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愛情來臨是,我們就會幻想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並且會為之不懈努力。
然而有些感情看似轟轟烈烈,卻不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然而曾為之欣喜若狂、輾轉反側的人,即便分開了,也會久久不能釋懷,不能遺忘。
曾經快樂的時光,變成了痛苦的記憶。有些人不遠提起過往,選擇刪除所有與之有關的聯繫方式,只求落個眼不見的清淨。
也有一部人並不能做到說遺忘就遺忘,就算鬥轉星移,那個人的身影,一瞥一笑都會在腦海中徘徊。
記憶是有思維的,越是想要去遺忘,往往越會記憶猶新,與其這樣痛苦,不如心平氣和的去面對。
那麼想要真正放下一個人,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要將一個人從記憶中抹去?
好比我們背著沉重的包袱爬山,一開始還不覺得累,但是越往上,體力越無法承受沉重的包袱。
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輕裝上陣,去將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
而徹底放下一個人,是因為曾經深愛的兩個人,再也無法建立濃厚的感情,只有不再聯繫,將過往的包袱丟下,才能重新踏上美好的未來之路上。
然而想要把一個人忘的乾乾淨淨,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也有人窮其一生,也沒能真正放下。
有心理學家成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遭受傷害,由此產生了對負性信息做出強烈反應的能力。
說簡單點就是我們的大腦裡可以無意識地接收到危險信號,從而快速做出反應,進而避開危險。
而痛苦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往事,都屬於我們比較容易記住的「危險」信號範疇,故而,往往非常難忘記。
當一個人對大腦下達忘記某一個人的指令時,大腦就會受到「危險」信號的「刺激」。
而大腦則會把與之相關的信息再次呈現出來,由此便形成了 「加工記憶」。
我們這樣便等同於把往事又不停的重複著,每重複一遍都會記憶猶新,又怎麼能夠忘掉一個人呢?
有些人總是喜歡自欺欺人,會自我暗示去忘記、放下,或者告訴自己「我已經放下了」,當重複這些語句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與之相關的畫面,又何談忘記呢?
嘴上說著放下,心中卻僅僅抓著不放,如此鮮明對比,又怎麼可能生活的開心?
其實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想要放下一人有多種方法發,經常被大家用到的方法就是「情感轉移方法」。
什麼是情感轉移?
這種轉移是個體在情感方面上對記憶的一種遷移,讓新產生的記憶替代原有的記憶。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替代,而從全方位實質上去更換,仿若「脫胎換骨」那樣。
情感本就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產物,將新產生的記憶覆蓋到原有的記憶之上,腦海中便只剩下新記憶了。
倘若你喜歡讀書,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每天讀若干頁,只要重新設定新的閱讀頁數,便可以將原有的頁數記憶抹掉。
總而言之,當情感有了新的寄託,找了了煥然一新的歸宿時,原有的那個人就會漸漸從記憶中消散,或者是塵封在記憶深處,自此不再被提起。
很多時候,之所以會放不下,往往是因為看不到新的情感,同時有對往事有些眷戀,腦海中就會產生相應的 「情緒反應」。
所以,需要大家用轉移的方法去淡忘一個人,開啟新的感情之路。
實現「情感轉移」就是要學會尋找和建立新的目標,但是這對於曾經深愛過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又痛苦的事情。
「習慣和依賴」需要通過特定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徹底放下一個人,就需要重新養成一種習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當我們深處在痛苦地記憶之中時,會產生撕心裂肺的痛苦,會迷失方向、看不到未來。
感情本來就充滿了未知,沒有人可以完全控制它,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
人們常說傷離別,分開的確會對一片赤誠之心造成傷害,會讓你短暫失去方向,但是未來的道路還需要自己勇敢前行,只有真正放下,才能夠得以解脫。
將情感轉移吧,徹底放下原來的陌生人,做到一別兩寬。
張小嫻在《麵包樹上的女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想要忘記一段感情,方法永遠只有一個:時間和新歡。要是時間和新歡也不能讓你忘記一段感情,原因只有一個:時間不夠長,新歡不夠好。」
無論歡笑,無論悲傷,時間都會一點一點的流失,不要讓自己停留在痛苦之中,選擇歡笑才是最好的抉擇,收拾好行囊才能繼續向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