合同。」有趣的觀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批人類,即生活在5到180萬年前的人,婚姻對其作用較小。使用倭黑猩猩的行為作為早期人類表現的基礎,推測早期的男性會和許多女性一起繁育後代。食物分享主要也是為此。由於雌性可以在攜帶和保護其嬰兒的同時收集食物(水果,堅果和昆蟲),因此不需要雄性作為保護者或提供者。這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任何一方都沒有從承諾中獲益。

隨著氣候變暖和森林消退,人類開始進入大草原,他們的飲食包括聚集的植被,食肉動物留下的清除肉類,最後,獵人使用工具殺死肉類。更多以肉類為基礎的飲食意味著嬰兒出生較早,需要母親更多的照顧。

在這一時期(180萬至23000年前),後代最有可能生存的男性和女性是那些形成第一次婚姻的人。

這些可能不是我們今天想到婚姻的方式的婚姻,但這一時期的夫妻可能已經在一起約三四年,然後一個或另一個會徘徊在另一個家庭。

(也許並非巧合,這正是離婚率在現代婚姻中達到頂峰的時間長度(3年或4年)。)

大約23000年前,人類開始種植自己的食物,徹底改變人際關係。4000年前發明的耕犁意味著最有生產力的家庭安排是男女分工的。男人比孩子更強壯,身體更少,因此他們出去在這片土地上工作。婦女離家較近,照顧孩子,從事無數其他家務。

這是一個婚姻成為兩個人的聯盟的時代,這個聯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農業把人們綁在他們的土地上,這意味著在四年結束時,男人和女人都沒有傾向於徘徊尋找新的家庭。因此,他們一起工作,作為一個單位,為他們生產的孩子提供食物和照顧。

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作為男女之間的合法契約而產生,因為社會決定了他們組織家庭的「正常」方式,然後將這種正常狀態編入法律。

例如,如果群體中的男性和女性負責餵養和照顧自己的孩子,那麼這是一種常態。然後制定了法律,使男人能夠確信他們撫養的孩子是他們自己的,而女人則保證他們的丈夫不會讓她們窮困潦倒。

因此,婚姻的起源並不是建立一個法律合同,使男人有可能獲得女性奴隸。我並不是說男女在婚姻契約中從未被這樣對待,但婚姻的真正起源來自於男女雙方生存的願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生存 - 這是進化主導的策略。

而現代離婚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古羅馬發明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觀點,即婚姻應該建立在愛和相互感情的基礎之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代婚姻的脆弱源於同樣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將婚姻關係提升到所有其他個人和家庭的承諾之上:情感,激情,個人身份和夫妻關係中自我驗證的集中以及婚姻單位之外的情感依戀和義務。

離婚的直接原因可能包括各種因素,如配偶一方或雙方的個人心理特徵,以及經濟困難。但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離婚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及其相對較高的發生率都來自同樣複雜的因素,這些因素使得良好的婚姻對人們的幸福而言比過去的大部分時間更為重要,婚姻的惡化也是如此。

現代離婚形式的演變過程:

在古羅馬共和國,離婚意圖的陳述足以影響婚姻的解體。在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的創始人奧古斯都統治期間,引入了一項法律,要求七名證人作出拒絕陳述,但直到四個世紀後,該州才要求任何文件比簡單通知更正式。由即將離任的配偶,由這些證人籤名。

與後來的實踐相反,中世紀歐洲的早期基督教會允許離婚有幾個原因。一些地方的教會議會甚至會通過相當於無過錯的離婚,其中一對夫婦被允許在宣誓「我們之間共同生活已經變得不可能」之後分開,或者說「根據聖經的指引」。然而,儘管有這些令人驚訝的先例,但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離婚的原因與今天完全不同,特別是在複雜的分層的社會中,獲得離婚的原因往往是不平等的。

比如,在古代世界的許多父權制文明中,離婚主要是男性的特權。在古羅馬,與現代美國不同,離婚在富裕階層中最為常見,其中許多人以不加思索的方式交換配偶,因為我們可能會改變網際網路提供者,以獲得更有利的姻親。

而在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如果他的妻子沒有為他提供男性繼承人,那麼上層階級的人往往會尋求離婚。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個男人的父母可以強迫他送他的妻子(離婚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拋棄妻子」)如果他把她的一面對抗父母,或者如果他們認為他對她的愛情幹擾了他的孝順職責。

