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自由戀愛」通常來說沒有「包辦婚姻」幸福長久

2020-09-09 自學美術


戀愛之所以總是成為大家談論的中心話題,主要是因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幾乎人人都為此神魂顛倒,不僅僅是年輕人,就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都為其左右。但是話說回來,愛情往往和性慾聯繫在一起,因為戀愛的本質是為了繁殖的生存意志,男女二人的遺傳性質融合為一,在子女身上繼續生存。性格一般遺傳父親,智慧遺傳於母親。孩子的姿容一般是比較接近父親,身材大小高矮方面一般是多半類似於母親。

叔本華認為,在情侶們充滿愛慕的眼神交匯的一剎那,就開始燃燒著新生命的火焰,只有相互愛慕的人生下來的孩子才會完美地將夫妻二人的特質融合為一體。如果兩個人難以激起情愫,而且互相討厭,那麼即便是可以生育,這兩個人生下來的孩子,其內在也是不健全不和諧的。這個觀點和《黃帝內經》中所寫的「男女之無子者,非情不洽則神不交也」有幾分相似。

人在戀愛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一些滑稽的事情,甚至願意為了對方不顧一切地付出,那是因為當事人已經被「種族之靈」所支配,已經不是原來的他了。等到戀愛達到一定的程度後,他的思想會帶著詩化的崇高的色彩,變得非常偉大不平凡,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即使上刀山下油鍋也在所不惜,甚至在大街上偶爾聽到一首歌,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戀人的音容笑貌,脫離了人類的本來的面目,所以在原本的肉體欲望中也籠罩著一層崇高的色彩。即使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戀愛也是富有詩意的。

往往墜入情網中的戀人會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憧憬,那就是如果能和她結婚,我們就可以永遠幸福的生活到老,但如果失去了對方,那麼生活將了無生趣,頓感人生空虛乏味,此時他對人生的厭倦已經壓倒了對死亡的恐懼,有時候甚至會產生自殺殉情的念頭。這是因為種族意志太強大,壓到了個人的意志,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愛情的本質目的在於繁衍,這是種族的意志;個人意志是生存。如果失去了戀人,就沒有辦法繁衍,這個時候種族意志有可能會壓倒個人意志,人就會產生自殺解脫的念頭。


戀愛就是如此令人盲目,戀人中的對象總是完美的,即使對方身上有諸多缺點也都視而不見,但種族的意志在達成目的之後(即生了孩子之後),這種這種愛情的幻覺隨即消失,遺留下了令人厭惡的妻子。我們經常會看見一個理智而優秀的男人娶了一個愛嘮叨的悍婦,人們不禁會疑問:「他怎麼會選擇和這樣的女人結婚?」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蘇格拉底和他的夫人,蘇格拉底是個著名的哲學家,但是他卻娶了一個非常漂亮潑辣的女人,經常對其謾罵,由此可見,陷入情網的男人或者女人明明知道戀人的性格中有難以忍受的缺點,甚至會對其的生活帶來苦難和不幸,但是他們卻還是不改變初衷,一意孤行。

事實上他追求的並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追求新生命的誕生,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為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其實只是為了種族繁衍。付出一切,到最後愛的激情消失了就發現自己除了得到性,一無所有,但無論如何這種不計較個人私利得失的行為是很偉大的。

叔本華認為自然戀愛多以不幸收場,反而是包辦婚姻能夠長久。西班牙有一句諺語:「戀愛結婚的人,必定生活在悲哀中」因為婚姻本來就是以繁衍種族為目的,只要實現了這個目的,上帝就不會在乎嬰兒的雙親是否永浴愛河。反而是「包辦婚姻」更為理智,他們會考慮種種現實利益,愛情終會消失,但是現實利益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從這個角度,「包辦婚姻」是為個人而活,而並非為了種族。但此種舉動是違背自然的意志的,所以如果男人這樣做,往往被人瞧不起。

而女人如果不聽父母出於私心的勸告毅然結婚,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讚揚的,因為她遵從了種族的精神,和自己愛的人結婚,不顧自己的私利,雖然日後可能會面臨諸多坎坷。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愛情和麵包都有的婚姻少之又少,要麼選擇愛情,要麼就選擇麵包。幸福的婚姻也不多,因為婚姻的本質,其目的就不是為了當事人,而是為了沒有出事的兒女著想。

所以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愛情故事都是沒有寫出婚後生活的,例如《灰姑娘》中王子和公主結婚之後便以她們從此過生了幸福的生活草草結尾;《鐵達尼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祝》的主人公都是戀愛到一半便天人永隔了,因為編劇知道任何人都不會永浴愛河的,當他們生了孩子之後,激情隨即消失。剩下的只是柴米油鹽,你是孩子的父親,她是孩子的母親,僅此而已。

總之,我們觀察這個熙熙攘攘的社會,就會發現世上的人們大多數都為了煩惱,痛苦,貧窮所困擾,再不就是追求各種欲望,沒有時間想別的。多數人都只是隨著命運的擺布聽之任之。

