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很多詩人雖滿腹才華,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羅隱的《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還有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樣是在落榜後所寫,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孟浩然落第後所寫,入選《唐詩三百首》。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提到這首詩,很多人都會想到四個字「轉喉觸諱」。
什麼是「轉喉觸諱」?大意就是因為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觸犯了統治者的忌諱,就像柳永因為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惹怒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
孟浩然也因為這首詩中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令唐玄宗不悅,「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關於孟浩然是如何見到唐玄宗,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他去拜訪王維時,正巧遇上唐玄宗駕臨。
有人說李白向唐玄宗引薦了孟浩然,還有人引薦者是曾任宰相的張說。
但不管孟浩然到底是因何人得以面見唐玄宗,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因這首詩得罪了唐玄宗,不得不離開了長安。
當然撇去這一突發事件來講,孟浩然這首詩還是寫得很有水平的,不然也不會成為千古名作,入選《唐詩三百首》。
詩歌首聯便點題,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讓人感受到了詩人那平靜的表面下,暗藏著的無奈和心酸。
很有意思的是這裡提到了三個地方,北闋、南山、敝廬。
「北闋」是指皇宮北面的門樓,漢朝時謁見和奏事都在此處,後來多用此指代朝廷。
而「南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指終南山,一種指襄陽的峴山。
終南山自古便是隱者的天堂,而峴山位於孟浩然的家鄉,他曾多次與友人登山望遠。
所以這兩種說法都解釋得通,都象徵著隱居。
至於「敝廬」,既是一種自謙的說法,也與高大輝煌的北闋形成鮮明的對比。
出仕和隱居,北闋和敝廬,在這雙重對比中,詩人的矛盾之情一覽無餘。
頷聯兩句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落第後的心情。
詩人表面說自己「不才」又「多病」,但細細揣摩,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反語。
詩人真正的意思是說自己滿腹才華,無人引薦,不被賞識。
有哀怨,有自憐,甚至還暗含懇求,可以說詩人當時心情是相當複雜。
再來看頸聯,「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這兩句通過歲月的流逝,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內心的痛苦之情。
當時詩人已將近四十歲,原本他是滿懷希望來到長安,渴望一展抱負,最後卻名落孫山,心中的失落惆悵可想而知。
「催」和「逼」將他此時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尾聯「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兩句是刻畫詩人內心世界的點睛之筆,也是全詩情感的結穴之處。
這裡的「虛」字既是寫景也是抒情,一筆兩用,既描繪了一幅迷濛空寂的月夜圖,又將詩人惆悵、失落的之情退推向了高潮。
雖然孟浩然因為這首詩而斷送了前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寫得相當巧妙。
尤其是最後以景結情,創造了一種言已盡意未絕的藝術效果。
明朝文人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評價這首詩「此作字字真性情,當是浩然極得手之作」。
不知你們認為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