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調解的是一對再婚三年的夫妻,王女士和楊先生。楊先生聲稱他對婚姻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希望能與妻子同甘共苦。這個要求看似很有道理,可是王女士卻一口否定了,認為他們倆的婚姻必須要區別對待。按王女士的說法,她是從牙縫裡省出錢來,要幫助丈夫,可謂情深意重。而丈夫所謂的同甘共苦,其實最在意的只是後面兩個字。對此,楊先生只用了一個詞兒來回應,那就是精。那麼是楊先生索取得太多太過,還是王女士過於精明算計呢?
談及兩人的結合,王女士介紹道,那時候的她是個商人,正處於再次創業的高風險期。而丈夫則是一個醫院做後勤的,雖然工資不高但很穩定。那年父親心臟病犯了,在經濟緊張的時刻,丈夫的出手相助讓她有了好感。
緊接著就是丈夫的前妻離世了,為了給白血病的前妻看病,丈夫曾花費了一百多萬。臨終前前妻留下了一本日記,感謝了丈夫多年來的付出,就是因為被信的內容感動到了,所以王女士就從心底裡接受了丈夫。
楊先生說道,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他這一生中最艱辛的時候,每天都要跑一百多公裡去照顧醫院的前妻,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他也不知道怎麼的,就堅持了下來。可以說那段時間裡,他蒼老了至少七八歲。
而在醫院的時候,前妻寫下了一本日記,感謝了他這麼多年來的付出,並留下了一句:下輩子我還要嫁你。也就是這句話觸動了妻子,在他看來,這都是他應該做的,作為一個男人,就應該對家庭負責。
可讓王女士接受不了的是,丈夫竟對她隱瞞了經濟狀況。非說前妻雖然生了一場大病,但是自己的經濟還是可以的,不要為他擔心。
楊先生解釋道,本來確實是還可以的,因為社保局可以幫忙報銷醫藥費,可由於他的疏忽,把一些發票搞丟了,結果就導致最後他還有著十多萬債務要還。他與妻子在一起的目的,就是希望妻子能夠帶著他一起同甘共苦,做生意賺錢養家。
當時的王女士並不知情,就這樣和丈夫步入了婚姻。因為考慮到她再次創業的窘況,不想給丈夫添麻煩的她立下了約定,誰也不幹涉誰的經濟大權,孩子都由各方自己負責,等到她創業成功賺了錢之後,再考慮一起管理。而隨著婚姻的開始,問題來了。
楊先生介紹道,那時候前妻走了,女兒一個人真的很可憐,再加上還給前妻捐了骨髓,這些事情讓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對女兒好一點。於是他在女兒提出要出國留學的時候,他直接就同意了這件事,就算是賣房,他也要完成女兒的心願。
可如今回想起來,楊先生後悔不已,他覺得當初的這個決定太錯誤了。可當時的他早就因為前妻的死,腦子一片空白了,他也很無奈。
後來因為實在是拿不出錢了,他就找妻子第一次開口要了錢。這讓王女士納悶了,丈夫不是有工資的嗎,怎麼還來管她要起了錢。而且那時候的她經濟也不是很好,自己都是靠前夫給孩子的撫養費在生活,哪有錢給。可最後她還是不忍心,就只能拿出了一千多給了丈夫,自己則拮据一點過日子。
楊先生並不覺得有問題,雖然曾有過約定,但他依舊是要得理直氣壯。因為在平時他對妻子在生意上的幫助也不少,每次要借錢妻子都不會去找別人,而是找他幫忙。既然都幫了這麼多次了,那麼他這樣要點錢也是不為過的。而妻子的反應是,數額小就給,數額大的時候,就表示無能為力,這讓他覺得妻子太精明算計了,不能接受。
觀察員徐磊指出楊先生婚姻目的心太重了,需要回去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另外張珩表示,希望在解除婚姻的時候,夫妻倆也能像相識之初一樣,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主動做出一些犧牲和放棄,和平分手。最後調解員胡劍雲也表示,兩人走下去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婚姻感情基礎薄弱卻要面臨如此複雜的問題,這是很難維繫住的。
調解結束了,最終夫妻倆和平分手了。其實在婚姻中,付出往往能比索取換來更多的東西。你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尊重,才能讓感情更加堅定,而這些才能換來夫妻倆的同甘共苦,風雨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