到了近代,18世紀保守派還在擔憂,窮人會聲稱有權結婚。他們對於窮人可以主張「正義」結婚的權利感到害怕,因為他們彼此相愛。雖然愛情婚姻的許多支持者立即提出了更自由的要求,但法國的婚姻大革命,還是壓抑了這種思想。

由於婦女對婚姻的經濟依賴以及當地經濟,政治和宗教精英限制男女單身和離婚的權力,自由離婚受到制約。但作為婚姻親密關係傳播的理想,許多國家開始逐漸放寬了實際的法律法規。

在其他一些地方,法官對尋求離婚的夫婦逐案更加同情。在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州在1840年之前接受了殘忍的離婚理由。然而,在1840年之後,殘忍開始被更加寬鬆地定義,並且到1860年,大多數州也允許在習慣性酗酒的情況下離婚。在加拿大和大多數西歐國家,離婚也變得非常容易。1816年,拿破崙在1816年撤銷了法國大革命的離婚合法化。當時的觀察家們感覺到這些變化預示著將來更加糟糕。1856年,反奴隸制活動家莉迪亞瑪麗亞談到婚姻時,說:「社會矗立在一座火山上,從那裡可以看到最薄的外殼」。1880年至1890年間,美國離婚率增加了70%。

1891年,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做出了荒謬的預言,即如果19世紀下半葉的趨勢繼續下去,到1980年,更多的婚姻將以離婚而非死亡告終。事實證明,他只有10年的時間。離婚率的上升使同時代人如此震驚,仍然留下了正式離婚的數量(非正式離婚是另一回事),按照今天的標準,這個數字非常小。1900年,美國每1000人中只有0.7人離婚,而在歐洲,大多數國家每1,000人離婚的人數不到0.2人。

所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今天許多人回顧19世紀是一個婚姻穩定時期,沒有認識到婚姻應該以愛為基礎的激進觀念所引發的無情變化。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期望越來越高,並沒有突破19世紀表面穩定的薄弱環節,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理想仍然局限於人口中相對較小的一部分,這是最受歡迎的群體,當然,但不是最具代表性的。甚至那些最熱情地接受通過婚姻實現幸福的目標的人還沒有放棄許多對婚姻和個人生活中充分「追求幸福」充滿敵意的舊價值觀和社會約束。

離婚的原因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都不同,因為結婚的原因是不同的。

幾千年來,婚姻並沒有因男女和子女的個人實現和互利而受到約束。人們會通過結婚以獲得有影響力的姻親,影響企業兼併,籌集資金,改善社會地位,封鎖軍事聯盟或擴大家庭勞動力。浪漫的愛情在過去並不為人所知,與婚姻並沒有密切關係。

在古代印度,在婚前墜入愛河被視為不負責任的反社會行為。在中世紀,法國人將愛定義為一種瘋狂的形式。歷代以來的大多數社會都不鼓勵人們嫁給像愛這樣脆弱和自我放縱的理由。即使在鼓勵夫婦在婚後培養愛情的文化中,他們也很少把所有的情感和個人忠誠都放在那個單一的籃子裡。

在17世紀的歐洲和美國,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建議夫妻嫁給一個他們可以學會愛的人,並警告即使在婚後,太多的愛是一種應該避免的偶像崇拜。他們譴責那些為丈夫使用可愛的綽號的妻子,因為這種親密關係往往會干擾對正當婚姻至關重要的權威關係(即教會權威)。直到18世紀,人們在兄弟關係中投入的情感與婚姻關係一樣多。我們現代婚姻模式的起源,在於發明了後來相同的價值觀,最終將婚姻關係提升到所有其他個人和家庭過程承諾之上:在情侶關係中情緒,激情,個人身份和自我驗證的集中以及情感依戀和超出夫妻單位的義務的衰減。

現代婚姻的現狀

對於今天的任何一對夫婦來說,離婚的直接原因可能包括各種因素,如配偶一方或雙方的個人心理特徵,以及經濟困難。但是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離婚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及其相對較高的發生率,都來自於同樣的發展,這種發展使得良好的婚姻對人們的幸福而言比過去的大部分時間更加重要,使婚姻關係的惡化如此之多更具創傷性:非常傳統的觀念認為婚姻應該是人們生活中最有力的承諾。

