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嘗試給「缺愛」下一個籠統的定義,那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被關愛的經歷,例如總是遭到主要養育者的打罵或忽視,成人之後覺得自己總是得不到愛,或在內心深處難以相信自己會得到愛的心態。
這種心態往往是和生命中一些最根本的東西聯繫在一起,比如安全感和信任:在這個世界上會有人愛我嗎?別人是不是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傷害我?我值得被愛嗎?我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一個真正愛我的人?如果遇到了,我能否有能力與ta建立起真正長久的關係?
當「缺愛」的人自我懷疑時,這些問題都可能在ta們的腦海裡打轉。
「缺愛」的人都經歷了什麼?
我們總結一下這些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即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嗎?)、如何看待他人(別人會喜歡我嗎?)和如何看待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嗎?)。在依戀理論中有一個專門術語來「稱呼」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叫做內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它是一種心理表徵(representation)。
嬰兒在和依戀對象的實際交往中形成內部工作模型,以幫助嬰兒感知時間、預測未來和指定計劃。內部工作模型包括兩個互為補充的部分:一個是關於依戀對象的,描述的是當嬰兒需要時,看護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另一個是關於自己的,描述的是自我是否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和值得關注的。
除了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外,影響它成型的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來自於ta曾經接收過的人際經驗,尤其是來自於早期主要照顧者的。內在工作模型也和依戀類型息息相關。
想必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依戀理論中有關兒童的四種依戀類型。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如果自我或者環境沒有遭遇重大變化,原先的依戀類型會延續和保留下來,構成成人時期的依戀類型。
通常,成人依戀類型也可以分成四種:安全型(secure)、迴避型(dismissive avoidant)、焦慮型(anxious)、害怕型(fearful avoidant)。如下簡述四種類型在親密關係中的互動風格:
安全型:我相信自己是好的,別人會喜歡我,我也願意信任和依賴他人,我更相信世界和人們是善意的。
迴避型:也許別人不喜歡我但是我也不是很在乎,很多時候我覺得依賴自己感覺更好,我並不是那麼依賴別人也不希望或是需要別人依賴我。
焦慮型:親密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覺得好像別人並不像我希望的這般如此親密,所以我常常因為會擔心自己被拋棄而索求越多,但是往往這麼做又更加讓人遠離。
害怕型: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渴望親密但卻常常恐懼被拋棄,我常常因為糾結而逃避。
依戀類型強調的是每個人總體來說和人接觸時的自發風格。在深入交往後,一個人對於一些人,可能會發展出不同於自己傳統的依戀風格,可能你會覺得與一些人交往是安全的,可以在他們面前更多地分享自我並產生信賴和依靠。
這即是說,即使一個人的依戀類型比較偏向於非安全型中的某一種,ta也有可能與某個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或者說對於某些人、某些事,ta的互動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彈性。
除此之外,傳統上認為除了安全型之外,其他三種都是不安全的,但近年來這種說法似乎有被修正的趨勢:人們開始認為迴避和焦慮都是安全的(害怕型暫不清楚),它們都是孩子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為適應環境所發展出的應對策略或自我保護方式。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屬於除安全型之外的其它三種類型,未必就要給自己加一個「我是不安全依戀」的標籤,或因此對自己的親密關係充滿悲觀的預期。
但可能在現實中,其它三種依戀類型確實在關係建立上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這三種類型的內在工作模式可能存在偏向消極和容易懷疑自我或他人的慣性,從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更易發生負向循環,甚至造成關係的損壞。
小A的故事
一個治癒的案例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缺愛的人最後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了。讓我們來談一些治癒的例子:「什麼樣的人、最後、在一起了」。
小A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迴避型依戀,早年父親去世,母親又要顧工作又要顧家裡,根本管不上小A的情感需要 (基本物質需要均滿足),再加上母親一個人孤立無援無法從心底裡接納喪失的厄運,常常非常情緒化。當小A去找母親的時候(比如有困難或是分享快樂)都會惹母親生氣或是被母親嫌棄。
所以小A很早就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要去煩媽媽,自己的任何需求對於媽媽來說都是麻煩,自己不但不會有幫助和安慰,而且還會被嫌棄,惹媽媽不高興。
好在小A能力還不錯,讀書不錯,也能自己照顧好自己,所以漸漸地小A總是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是自己想辦法。
上大學之後,小A遇到了一個很溫暖的男孩,他總是非常直接地表達自己對小A的喜愛、想念,對於小A的一些需求,他總是第一時間答應和滿足,很少猶豫或是批評小A,小A開始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關愛,開始打開心房,與之建立關係。
衝突
但是戀人間的衝突還是免不了地來了:
男孩喜歡打遊戲,兩個人建立戀愛關係沒多久,有一次小A有事找男友幫忙,事情有些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楚,男孩子告知了小A自己在打遊戲,回應也是有一搭沒一搭,臨了來了一句:「等我死了再說」。
這句話對別人可能沒什麼,但是一下子就勾起了小A少年時巨大的依附創傷。
當時的小A完全沒能理解男友這句話的意思是等他遊戲中的角色死了再說,而直接解讀為男友在拒絕她的求助,而且是惡狠狠地拒絕。就如同當年的母親一樣,自己一點點的需求就會讓她變得無比憤怒,並且用一種非常傷人的方式來表達對小A這樣做的譴責。
而當年在媽媽情緒異常失控的情況下,也曾經向小A大吼:「你是不是想要我的命,要不我們倆一起去(死)」。
這是小A至今都能感覺到當時身體感受的記憶,這種直戳人心的恐懼一下就將她帶回到了當年無助脆弱的自己,震驚、委屈、難過、悲傷一股腦地一下全湧出來……
當年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會引得母親如此大的反應,就如同現在不知道為什麼只是一個稍微有點打擾男友的情況就讓其如此怒不可遏;而當時的自己也不知道能做什麼能幫助媽媽改變,自己能做的就是乖乖的,不要說話,不要惹媽媽,才能平安無事。
所以在看到那條回復之後,小A沒有再回復男友,整整三四天,小A就自己一個人在哭泣中度過,每當想起這件事,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訴說。
小A以為男友不會再聯繫自己了,因為小A的母親就從來沒有再和女兒討論過衝突來修復彼此的關係。
解決
但是令小A驚奇的是,男友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來了簡訊詢問怎麼回事,為什麼不回復他。
小A起初以為男友是假惺惺,因此並沒有回覆,也不知道如何「拆穿」男友的「把戲」,為自己獲得一些尊嚴;但兩三天後男友的簡訊還在持續,小A突然覺得也許對方真的是真誠的,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小A開始哭訴男友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她,她只是有一點小要求,稍微有點著急,至於得到這麼狠的回覆嗎?