所以有個段子是說雖然自己活了這許多年,可是只有自己知道——其實自己在結婚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以後活著的那個人只是一個現在的影子。雖然有很多人說丁克不結婚,可是要堅持到最後何其容易!為這些英雄致敬!他們將人類的痛苦終止在自己這一輩,不延續後代。


相關焦點

  • 「包辦」婚姻都能長久,自由戀愛的婚姻不能長久,值得我們深思
    「包辦」婚姻都能長久,現代自由戀愛式的婚姻為什麼不能長久?很多人經常說,以前的婚姻是包辦的,但他們的關係很堅固,現在的婚姻啊,有風吹雨打就破了。為什麼呢?01她一生只愛一個人,願意與丈夫一生顛沛流離,她的婚姻是包辦式的。
  • 相比自由戀愛,相親來的婚姻更幸福長久
    潛意識裡,我還是挺喜歡古時這種包辦式婚姻的,門當戶對、知根知底自不必說,彼此又是雙方父母看中的,結婚後可以少一些婆媳關係方面的麻煩事。然而,在提倡了幾十年的婚姻自由後,人們對於相親、父母包辦的婚姻持反對觀點的比較多。孰不知,相親、父母包辦式的婚姻實則更長久。1、前一陣熱映的《韞色過濃》便是這樣的劇情。
  • 千年的包辦婚姻自有他的道理,也許比自由戀愛更長久,不妨來看看
    是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的情愛神經、還是自由戀愛的太自由了?這不由得讓人們想起了存在了千年之久的包辦婚姻,那時候的夫妻幾乎都能白頭偕老,或許包辦婚姻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包辦婚姻現在的註解是:不經男女雙方同意,強行為他們訂下的婚姻。其實這個解釋顯得草率了點兒,真正的包辦婚姻並不這麼簡單。
  • 包辦婚姻能長久,自由戀愛易分離,只因他們懂得婚姻該如何維持
    可是,離婚是不是也讓新時代的青年男女面對婚姻的問題的時候,只會用離婚這種決絕的方式解決?東西壞了,就換掉,伴侶讓自己不開心就分手、離婚。 為什麼?自由戀愛多了,離婚也多了?那些包辦婚姻卻能白頭偕老? 包辦婚姻能長久,自由戀愛易分離
  • 對不起,包辦婚姻比戀愛婚姻更幸福|心理學與激情之愛
    有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是,心理學家抽取50對夫婦完成一份愛情量表,發現那些結婚5年以上的自由戀愛夫婦彼此之間「有愛情」的感覺越來越少了。相反那些包辦婚姻的夫婦則會在新婚之後隨時間拉長而產生更多的愛情體驗。這個研究幾乎顛覆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想像,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在提倡戀愛結婚。
  • 父母包辦婚姻,讓我明白有感情的婚姻才會幸福
    在以前,家裡長輩因生活的年代所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都會給晚輩說好親事,也就是所謂的包辦婚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進思想的衝擊,如今的年輕人結婚,大都是以自由戀愛為主,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建立了感情,然後才會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這樣有感情作為基石的婚姻之家才會更加的堅固,也會更加的幸福長久。
  • 包辦婚姻離婚率不高,現在自由戀愛,離婚率卻高了,為啥呢?
    一位伯母說:在以前包辦婚姻的年代,年輕人結婚時可能是第一次見面,雖然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但卻相知相守了一輩子。而現在的年輕人,卻看不上包辦婚姻那一套,都嚮往自由戀愛,為愛放棄一切成為了年輕人的主流。按理說,自由戀愛給了人自由選擇的機會,為啥還會說離婚就離婚了呢?
  • 婚姻若想長久,好好學學包辦婚姻裡夫妻的生活態度和相處之道
    可是,離婚是不是也讓新時代的青年男女面對婚姻的問題的時候,只會用離婚這種決絕的方式解決?東西壞了,就換掉,伴侶讓自己不開心就分手、離婚。為什麼?自由戀愛多了,離婚也多了?那些包辦婚姻卻能白頭偕老?包辦婚姻能長久,自由戀愛易分離
  • 以前包辦婚姻離婚率很低,如今自由戀愛離婚率卻攀升,原因何在?
    現在不少老年人都有這樣的感慨,以前那個年代基本上都屬於包辦婚姻,兩個人在結婚之前很少見面,因此更不用談感情基礎了,但是結婚之後感情卻非常牢固,甚至可以相伴終生。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自由戀愛,感情發展的很快,而且也相對更為牢固,但是結婚之後離婚率卻不斷攀升,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包辦婚姻還是自由戀愛?大操大辦還是裸婚?——結婚,你怎麼選?
    有人說婚姻是座圍城,單身男女拿著愛情這把鑰匙,一遍遍敲著厚重的牆;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按捺著偶爾躁動的心,守著墳中的未亡人;有人說婚姻是座橋,熱戀中的人在橋頭橋尾,共同奔赴的幸福宛在橋中央……婚姻到底是什麼?也許只有你自己經歷過才能講得清、說得明、道得準。
  • 從父母包辦婚姻到婚姻自由,高價的彩禮是舊時代醜陋的習俗
    ,雖然朱廣文這一生過得很悽涼,但是也說明了人們對於婚姻自由的渴望,嚮往著自由戀愛的婚姻。這種婚姻模式在1950年《婚姻法》沒有頒布之前,男性和女性的婚姻都是父母一手操辦的,不管女兒同不同意都要接受父母的安排。在這種情況下的婚姻,其實有很多的婚姻是不幸福的。魯迅就是最好的例子。