在啟蒙運動和法國和美國革命的個人主義學說的影響下,婚姻應該以愛和伴侶為基礎的激進觀念才開始贏得西歐和美國的廣泛接受。幾乎立即,當時被稱為「傳統」婚姻的當天的保守派人士認為,愛將是婚姻的死亡。他們推斷,社會需要一些人結婚,並且只與適當的伴侶結婚。如果他們可以拒絕他們不喜歡所需合伙人的理由,他們會如何強迫他們這樣做?我們怎麼能阻止他們聲稱有權在戀愛已經死亡的情況下離開婚姻?社會也有興趣阻止一些人結婚。

無論好壞,婚姻已經擺脫了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關鍵地位。無論我們多麼重視婚姻,我們都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養育了這麼多孩子,在其他環境中承擔了很多義務。心理學家或者婚姻專家可以設法幫助夫妻更好地選擇配偶,克服婚姻問題,降低離婚風險。但是,如果沒有前所未有的法律,經濟和文化反革命,我們將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今天的選擇氣氛中,離婚是被限制的。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哈。

【今日話題】你覺得現代婚姻的形式,好還是不好?有什麼缺點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由廢話達人張不才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見識~

相關焦點

  • 婚姻的故事:一夫一妻制是如何演變的?婚姻都經歷了哪幾種形式?
    這是古代哲學家所推行的社會起源,我們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是標準的家庭組成。那我古代的婚姻是否也像現在一樣,一夫一妻成為一個家庭呢?婚姻演變的歷程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歷史的婚姻演變過程。我們知道人類從猿人進化到人類再到現在經歷了大概有幾萬年之久,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一直很感興趣的事情,翻閱了一些史書以及社會研究結果,讓我為之驚詫。
  • 什麼叫「形式婚姻」
    文/宋家二哥估計很多人對形式婚姻這個詞感覺很陌生,那什麼叫形式婚姻呢?顧名思義,就是形式上的婚姻既有結婚證書,但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婚姻。這種婚姻在年輕人和老年人當中很少見,在中年人當中還是大量存在的,就是因為在中年時期,很多人把感情放在了外面,婚姻家庭成了擺設,夫妻關係形同虛設,但因種種原因又不好離婚,所以婚姻家庭關係就這麼名存實亡地存續著,也就成了我們這次要討論的話題——「形式婚姻」。
  • |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
    對偶婚制在非血緣婚之後,後期的專偶制婚姻之前出現的一種婚姻制度,叫做對偶婚制。對偶婚制最主要的特點是每一個男子或者女子有了一個較為固定的或者說最主要的配偶。在此種婚姻模式中,夫妻雙方並不是以良好的感情為基礎,而是以個人方便和需要為基礎,通常是以物品交換的形式達成夫妻婚配,或者通過武力搶奪的方式得到配偶,夫妻雙方的婚姻關係是相當脆弱和不牢固的。對偶婚制有兩種表現形式,即掠奪婚和服務婚。在先史時期,以遊獵為主的民族,大多喜好掠奪。
  •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現代年輕人的「婚姻形式」比傳統婚姻自由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 現代年輕人的婚姻形式比傳統婚姻自由 前兩年在杭州時,聽過這樣的事:兩個同為杭州的男女,在適婚的年紀相識相愛,最後到結婚的時候,女不嫁男不娶,大家就是把東西放在一起,就算結婚了。
  • 現代社會主流的「一夫一妻制」從何時開始,淺談婚姻制度的演變
    每當談及古代的婚姻制度時,相信很多男同胞都會心生羨慕,認為古代男人都是三妻四妾,可以娶很多老婆,尤其是皇上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享齊人之福,當然這種心花怒放的狀態一定是老婆不在身邊的時候。那麼古代男人真的能娶多個老婆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的婚姻形式的演變過程。
  • 「兩頭婚」興起,是新型婚姻形式的有利探索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兩頭婚」模式,表現為男不進娶,女不出嫁,模糊了「嫁娶」的概念,其實踐核心在於承認夫妻雙方平等的地位。這更像是兩個家庭強強聯合,在男女雙方相愛的前提下,兩個原生家庭共同出資、出力組建一個新的小家庭。
  • 婚姻的另一種形式——自婚
    自婚這種婚姻形式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根據報導,最早出現在1993年,新人是一位名叫Linda Barker的美國女士。1996年,NBA籃球巨星Dennis Rodman也身披潔白的婚紗宣布嫁給自己。
  • 婚禮的起源和作用,什麼是新式婚禮?
    一、婚禮的起源男女相愛,要組建家庭,一般都要舉行婚禮儀式,這是目前世界上普遍的婚姻風俗習慣,即使是在非洲和太平洋島的一些原始部落裡,如果一對部落男女在一起了,也要舉行類似婚禮的儀式,來慶祝這對新人的結合。那最早的婚禮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 空有婚姻的形式,卻無婚姻的內容。
