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愛情?這個問題時常在腦海揮之不去。
是《你好,舊時光》裡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最好的我們》裡學生時代的純愛?是《匆匆那年》大學時志趣相投的女友?還是系統會給你匹配一個非常相似的人結婚:相似的身高、體重、年齡、背景?當愛情降臨時,一切的標準都不是標準。
人有七情六慾,我們很容易因為某件事而喜歡上一個人,可能是他的長相、才華、舉動。就像《放學別走》綜藝裡面撒貝寧談到追星族,他們只是出於對偶像的崇拜,然後進而想影響自己,這就是對明星的喜歡,我們能把這個稱之為愛嗎?不能。
最近被網友稱之為「追星錦鯉」的李雪琴又火了。他最初是在北大門口喊話吳亦凡,因比較個性得到本尊回應。這一點上來說這就是崇拜帶來的名人效應。簡單的說名人效應相當於一種品牌效應,它可以帶動人群,它的效應可以如同瘋狂的追星族那麼強大。
克裡斯多福在《親密關係》中提到,人們對理想伴侶的形象,大多是在我們還是孩童時代便開始刻畫,而這個形象往往來源於在孩提時代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人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是動機,而動機的背後則是需求。
愛情和喜歡的區別:依戀、利他、親密
那麼愛究竟是什麼呢?人們常說:喜歡一個人是放肆,而愛一個人是克制。
愛情的概念: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愛上一個人本質是什麼?
是外貌、才華、品格、地位、財富?
其實首先是吸引和好感。
我不會因為你投入更多而多生好感,幡然醒悟後卻感動了自己,備胎往往如此。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和艾略森·阿倫森《社會心理學》這兩本書都引用了18世紀美國國父之一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一句話,「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這就是心理學普遍適用的「富蘭克林效應」。
但愛不是一味地要求和索取,愛是女人希望在男人身上找到安全感、依賴感,男人希望在女人身上找到家的歸屬感。
心理學上分析「愛上一個人本質是什麼?」
1.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堅持研究愛情,愛情其實是一種社會行為,他認為愛情分兩種:激情愛和夥伴愛。
2.心理學家蓋瑞·查普曼在《愛的五種語言》中把愛分為5種: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行動、身體接觸。
3.根據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愛情由親密、激情和承諾三部分組成,這也是兩性相互吸引的秘密。
由此可以得出愛情的本質是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這其中三方面在起作用:吸引力、性驅力、依戀系統。
研究表明,人們會對熟悉的東西有好感,而熟悉的臉孔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增加好感,因而才會相互吸引。
1.在《老友記》中,羅斯在舊愛瑞秋和新歡茱莉中選擇,還用筆去寫下兩人的優缺點,最後,舊愛瑞秋寫了滿滿的缺點,而新歡茱莉只有一個缺點,她不是瑞秋。
2.在《東京愛情故事》裡,完治面對莉香和裡美的時候優柔寡斷,一個是愛你的人一個是你愛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你愛的人,或許這將是最好的結局。莉香為愛付出,不計回報。
張愛玲曾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到:
「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頭上的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婚姻中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