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夢想深處的詩和遠方,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2020-08-23 小小和宣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夢。

生活中除了苟且和瑣碎,還有詩和遠方,這是人們時常用來安慰自己的一句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能有幾人真正敢於拋開身邊的一切,去追尋詩和遠方呢?

學姐小小就是這樣一個敢想敢做的人,年輕的時候明明可以靠顏值卻非要拼才華,大學畢業後考研讀博,一路走來不斷折騰,終於成為部門最年輕的主任,眼看工作20多年後,可以坐享其成優哉遊哉吃老本,她偏要離開體制內,到自己喜歡卻陌生的行業闖一闖,當別人不解的問她為什麼時,她說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那些深藏的詩和遠方。

追夢之旅其實是比較痛苦的過程,期間要面對跨行後的一片茫然,被人嘲笑譏諷時的尷尬失落,遭遇瓶頸後的否定懷疑,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重新開啟人際關係,一切都那麼不容易。

但是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嗎?小小在經歷轉行後的種種磨練後,獲得了很多成長。入職一個月成為「業績新人王」,第二個月晉升經理,第三個月參加精英培訓營,並增員新人,以火箭一般的速度向前衝。

大家都在驚嘆她所取得的成績,小小卻謙虛的告訴我,其實沒什麼特別,就是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想把工作做好,以後和我週遊世界有經濟支持,這就是她的詩和遠方,動力之源。

貧窮可以限制一個人對物慾的想像,但是限制不了大腦無窮的想像力。

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代表作小說《第一日》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描寫了兩個科學家心中偉大的夢想,為了詩和遠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馬克•李維用兩年多時間醞釀和收集資料,然後連續四個月,平均每天工作17個小時創作完成了這部作品。故事講述了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考古學家仰望星空與擁抱大地的故事,發生地從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到希臘、中國、智利,橫跨歐美亞非四大洲,將奇譎瑰麗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場景巧妙融入文字之中,混合了魔幻、探險、陰謀、愛情與親情諸多元素,被稱為「一部帶著糖漿式幸福感的作品」。

地球是圓的,天空是彎的。要想真正了解宇宙的種種奧秘,就必須不停地到處走,跑遍天涯海角:有時候,為了尋找最佳的觀測點,甚至要到最荒蕪的地方,到那些遠離大城市,沒有一絲光亮的角落。多年以來,我放棄了大多數人所享受的正常人的生活,還在不懈地追尋著那個問題的答案,那個從童年時起一直反覆出現在我夢中的問題:黎明,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人類從哪裡來?」「黎明從哪裡開始?」故事可謂寓意深刻、主題宏大,是一個天文學混搭考古學,宇宙奧秘加上人類起源,天雷勾地火,構思巧妙、情節起伏,雙線並行的懸疑故事,男女主角在「天」、「地」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把星空、宇宙、歷史、宗教、科學、神秘力量都融合進去,將蟲洞、金字塔、渾天儀、星圖這些前衛又古老的名詞都涵蓋其中。

人類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有思想;思想之所以不朽,是因為無窮的想像力。

貧窮可以限制人們對物慾的想像,卻限制不了想像力的空間。否則為何遠在幾千年前就有莊子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就有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有羅琳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列,就有劉慈欣天馬行空嘆為觀止的《三體》科幻叢書,這些都是作者們心中的夢想和奇妙的想像,在腦海裡反覆縈繞,噴湧而出,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為開滿鮮花的詩和遠方。

我們嚮往詩和遠方,是為了追尋美好的生活,獲得內心深處的安寧

世界很大,值得我們去探索去了解去欣賞的東西還太多,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多可能性,所有的磨礪、練習都是一種積累一種沉澱,沒有什麼好壞對錯,所有的經歷都是一個過程和體驗,只有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遵循內心、自律勇敢,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當目標確定、目光深邃時,就會鬥志滿滿,腳踏實地的去擁抱厚重深沉的大地母親,天與地、愛與恨、成功與失敗、得到與失去,總會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希望。