男友聽得一頭霧水,不明白自己到底說了什麼引起了小A這麼大的反應?小A看著男友困惑的表情,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了那個「死」是什麼意思。
恍然大悟的小A第一次發現,原來並不是所有人對她的需要都會嫌棄和討厭,並不是命中注定她就要受到別人惡意的對待,她也會遇到「正常」的人,她的需要也沒有那麼「不對」。
而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以往的經歷,她可能會誤讀別人的意思或意圖,往更消極、更糟糕的方面去,而事實可能完全並非如此。
而這也即意味著小A的內在工作模型開始有一些鬆動,變得有一些彈性。
成長
這是小A從這件事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的經驗。她開始敢於給眼前的男友信任,相信他可能不是另一個「媽媽」,也許有時候男友的做法可能會勾起類似以前的情緒,但是她會有一個自動提醒,告訴自己:「等一等,再多想想,也許他並不是你想的那個意思」。
然後小A就會嘗試與男友溝通,相互澄清彼此意思與意圖。
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中,小A越來越發現這個模式的存在,這個自動提醒也會越來越快地出現在腦海中。
而慶幸的是,小A總是能從男友那獲得積極、關愛的反饋和澄清,一次又一次得到了與之前在媽媽那裡不一樣的(修正性)體驗,從而慢慢地改寫了小A的內在工作模型。
多次的經驗之後,小A對男友的信任更加深厚,初始的信息誤讀也越來越少,而結果層面的衝突較少出現,沒有破壞關係反而更鞏固了關係,逐步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小A很感謝當時的男友,如果不是他鍥而不捨,小A可能就像大部分時候一樣迴避了這個問題,將對它錯誤的想像埋藏在內心的深海,深信在這個世界,自己永遠都獲得不了關愛和幫助;同時,小A更感謝的,是他持續一致的包容、關愛和耐心,讓她敢於去相信自己是值得的。
小A也很感謝當時的自己,有勇氣去相信對方可能會有一點不一樣,也許可以試試說出來,小A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勇敢地做了這個嘗試,也很感謝自己之後也不斷努力,突破自己「受害者」的「舒適區」,去觸碰自己保護殼下那份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痛苦與脆弱,堅強地與那份脆弱待在一起,做出新的行動。
如何培養安全型依戀
每個人身上都有愛的能力
看到這,你會不會想說小A好幸運,遇到了一位安全型依戀的男友?
但事實上嚴格來說並非如此,男友的母親確實是一位非常棒的母親,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但是男友小時候卻從父親那裡遭受過很多童年創傷,包括非常嚴重的打罵,並且持續多年。
從嚴格意義上說,男友並不是一個完美符合定義的安全型依戀,很多時候,迴避和焦慮也混雜其中。所以雖然我們也許不是安全型依戀,但是或多或少我們都曾感受過被愛的經歷。
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往往有著比較嚴重的童年依附創傷的來訪者,也會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其他可以依靠的依附對象,可能是某位老師長輩,也可能是戀人。人類畢竟是社群性的動物,「抱團取暖」是我們的天性,這份天然的需要指引著我們不自覺地向著溫暖的他人靠攏。
讓我們回到主題:缺愛的人最後會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如果我們一定要給這類人總結一些特質,那麼可能它會是:
不吝嗇表達愛
真誠地愛別人以及愛自己
信任他人和這個世界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和有價值的
而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愛之下,那個「缺愛」的人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會被喚醒,能夠承接被愛,能夠更勇敢地直接表達愛。
所以,在我的觀點裡,不是缺愛的人去找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這樣關係就能長長久久永遠安全。一段真正安全穩定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
「相對缺愛」的一方,也正是在關係中被滋養,慢慢努力嘗試挖掘自己能夠愛與信任他人與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原有的應對模式,變得更加適應現在這個有愛的對象,從而促使讓整個關係更加正向地前行而「最終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其實也就在培養自己與自己的安全依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