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只是無可奈何的託詞罷了。
所謂個性,就是自我與他人眾多關係中的認知合集。我們自以為十分穩固的性格、情趣、品性等等,可能都是自我陶醉,真正決定我們言行的不是個性,而是各種關係。
比如媽媽在輔導小孩功課的時候,容易陷入暴走狀態:「怎麼這麼笨!」「這道題很簡單呀!」「不寫完作業別想吃飯!」突然接到一個老師的電話,然後變了一個人一樣:「哦,讓老師費心了,以後我們家小明還得多麻煩你!」
這是不是媽媽表裡不一、前倨後恭、極度虛偽呢?當然不是。因為媽媽前後處於兩個不同的關係之中,前者是家庭關係,後者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前後態度反差大,不是媽媽人格分裂,只因為處於不同的關係之中。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在領導面前點頭哈腰,在下屬面前頤指氣使,同事都很厭惡他,認為他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但他在家裡卻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家人卻認為他是個成熟穩重的人。究竟哪一個才是真的他?每一個都是!
在幾種角色之間來回穿梭,毫無違和感,你根本無法用單純地某個詞兒來給他貼標籤,無法定義他的個性是什麼,因為他就是他在各種關係中呈現出來的總和。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在每種關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什麼仗義、耿直、爽快這樣的標籤毫無意義,這只是你和你熟悉的人之間的關係結晶罷了,陌生的關係中,你動不動就一擲千金麼?當然不會!所以別再給自己貼標籤了。用關係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幫助我們打破個性的牢籠,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會把自己的遭遇歸於自己的性格上,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這話值得商榷。既然命運都被性格決定了,那還努力什麼?活著有什麼意義?性格只是各種關係中抽象出來的自我認知,小孩子一生下來是沒有任何個性的。
自卑是你和別人相處中慢慢產生的一種情緒,在別人的一次次有意無意的打擊下,自己也開始否定自己,日積月累,便成為了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自卑性格。樂觀是你和他人相處中因正反饋而形成的一種情緒、狀態,長年累月下來也成了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樂觀性格。
同理,什麼熱情、低調、睿智、孤僻、高傲、敏感等等個性,全部都能在關係視角中找到根源。哪怕是獨處的時候,也在和他人發生關係。怎麼說?
第一,獨處的時候,你會很放鬆吧?可能光著身子到處跑吧?襪子內褲橫飛吧?你相信這時候不會有人突然破門而入,你相信自己和他人是處在一個「隔絕關係」之中。對,正是基於對這種關係的認識,你才敢如此「放肆」,和你的什麼「孤僻」性格沒有任何關係。
第二,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一個人發呆的時候,想的最多的是什麼?就是和他人的關係!我們會忍不住胡思亂想這些:「領導對我說那句話啥意思啊?」「女朋友又生氣了,咋辦?」「那個路人的行為真搞笑!」「今天出醜了,真不該在同事面前那樣做」等等。
也就說,沒有人是孤島,我們都是處於這樣那樣的關係之中。頑固的個性只能讓我們止步不前,讓我們抱怨,阻止我們去改善各種各樣的關係;而關係視角能讓我們打破自我的禁錮。
用關係視角來審視自己 ,不是讓我們去「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完全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了,這就是從「自我為中心」這個極端,跑到了「都是別人的問題」這個極端了。
關係視角講的相互的,當下自己的情緒、行為、語言既不是性格在作祟,又不是他人的錯,而是你對這段關係的覺知。為啥我會在朋友面前放縱不羈?這當然不是你的個性,因為我和這個朋友關係好,他都懂我。為啥你在妹子前面戰戰兢兢、恭順有禮?當然不是你的個性,而是你們處於曖昧關係之中。
經常聽到妹子這樣的抱怨:你之前那麼呵護我,什麼都聽我的,為啥得到我後就變了?凶相畢露了吧!你本來就是這種人吧!這就是性格決定論!這種結論對解決雙方問題沒有半點好處。如果就事論事,充分覺知到兩段關係的不同,我們可能會更加合理地改善兩人的關係:之前處於相識的關係之中,現在處於相知的關係之中。
一切都是關係,沒有所謂的命運,沒有多重人格,也沒有人專門針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