那麼我的詩和遠方就是和自己愛的人,做我們喜愛的事,攜手千山萬水,閱盡世間繁華。

即便是浩瀚星空中的一粒微塵,也會發出閃耀的光芒,照亮我們的內心、去尋找世界的源頭、夢想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人生還應該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高曉嵩在他的一篇文章裡還說: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 會師聖地——詩與遠方的心靈之旅
    會師聖地——詩與遠方的心靈之旅會寧,是隴中腹地一顆璀璨的星會寧,是黃土高原一本厚重的書這裡從遠古走來,是詩與遠方的追夢之地。會寧是享譽隴原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100年的建縣歷史。秦始皇、漢武帝西巡,途徑會寧,歷史的風雲在這裡掠過,華夏文明在這裡紮根。
  • 詩和遠方,心中的念想!
    一直嚮往著詩和遠方。嚮往終歸太過於性情流露,真要執著去實現,那是遙遠到天邊、渺茫至海角的事。真能功成名就夢想成真的,世上能有幾人呢?時常會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詩和遠方的夢,是不是每顆心靈都有一種或深或淺的追夢情結,是不是每個靈魂都有一份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悠悠惆悵?他人或許有,或許沒有,但對於我是一定有。
  • 觸動心靈的美文:詩和遠方路費很貴
    2020-12-22 10:45:40 來源: 拾味美食之談 舉報   觸動心靈的美文
  • 詩和遠方
    (馮明德,筆名皇泯,1958年出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現任《散文詩》雜誌社總編輯。1979年迄今在國內外報刊發表詩和散文詩2000餘首,入選50餘種選本。出版有散文詩集《四重奏》《散文詩日記》《一種過程》、長篇散文詩集《七隻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國歌》、詩集《雙臂交叉》《三維空間》等。)圖/傅汝萍□裴建平我一直認為,明德是個幸福的人。這裡的幸福,不是指他找了個美女做妻子,也不是指他生了一個博士後的女兒,而是指他一輩子都在幹自己熱愛的事情。
  • 我眼中的「詩與遠方」
    圖:網絡,文:楊威我眼中的「詩與遠方」湖北省鍾祥市高級技工學校  楊威有人說,生活不能限於苟且,要追求詩與遠方。時代變更,年華更迭,處於新時代中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實現我們的遠方的夢,無論是中國,還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歐洲國度,我們大可以一覽大江南北之景,感受大自然的巧工藝術,不枉時光的恩賜。這就是所謂的「詩與遠方」麼?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還有目標和夢想
    詩和遠方的情懷,激發成功的渴求;夢想不停,才有奔向成功的動力。 古時候,有個人不想被「錢」的俗氣影響自己,不但不管家裡的錢,還非常討厭錢甚至不願提到錢這個字。
  • 詩和遠方究竟怎樣賦予我們生活的靈魂?
    我們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的生活,但我們的生活不要過的那麼枯燥乏味,「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那究竟什麼是詩和遠方呢?所謂詩和遠方並不是很多人所想的那樣,只是片面的書寫詩詞,充滿文採文學作品。有一種詩情畫意的創作思想只是我們詩和遠方的一部分。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近期,武漢大學2020屆的一位畢業生的一封信讓「詩和遠方「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信中訴說他因疫情導致工作未定,迷茫中質疑沒有物質的基礎年輕人是否有追求夢想的權利。這次高曉松一改往日批評清華大學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這個迷茫的「後浪」提出幾個建議:可以進大企業體驗耐力;進小企業體驗創造力;自己創業體驗耐力。
  • 眼前的「詩和遠方」
    高曉松一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喚醒了人們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因此許多人拋下眼前的所謂「苟且」,去刻意追求「詩和遠方」,可到頭來卻發現無論你走多遠,無論你尋多苦,並沒有找到你理想的「詩和遠方」,於是很多人喟嘆:詩和遠方究竟在何方?
  • 還有詩和遠方?別和自己過不去了,你的心境才是歸處
