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人性現實的寫照

2021-01-11 暮秋鴻雁

《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古代著名的啟蒙書《增廣賢文》也有這樣一句話:"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所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古人的很多話都在告誡我們,一個人在窮的時候,要少說多做努力使改變自己的命運。

經常會聽到一個詞"發言權",何為發言權,不是說沒有說話的權利,而是說必須要在某個領域證明了自己,你說的話才有人聽,才有人信,這一點非常現實。

一棵樹上的樹葉,有大有小有的已經枯萎,有的還是碧綠的。五根手指又長又短,有的人能長成楊玉環、西施、陳圓圓那般模樣,而有的人可能生下來時五官便有些不端正。人生便是樣,從古以來就難免有的人窮到飯都吃不上,而有的人天天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窮並不可怕,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但窮的時候不把自己當窮人那就可怕了,不但會引來嘲笑,有時候還會讓自己更窮。

要聽老人言

幾千年來,古人不斷的總結生活中的經驗,編成一些俗語、諺語、順口溜,以此來告誡後世之人,教導後人應該如何生活,如果做好自己。老祖宗的這些話都是瑰寶,是隱形的寶藏,因為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話,可以讓我們生活中少遇挫折,少發錯誤。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告誡世人,在窮的時候少說話,在地位卑微的時候不要去勸諫別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很好理解,一個人窮的時候,是沒有多少話語權的,就算你說了也不一定有人會聽你的,反而你會給人一種毛躁、不嚴謹的感覺。這個社會非常現實,大多數人認為,窮就是沒有能力的體現,能賺到錢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人窮的時候,在別人眼中往往自動就歸類到沒本事的範疇了。

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如果有的人起起落落過可能會更有體會,你有錢的時候,朋友很多,你說的話就算是錯的,也是金玉良言。而到了落魄的時候,哪怕是之前曾經富有過,別人也會說這人不行,你說的話不再有人聽了。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位卑莫勸人"更好理解,沒有地位的人,不管你說什麼,不可能會有人聽你的,甚者還會嘲笑你"就你這樣的還來勸我,還來教我你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當一個人成功了,有地位有財富了,你隨便說什麼都有人聽,因為這是你"成功的奧秘"在這個人人寫書、寫自傳的年代不就是這樣嗎?

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

其實"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還有下一句,下一句更是經典更是人性現實的寫照。那句話就是"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為什麼說這句話更經典呢?

首先"力微休負重",是"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句話最直白的表達,當你只能拿得動五十斤的時候,你去嘗試一百斤是不可能會成功的。你沒錢沒地位的時候,你說話同樣是沒人聽得,

而"遭難莫尋親"這句話,其實都不用過多的解釋。可以說,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被親朋好友拒絕的滋味,不管是借錢也還,還是求人辦事也罷。對於這一點,估計很多人有很深的體會。

當你富有的時候,偶爾有不方便之時,一個電話十萬八萬的會有親戚朋友送來你家。當你窮的時候,可能一千兩千,把你的通訊錄打了個遍,最後能幫助你的,只有父母兄弟。這便是現實,這就是人性最真實的寫照。

鴻雁說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老祖宗真的是把人性和現實看得通通透透。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有高潮低谷。當你的人生處於低谷的時候,只有靠自己勤奮和努力才,少說多做能擺脫困境。記住老祖宗的這句話,定能讓你避免不少尷尬。