    空有婚姻的形式,卻無婚姻的內容。多少婚姻正經歷著這樣的悲劇呢?每天在這種微妙的關係裡待著,婚姻不受影響就怪了!孩子還那麼小,沒了爸爸或媽媽,真的好可憐……」「孩子馬上要小升初了、要中考了、要高考了,離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以後再說……」……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包括自己也在勸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離婚太麻煩了,成本太高,前路茫茫,離了又何去何從呢?
  • 「兩頭婚」興起 新形式「重塑」婚育觀念?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新聞背景:近日,「兩頭婚」這一江浙滬地區興起的婚姻形式登上熱搜,被大眾所關注。這種婚姻形式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江浙興起這種婚姻形式...網友們吵翻了!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浙江諾力亞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省律協婚姻與家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慧麗說。「現實中我們接觸到的案例,兩頭婚家庭會因為誰家都不能少、不能輸,從而發生爭執。比如有的男方不願多在女方家住,怕住得時間多一點會有入贅之嫌。」同時,實踐表明,兩頭婚家中的孩子都叫爺爺奶奶,而取消掉外公外婆的稱謂,會讓孩子分不清親輩關係。
  • 除了強制婚、入贅婚,隋唐還有哪些奇怪的婚姻形式?
    現代的婚姻方式,像試婚、閃婚、裸婚之類的,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不過以防萬一,有人不明白,還是稍微解釋一下。裸婚是指一種直接領證的結婚方式,沒有婚禮和婚戒之類的形式,而試婚和閃婚就和其字面意思差不多,這些婚姻方式的出現,體現著現代婚姻的自由自主。
  • 結婚證強化儀式感,形式真的能強化意義嗎?
    昨天,中國民政部、全國婦聯近日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此意見表示我國正在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的模式。
  •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婚姻的演變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施有招啊,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婚姻的演變。原始社會亦稱"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但原始社會的婚姻習俗可謂是最艱難最曲折的第一次探索。
  • 佛教與儒家思想影響下,韓國古代婚姻形式有何不同變化?
    在那個原始時期的早期,當時的人們是沒有婚姻這一說的。當時基本繼承了氏族社會的傳統,並沒有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人們都進行群婚或者是對偶制度,自然沒有各種婚禮的儀式和說法。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韓國逐漸開始盛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禮儀的形式也跟隨著開始出現。當然這時的婚姻制度也是非常的簡陋,形式非常簡單,人們只需要向他人宣布兩人結成了一對就可以,只有口頭上的形式。
  • 【婚禮形式大盤點】你喜歡那種形式的婚禮?
    結婚歷來被中國人視為「終身大事」,婚禮的選擇也顯得尤為重要
  • 愛情,婚姻和性:在我們生命的不同時期,所體現出的不同的形式
    這個時候,我們的愛情和婚姻以及性,應該是一種由青春的酮體和荷爾蒙的衝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以生理需求為主導的表現形式。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愛情也好,婚姻也罷,或許更多的只是以一種「形式上的愛情或者婚姻」。其實,實質內容多在一個「性」字之上。二,中年時期,我們的愛情和婚姻以及性。
  • 形式與形式主義的辨析
    形式與形式主義的辨析每每談到形式,總會有很多人誤解為形式主義,認為是不好的。其實內容和形式卻是密不可分互為表裡。沒有形式的內容是無法準確表述而淪為神秘主義,沒有內容的形式則會成為無病呻吟。當我們看到數學表達式之抽象簡練、詩歌韻律之優美、散文情感表述直擊心靈、雜文針砭時弊之恰到好處……這時候就知道不同的內容是需要合適的形式的。
  • 關於講解婚姻的電視劇《家族的形式》,你看過嗎?
    小夥伴們請認清現實,看一眼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然後打開電腦,跟我一起搜索這部電視劇《家族的形式》。想結婚的靜一靜,想離婚的別衝動,還單身的?尼瑪先找個對象體驗一下兩個人是啥感覺再來戰!目前我看到第四集,真心覺得,想單身?呵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好麼!
  • 【婚姻課堂19】愛情的七種形式(上)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上一節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愛情三角理論,根據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個基本成分在同一時間分配的比重,愛情會形成不同的七種類型,哪七種類型呢?請聽眾朋友們搬好小板凳,準備好紙筆,婚姻課堂要開講了,今天我們分享前四種形式:喜歡式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