    高曉松的一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一度成為網上廣為流傳的雞湯。提起「詩和遠方」,往往讓人想起唯美的詩和遠方的田野,聽著讓人熱血沸騰,襯託著自己「苟且」於現實更像是一地雞毛。有人總結說:詩是內心不老不死的雅望,遠方是一種對生活實際的跳脫。
  •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一個人追求詩和遠方是沒錯的,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沒錯的。但是這些必須得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也許你讀到這會覺得我很現實。但是你可以現在另外一個角度想想,如果你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你拿什麼去追求詩和遠方。最近我感覺好多女孩都被這種雞湯文案洗腦了。
  • 詩和遠方,是建立在你的能力之上的
    今天來談談那些年輕人嚮往的「詩與遠方」,當物質不再是生命的唯一,生存已經不是我們人生的唯一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逐生存以外的精神需求。作為年輕一代,80後以及80之後的出生的人們,註定了生來不必像前人一樣被生存逼到絕境。
  • 詩和遠方|藝術文化於我而言是生根於骨髓之中的歡喜
    ,這也許也是詩和遠方的魅力。還是詩和遠方? 在現實面前我需要選擇生存。我曾對我的導師說,「我好羨慕那些演員,那些可以去參加文化類綜藝錄製的演員,也好羨慕那些工作人員,他們可以破例進入未開放區,去看一看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
  • 生活不易,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愛與夢想
    西齊弗面對的困境正如我們的人生,人生就是在無休止的問題中痛苦周旋的一段旅程。生而為人,沒有哪個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 ,十全十美的。千萬富豪關心公司利潤,企業財報,普通人關心房價,菜價,每個人對生活的關注點不同而已。當意外來襲時,我們是選擇逃避還是正視現實,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公司生意破產,去做了外賣小哥的大叔。炒股失敗 ,重新擺起燒烤攤的夫婦。考研失敗,一邊打工一邊復讀的學子。
  • 夜思 | 你也被「詩和遠方」騙了嗎
    文章一發,他瞬間成了當代年輕人的縮影,一邊著急眼前的苟且,一邊著急日後實現不了 「詩和遠方」。看到這篇文章,「詩和遠方」的發起者高曉松寫了封回信:詩和遠方,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小塊只能種花不長糧食的自留地。言下之意,詩和遠方,不只是花重金下的高配生活和環遊世界,更是你心中的一塊自我療愈的地方。
  • 詩和遠方只是「苟且」的延續,回頭看,有人在等你
    這句話很適合那些即將畢業工作的莘莘學子,或是滿懷熱忱前往大城市闖蕩一片天地的少年人。年輕擁有無限希望,未來式一切都有可能,壯志滿懷的少年人,背起行囊找尋自己的詩和遠方。年少那會經常追小說,每次打開頁面都會跳出廣告語:人生,要麼旅行要麼讀書。那時懵懂青澀的少年,十一二歲,對人生尚不了解,還記不清全國的省份地市,憑著那麼一句單薄的話語就記住了兩件事。
  • 寫給詩和遠方的你,男人三十而立的年紀,婚前和婚後的你
    有多少人在開始初入社會的時候,滿滿的詩和遠方盡在眼前,那時候朝氣蓬勃、全世界終有一天會有我一席之地,二十二歲的你第一次感覺到社會給自己帶來的壓力,那時候想著先養活自己,但是心裡的鬥志一直不滅,夢想是自己唯一的動力,往往這個時候,總會遇到那個用一生去守護的人,有一天能夠讓她能夠住在穿暖花開的大海邊的房子
  • 朋友圈裡沒有「詩和遠方」
    人們紛紛通過朋友圈曬出自己曾經到過的地方,東南西北、五湖四海,在朋友圈裡,很多人超越了99%以上的用戶,他們終於到了現實生活中不能到的地方,圓了「詩和遠方」的夢想。  「詩和遠方」是現代人嚮往的生活狀態,朋友圈讓這種生活觸手可及。輾轉於工作和生活之間,遊走於故鄉和城市之間,很多人感到身心俱疲,想要暫時逃離這令人窒息的生活。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被玩兒壞了的詩和遠方
    然後切換到了許巍和曉松老師原來的作品——《兩天》、《B小調雨後》,還有給鄭鈞寫的《一霎那》 。一邊聽,一邊感嘆當年的曉松真牛逼,當年的許巍無論是哪種風格的歌,也不會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的小心肝兒啊,那被玩兒壞講濫了的生活、詩和遠方啊。到底有幾個人能夠像許巍那樣破釜沉舟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去靠近夢想的彼岸,最終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