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你又買了什麼?」
突然想到會員號綁定的是老婆的手機,消費後就有了簡訊的提示。
電話這頭的男人,支支吾吾的說,「沒,沒買什麼,就是明天情人節了,想著送你一個小禮物」
電話那頭的女人沉默了一會,說「又亂花錢」便掛掉了電話,一個人抿著嘴笑著。
這一幕是真實發生的,也許就發生在你我身上,也許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
最近我看到一個關於心理也或者叫情感的詞,叫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流動性,這是指的是雙方能夠運用情感的語言,準確地溝通他們的感受和內心的狀態。
擁有較好的情緒流動性的人,能夠在關係中不帶評判性、不含附加條件地體會和表達真實的情緒,也能夠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運用情緒。
更簡單點說,就是雙方的溝通,如果能夠用一個簡單,直接,同時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在溝通前,能夠做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下來,雙方能夠減少大多數的不必要的爭吵。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有沒有曾經在某一個時刻,感覺到你和對方之間,即使沉默不語,卻仍然有豐富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的空氣裡湧動,彼此雙方都能感受到。那些情緒、情感被你的身體直接地接收到。
無論那些情緒是什麼,那一刻總是動人的——這個時候,當你們四目相對的時候,你們才真正感受到兩個靈魂的相遇。
可惜,這樣的時刻並不多見。「對於很多伴侶來說,婚後幾年亦或者戀愛幾年後,談論他們真實的感受,都好像在說一門外語那樣艱難。」
記得情竇初開時,我們也許有過對愛情的幻想,「我什麼都不用說,對方全部都能懂得」。也是正因如此,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致力於去了解對方,去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事情,漸漸的也迷失了自我,變成了「舔狗」。
我很惱怒,我已經很努力的去做到愛著對方,可是為什麼到最後,受傷的卻總是我,後來我總結了一個事情,那就是當我越多地通過對方的外在行為作出反應,越容易感到惱怒、失望、越容易對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批判;解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只有體會著對方內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愛的感覺」。對方也會因為你走入了ta的內心,而更加愛你。
小學的課本教會了我們很多的形容詞,動詞,教會了我們的如何去寫一篇作文,如何通過正確的文字進行文字的表達,可是在我們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學習到如何用情感的語言來與彼此交流。」自己就無法表達,也無法接受和理解別人的表達。
有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叫《婚姻故事》,這部電影將原本相愛般配的情侶婚後多年後的故事擺在了觀眾面前:
妻子追隨丈夫,將事業重心從小熒幕轉向舞臺劇,並從洛杉磯移居到紐約。婚後她想重回影視劇圈子並嘗試尋求丈夫的支持,但得到的只是敷衍。
於是她漸漸察覺到,在關係中,自己的情緒一再被忽視,最終連話語權都喪失。
而丈夫這邊,雖然事業依舊順風順水,但在不得不接受離婚終局,猛然發現舊愛已是往事後,他還是在慶功宴上唱起了一首懷念前妻的歌。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覺得這段婚姻故事挺讓人遺憾的,可以看出,電影中的主人公雙方始終還是相愛的,只是彼此最真實的情緒都未曾直接表達給對方,積怨逐漸發酵,最終出現了不可挽回的結局。
對於在一起十年的長期伴侶來說,他們會起衝突的最常見原因,就是因為無法讀懂對方的情緒,而出現了很多無效溝通,無效溝通的絕大多數的結果就是出現爭吵。
當我們在擔心對方不重視自己的要求時,我們常常會說:「你從來就不會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為什麼總是遲到?」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 「我有點害怕你會不在意我的需求」,「你來晚了,讓我很擔心。」
當我們害怕對方不愛自己的時候,迴避的人會表現出一切都很好,但會把這樣的猜測放在心裡獨自生氣,在心裡疏遠對方,或者以自以為的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對方——實際可能是自己主動把對方推遠。
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學會「具體化」自己的感受。
我們先要真誠地面對自己,再真誠地與他人溝通。
有時,你可能只是感到在這段關係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並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這時,你首先要識別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緒;然後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有效地運用它們,表達它們。
比如你不能簡單的說「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你要學著去體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哪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體會過?
把那個情境也分享出來,用更長的話語去嘗試表達和溝通,直到你確認對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我們都要正視自己,真誠對待自己,也真誠的對待對方,正確的了解對方的情緒流動,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成為愛人眼中唯一的終生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