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傳於世的古詩詞中,有極大一部分是主要抒寫離別的,可見古人們在面對離別場景時,還是有很深的感觸。在大部分的送別詩中,依依不捨與悲傷之情就是最基本的感情,在字裡行間中都流露出送別的不舍。
但有一位詩人就是典型的例外了,雖然寫的是一首送別詩,但表露的卻完全是豪邁豁達之情。和其他世人哀哀切切的送別詩相比起來,高適的態度就顯得豁達得多了。即便是在北風呼呼的情況下送別友人,他依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期望。
在以下要介紹的這首詩中,詩人高適要送別的並不是普通的朋友,對方也算得上是他的知音了。當時正處於盛唐時期,社會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大大增加,但依然是存在著一些偏見。當時詩人善於彈奏七弦琴,但卻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音樂,因此一直很不得志。等到他在偶然中結識了琴師董庭蘭,才真正在這世界上尋得了知音。
但在寫下這一首詩的時候,董庭蘭已經被迫要去往外地了。對於兩個人來說,都必須面臨失去知音的痛苦。但令人稱讚的是,高適在這一首詩中卻表現出了豪邁的豁達,以新的一種角度來看待未來人生。
《別董大》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這一首詩中,詩人高適送別友人的感情非常複雜。但他並沒有用很華麗的辭藻來修飾自己的感情,在開篇的第一句就已經用了白描的手法。在全詩的構造中,前後實際上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壓抑與豁達也使得這一首詩流傳得更廣。在此處,詩人所送別的這個朋友並不是一般人,而是詩人苦尋良久才得到的知音。
當時兩人都鍾愛彈奏七弦琴,但是人們卻更傾向於胡琴。在與董庭蘭相遇之前,高適很長一段時間都鬱郁不得志,無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與知音分別是非常痛苦的,但在高適的詩句中,壓抑與苦痛卻是早早就被化解了的。
在送別詩中,環境的烘託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是詩人當時的心情也比較複雜,在他的筆下,北風呼嘯使得天下都已經瀰漫在了朦朧之中。「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天上都布滿了黃雲,在其籠罩下,整個天是都顯得黃薰薰的了。在北風的呼嘯下,白雪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大雁們便在這樣的大雪中飛向南方。
在開篇第一句的時候,詩人描繪的這個場景實在是不怎麼美好的,反而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在此處也許是因為詩人的心境所致,要送別知音了,自然是會覺得沉悶一些。「千裡黃雲」和「雪紛紛」原本也是不得多見的美景,但被詩人安排進詩句中時,倒更有一種陰沉肖肅的感覺。
倘若詩人壓抑的情緒再延續下去的話,可能這首詩也就成不了經典之作了。送別之音確實讓世人感到痛苦難受,但在此時筆鋒一轉,便讓這種送別的感情得到了升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哪怕不知道前路會發生什麼也無需擔心,以你的能力和名氣,走到哪裡都會得到人們的敬重。這句話表面上只是在安慰知音,但實際上也是在鼓舞自己。雖然兩人都曾遭遇很大的困境,但依然對前路充滿希望。有了如此大的才氣,又何愁前路有人不識君呢。
這首詩在送別詩系列中堪稱經典,也是很多詩人無法寫出來的佳作,甚至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雖然在詩句中也可以窺見詩人心中的不舍與傷感,但最終還是以豪邁豁達的態度感動了人們。「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雖然此次一別後可能再難覓佳音,但詩人還是想要把這種豁達的態度傳給自己的朋友。送別詩難以擺脫哀傷的基調,而高適的這種情感升華就是非常難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