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家政護工行業似乎天生是女性專利:育兒催乳、老人陪護、保姆保潔、醫院護理……上述工種隨處可見女性的身影,有些工作甚至只有女性可以勝任。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男性」這一性別角色也逐漸出現在家政護工行業中,他們的登場拓展了服務的邊界。日前,記者走訪發現,由於本身可供男性工種選擇的範圍有限,加之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讓男性護工成為了家政市場的稀缺資源。(12月26日《工人日報》)
一直以來,家政護工行業基本由女性「壟斷」,隨著市場需求變化,男性護工如今成了「搶手貨」。由於受一些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大多數男性都不願意從事護工、保姆等家政行業,市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男性護工成為稀缺資源。筆者認為,社會各界及政府部門對此應當反思,這種現象也折射傳統觀念亟待轉變,而男性護工市場供需矛盾,還需多方採取措施加以化解。
由於女性工作比較細心、認真等因素,90%家庭會找女護工照顧老人或病人,但一遇到體重超標的老人或病人,男護工體力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然而,受傳統觀念影響、薪酬偏低不足以養家餬口、社會認可度低、受被護理者性別限制等諸多原因,導致男性護工數量非常少。北京某家政公司平臺的數據顯示,該平臺現有男性護工年齡一般都在45歲到55歲之間,50歲往上幾乎能佔一半,但所有男性護工加起來的數量也不到總數的10%。男護工每月薪資平均下來,每天大約有200元的收入。可見,男性護工的年齡結構偏大,收入相比當地薪酬水平不是很高,再加上社會地位低受到歧視,對男性從事護工工作便沒有多大吸引力。
一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截至2018年底,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而與之相對的是,護理領域勞動力供應呈現人才整體缺口大、專業護理人才短缺的現象,特別是男性護理員尤其短缺。男護工最大的優勢是體力強,僱傭男護工一般都是衝著男性這身力氣來的。而男護工大部分都需要給臥床不起的老人翻身、按摩、下尿管等,做的大都是女性不願意或幹不了的「髒活、體力活」,收入也並不是很高,在傳統觀念影響下,通常需要養家餬口的男性,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也不會選擇從事護工行業。
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曾經的男護士、男幼師,一度由於從業人數極少,導致男護士、男幼師在人才市場上非常搶手,一些在職業院校接受相關專業學習還沒有畢業的男護士、男幼師,早就被用人單位「預訂」一空。男護工儘管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隨著市場需求增大,供需矛盾是必須高度關注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如何化解供需矛盾,需要政府部門及社會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門應為男護工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幫助和支持他們改善工作條件和環境,逐步提升薪酬水平,從而增加職業吸引力;另一方面,男性朋友需要與時俱進轉變傳統觀念,通過學習養老護理相關知識提升職業能力,並用知識和能力贏得市場青睞。此外,高等職業院校可以開設類似男護士、男幼師的男護工專業,培養專業化、年輕化的男護工職業人才,以應對未來市場的需求。
我國人口結構已逐漸老齡化,今後需要照料護理的老年人,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男護工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也會逐步提高。隨著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男護工或不再是稀缺資源,在養老和家政行業中,針對特定的服務對象,相信男護工利用自身的優勢,將更能發揮出長處,更能實現職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