  • 一婚父母包辦,二婚自由戀愛,人到中年也能收穫幸福的生活
    近期,遇到了一位幸福的二婚婦女,甜滋滋的生活,美在心裡。這位二婚的大姐叫黃英,五十多歲,漂亮、幹練、多言,是一個女強人的角色。黃英的一婚是父母包辦,生活得不快樂,總有磕磕絆絆,吵吵鬧鬧,夫妻感情薄如紙。離婚後,黃英努力找到真愛,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相互關心,相互體諒,生活得很幸福。
  • 衝動的自由戀愛是不幸婚姻的起點
    衝動的自由戀愛是不幸婚姻的起點最近一段時間,杭州殺妻案、韓國三星千金離婚案發引發了國人對婚姻經營及兩性情感維護的思考。婚姻失敗的事件屢見不鮮,還有許許多多的家庭正處在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狀態,遊走在感情崩潰的邊緣。
  • 愛情維持不了婚姻,真正能讓婚姻長久的是親情!
    愛情最美好的歸宿是婚姻,而「自由戀愛」在若干年前還是非常時尚的存在。中國自古的婚姻模式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來人們的思想開放了,雖然包辦婚姻被人們拋棄了,可說媒和相親卻被保留了下來。因為並非每個人都有自由戀愛的能力和機會,通過相親也同樣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而且有人從中牽線,也避免了許多尷尬和莫名其妙!
  • 包辦婚姻的迫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任何社會制度都有其時代背景,古代婚姻制度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古老婚姻禮儀的一道程序.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封建時代,推崇儒家的仁義禮孝,在包辦婚姻的背景下,子女完全聽從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意願去選擇自己的婚姻,這種行為是對婚姻自由的嚴重幹涉與破壞。提及古代婚姻,不由便想起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婉愛情故事,該篇可謂是家喻戶曉、流傳深遠,在感嘆愛情給我們造成極大觸動的同時,從這故事中我們不免能看到古代包辦婚姻的影子。
  • 如何從孤獨終老的叔本華的《人生智慧中》看出女人幸福的密碼?
    張有義與徐志摩離婚後,她從痛苦中汲取了教訓,拋開了過去,努力工作,後來又成為雲上製衣公司總經理,上海婦女商業儲蓄銀行副行長,不僅成功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還度過了幸福的第二次婚姻。然而,朱安一生都在努力使事情變得更好,努力捍衛無性和無愛的婚姻長達41年。他親切地看著魯迅和徐光平,直到他去世,他都沒有得到丈夫的憐憫。
  • 恨嫁男女: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婚姻,會幸福長久嗎?
    當今社會都提倡自由戀愛,但在農村傳統的聯姻方式---相親還是非常常見的。這不昨天有個粉絲私信我,簡單講述了一下她的現狀,讓我給她簡單的分析分析。這位可愛的粉絲呢,我們暫且稱她為小雨,性別女,自我感覺長得還可以,性格活波開朗,今年33歲,標準的大齡未婚女青年。
  • 真的還有長久的愛情嗎?——致七夕
    說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忽然聽到有個女生很隨便的說了一句:「真的還有長久的愛情嗎?」「有啊,當然有。」沒注意這句話是說說的,但這也正是我的回答。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一開始烏爾比諾醫生並不愛費爾明娜,費爾明娜也並不愛她,他要的是婚姻,一種安定的生活,這期間很長一段時間裡,費爾明娜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很不幸福,於是一句金句從烏爾比諾醫生口中產生「你要永遠記住,對於一對恩愛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男人們大多追求穩定,女人們大多渴望愛情。
  • 包辦婚姻:從關心結不結婚,到關心跟誰結婚,為何限制越來越多?
    在近代民族覺醒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中的「包辦婚姻」,也就是魯迅筆下「封建禮教」的突出代表,成為當時人們反對和突破的第一道枷鎖。也因此之故,現代人們說起婚姻不自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反駁觀點就是屬於陳舊的封建思想,所以應該被拋棄。
  • 以前的包辦婚姻很穩固,為什麼現在的自由戀愛很脆弱?
    小區裡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每天互相攙扶著出來散步,男人似乎比女人稍硬朗些,每每開電梯時,女人顫巍巍地半天也挪不進電梯來,男人就會對電梯裡等候的鄰居鞠躬作揖表抱歉,然後一臉寵溺帶半抱半拖地把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弄進電梯來,每次這種場景出現的時候,我都會有無名的感動和羨慕,就趕緊幫著拎蔬菜等物品…… 後來熟悉了,就和老夫妻聊起天來了,原來他們是當年包辦婚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