你覺得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老祖宗:「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說透人性,卻少有人知
    「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現在太多的話都是指名道姓某某說的,雞湯多了,自然讓人覺得很煩。而且我平時不喜歡看這種雞湯,因為最經典最有用的語錄都記載在古語古書裡。與今天的雞湯文不同,老祖宗的智慧雖然殘酷,但特別真實,這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的大智慧。《增廣賢文》裡有一句話:「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人情冷暖,天下寒涼,往往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有深刻的體會。
  •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面兩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與人溝通交流,如何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我們和人打交道,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打動對方,也可能會因為言語不得當而損失一段友誼。《西遊記》裡說「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又有老話講「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我國民間文化中就有這樣一段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
  •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面兩句更經典,沒點文化還不知道!
    與人相處溝通,如何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我們和人相處,常常因為一句話就有可能打動他人,也會由於言語不得當會損失某段友誼。《西遊記》裡說「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又有老話講「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我國民間文化中便有這種一段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短短10個字卻飽含了深刻的大道理。
  • 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說透人性現實
    在說話這方面,古人也總結了很多經驗,而且這些話時至今日依舊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就比如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跟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這裡面包含著嚴重的「歧視」色彩,實際上只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到這句話想傳達的「真意」,毫不誇張的說能夠將這句話靈活運用在你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一定能夠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王陽明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後一位造詣極高的儒學大師,不僅開創了「陽明心學」這一影響深遠的哲學宗派,而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口號並醫生踐行。雖然他也是一個古代文人,但是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卻是多次平定叛亂的赫赫戰功,可謂文武雙全。他與王守仁、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
    與人溝通交流,如何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我們和人打交道,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打動對方,也可能會因為言語不得當而損失一段友誼。《西遊記》裡說「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又有老話講「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我國民間文化中就有這樣一段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
  •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面還有兩句
    更為經典是:「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這短短20個字,卻是先哲、先賢們用了多少實例總結、提煉出來的,蘊含了深刻的道理,說透了人性,也反映了真實的現實。 1、人窮別說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處於困境、貧窮的時候,不要隨便說話。
  • 「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增廣賢文》中經典20句,看透人性
    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幾千年來形成的思想文化更是讓人受益無窮。這些文化不僅影響對文人、士大夫影響深遠,對黎民百姓同樣意義重大。民間很多民俗文化都是來自於古代諸子百家、聖人先賢的傳世經典。但是中國曾經有一部古訓集很少有人知道,名叫《增廣賢文》。
  • 農村俗語:「子不孝妻膽大」,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當時覺得朗朗上口,如今讀來卻別有一番深意,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子不孝妻膽大」,至於下半句請容筆者先賣個關子,作為老一輩農民創造的經典,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很不看重這些,但當真的讀懂的時候,卻往往是在後悔的時候,如此,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吧。
  • 俗語「小別勝新婚」,下半句才是經典,值得所有小夫妻深思
    說到傳統文化,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琴棋書畫、傳統節日、戲劇建築、漢語漢字等。很少人能想到俗語,因為在一些人眼裡一直認為俗語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俗語並不俗,它是人類千百年來生活實踐的理論升華與概括。當然俗語的魅力不止於此,更主要的是簡潔形象,語感生動,寓意深刻。因此生活中到處都有著它的影子。比如雙方有些爭執,一方認錯了,自己還在喋喋不休的講理,旁觀者看不下去了,你不要「得理不饒人」。提醒,要有個度別把事說絕了。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一件事的重點說明白。而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小別勝新婚」,其實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經典,值得所有小夫妻深思。
  • 俗語:一人賺錢,全村眼饞,後面還有兩句,很現實,說透了人性
    我想大家也許聽過一人賺錢,全村眼饞這句話,但是這後面其實還有兩句話,才是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人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今天就讓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當然,這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畢竟世界上多少人真的不喜歡錢呢?看到別人找到一些捷徑了,賺錢了,自己因此羨慕也是不足為奇,沒什麼好說的,因為表面上看可能大部分人就止步於此,不會再動什麼歪腦筋了。但是這句俗語後面接的第二句話,就是「一人致富,全村攔路」其實才是不少人真實的狀態。
  •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各式各樣的俗語。俗語言簡意賅,別看寥寥數十字,都是還是很值得去品味的。俗語雖然簡潔粗糙但正所謂「瑕不掩瑜」,其蘊含的智慧卻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很多俗語還不乏大道理。流傳了上千年的俗語,依舊有很好的啟發意義,讓人受益良多。
  • 俗語「兄弟盼窮,親家盼富」,看似不合理,實際上道出人性黑暗
    而兄弟姐妹變多了,就有了很多關於親情的俗語流傳下來。今天,小編就來說一個關於親情的俗語。這句俗語是這樣的:「兄弟盼窮,親家盼富」。這句話具體有何含義呢?別急,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前半句是指親兄弟之間,並不希望彼此過得很好,而是希望兄弟們都變得很窮。這句話乍一聽好像並不合理,但事實上卻體現了人性的殘酷。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人人都聽過,下半句更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現在的年輕人說俗語的很少了,對俗語的認知也大不如前。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見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講述生活中的道理,有的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些話都是祖輩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是人生閱歷,總結而來的,這也是他們給子孫後代留下的一筆財富。「朋友妻不可欺」這句話很多人肯定都聽過,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就是朋友的妻子不可以欺負。
  • 俗語「惡語傷人六月寒」,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教你學做人!
    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漫長的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文化,在農村當中的俗語就是其中的優秀文化之一,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雖然沒有經過仔細的研究考證,可是能夠傳流傳到今天自然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這些俗語我們如果能夠將它運用到生活當中,自然對於我們的幫助是不容小覷的,我們知道有句俗語叫做
  • 農村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下半句才是經典,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百善孝為先」,孝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非常注重孝道的國家,而且在生活中,也會把孝順老人作為一個人基本的道德品質來進行考察。但是每個人對於孝順的理解不同,雖然我們選擇不孝的行為,但是也不提倡愚忠。
  • 老話「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是什麼?暴露出了一些人的本性
    老話「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是什麼?暴露出了一些人的本性古代有著非常多的俗語,很多俗語都是對生活的指導。不過也有一部分俗語,是一些經典的時刻,經典的場景。最經典的就是古代人常常提到的三大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講述的父母的恩情,但是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人活世間難免有過不去的坎,有邁不過去的山,但是只要想想遠在農村生活的父母,心裡就有依靠,也會更加的努力去闖去奮鬥,因為父母給我們足夠的安全感!然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更是經典!
  • 這,就是人性!(深刻)
    而事實上,萬事從來不是非黑即白,人更是善與惡的共同體。雖說我們都不免對他人與世界存有美好的願景,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情冷暖,向來現實而冰冷。看懂了人性,讀透了人性,才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免去許多的麻煩。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扎心,說出了男人的心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句子言簡意賅,卻一針見血戳中了人的內心。民間流傳的很多俗語,看似是大白話,其實講的都是社會上的現實。儘管入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因為深入人心,直指人性,所以流傳廣泛。有些俗語是指導我們一心向善,修養自己的德行,有些俗語就是揭露了社會的現狀,讓我們看透人心,認清現實,不要把所有事情想得太簡單。比如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它的下半句又是什麼?仔細研讀下去,句句都是男人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