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日前美國獨立電影媒體Indiewire發布了一份對2021年好萊塢發展趨勢的預測,包括疫情之下總票房減少、海外市場對好萊塢大片依賴降低等等。文中稱,「2020年對電影業來說意味著永久性的變化」。
2020年北美影院總票房超過20億美元,這意味著北美地區總共只賣出了不到2.5億張票,平均每個美國/加拿大居民買的電影票還不足一張,人均觀影人次創下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紀錄。
北美票房最高的影片是在疫情爆發前的1月上映的《絕地戰警3》,影片成為唯一一部票房達到2億美元的影片。除此之外,只有1部影片票房過億,2月上映的《刺蝟索尼克》票房接近1.5億。隨著疫情擴散,進入3月,影院幾乎一夜之間都關門了。部分影院恢復運營後,北美票房成績最好的影片《信條》只有5800萬美元的票房
而新的一年到來似乎也沒能讓好萊塢回歸「正常」,而是繼續向「新常態」發展。
影院復工時間和影片上映時間仍待定:進入2021年,美國疫情仍在加速蔓延,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和單日新增死亡病例數最高的5天都發生在1月。這種情況下,各方只能不斷在日期變更的泥沼中掙扎。就像2020年發生過的一樣。影院復工時間無法確定,影片上映時間也是未知,即便是已經定檔的影片也仍然會有改檔撤檔的可能。
總票房會變小:2020年全球總票房約為124億美元,比2019年下跌71%。疫情降低了人們走進電影院觀影的意願,更無需多說影片數量減少、影院關停/重開等不確定因素仍在衝擊影院。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影片將選擇直接進入家庭設備。這些毫無疑問會影響院線的票房收入。電影院不再是必需品,流媒體、VOD點播及線上線下同步公映已經成為新的發行模式,從低成本影片到大製作,無論好萊塢還是海外市場,都不得不面對這種變化。
海外市場對好萊塢的依賴降低:2019年北美票房佔全球總票房的30%,而在2020年這一數字下降到18%。在全球市場被疫情衝擊下,2020年中國內地總票房超越北美,以31.2億美元票房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中國票房前五都是本土電影,佔總票房的84%。不僅在中國,這一趨勢在其他國家地區也在加速,韓國去年票房前五的電影中有四部是本土製作。這對好萊塢來說意味著收入減少,進一步會影響製作預算。
影院窗口期被打破:一般來講,一部新電影會有一個90天的窗口期,即,至少在影院上映滿90天之後才能在其他平臺/以其他介播出。這是製片廠和影院幾十年來奉行的傳統經營模式。但此前華納影業宣布旗下2021年17部影片將在影院和流媒體HBO Max同步上線,意味著傳統窗口期被取消。這一舉動引發了好萊塢上下的大地震。許多從業者認為,此舉會迫使其他電影公司放棄傳統模式。新的一年很可能會有新的標準取而代之。
2021年將是併購年:各大院線都陷入了財務困境。對於電影公司和片商來說併購可能是趨勢——雖然,電影公司想要收購影院的可能性很小。一些實力較強的院線可能會摘取現有院線的部分股權;破產甚至也是一種選擇。
此外,各家電影公司的發行策略將繼續多元化,注重特效音效的「大片」將成為院線發行的主流題材,院線也許會加入影片其他發行方式的分成等趨勢在2021年也會更加明顯。
1929年,電影製作開始向有聲片過渡;1949年電影面臨著電視普及帶來的威脅;1979年,錄像機的發明給電影製作帶來了地震式的變化;此後,有線電視和流媒體等平臺也對電影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新冠疫情給電影工業帶來的變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好萊塢將面臨什麼樣的「新常態」,一切仍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