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趙小小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自己。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原本以為辛辛苦苦養大成人的孩子,能夠在自己年老的時候照顧自己,卻不曾想到年老的自己成了孩子生活的阻礙。
錢,這個字眼本就敏感,太多關係也因為「錢」而走向終點,而對於老年人來說,讓孩子給自己養老,還不如住進養老院或者請保姆,這裡的關鍵還是看手裡有沒有錢。
作為父母一方面不想給孩子增添負擔,另一方面在自己年歲已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又不得不添麻煩。
所以,人生在世,手裡有錢,晚年生活才有安全感。
老伴兒走得早,兩個孩子也都成了家立了業,兒子住進城裡,兒子遠嫁他鄉,丟下我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在老家生活。
我從沒有覺得兩個孩子有什麼對不起我,該給的都在給,但我不曾想到的是因為我,兩個孩子成了仇人,說到底還是因為錢。
去年一場車禍,讓我臥床不起,這不是我自找麻煩的事情,我情願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離開這個世界,但身體的原因,我不得不依靠兩個孩子。
在醫院的三個月,女兒從外地回來,因為遠,工作也遠,請了一周的假照顧了5天就急匆匆地回去,走的時候留了1500塊錢。兒子因為離得比較近,在醫院的三個月吃喝拉撒都是他和兒媳婦在伺候,中間聯繫女兒說回來換一換,都有工作,女兒說沒時間,又轉了1500塊錢給我。
出院後,我還要在床上休養半年才能下床,少不了需要人照顧,出院第二天女兒回來,沒有什麼好臉色。
兒子和女兒伺候我吃過晚飯,女兒開口對他哥說:「我這次回來就待5天,再長的假公司請不了,媽你就好好照顧吧。」
兒子聽完,也是一肚子火,加上在醫院那幾個月,開口說道:「媽住院三個月,你就照顧幾天,現在出院了沒有在醫院那麼麻煩了,你還是不願意回來照顧,你的工作是工作,我的工作就不是工作了嗎?」
聽著兩個孩子為了我的事鬧矛盾,我心裡不是滋味,可我也是真的沒辦法,我恨我自己,沒有本事讓兩個孩子受苦。
兒子繼續說:「要麼我們每個月輪流照顧,要麼就出錢給媽請保姆,你自己看著辦。」
女兒回答兒子:「請保姆也是你自己請,我是嫁出去的人,家裡什麼我都得不到,再說我那邊家裡也不是我說了算。」
商量來商量去,女兒沒時間不願意出錢,兒子也不可能丟掉工作,畢竟也有一個家要支撐,說到最後,我實在聽不下去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吵了,我不要你們的錢,也不要你們照顧,我自己有退休金,你們把我送養老院吧,我不給你們添負擔。」
說到底,兩個孩子都不願意出錢,我聽得出來,我也理解他們,都有自己的家,也都是當父母的人,為了我這個「拖油瓶」也不值得。
聽見我這麼說,兒子對女兒發了火:「你就不是媽親生的嗎?」
女兒回答:「你是兒子,你就應該多出錢多出力,你才是給媽養老的人。」
兩個孩子最終也沒能讓步,還是聽了我的建議,只是沒有去養老院,拿著我的退休金給我請了保姆,他們也都各自回家,離開的時候還在互相對罵著說對方不是的東西。
人這一輩子,活著為自己也好,為孩子也罷,還是要學會給自己留一點積蓄,因為「養兒不一定就能防老,養女也不一定盡孝」。
人生遲早會走向盡頭,只是在走向盡頭的前面,終究會遇見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到那個時候,很多感情都支撐不起生活,能夠有的也只是自己對自己的照顧。
年紀越大,越要在手裡放一些積蓄,以防萬一在某一天沒人幫自己,這不是預防孩子的不孝,這只是作為老年人自己對自己生活的一份保障罷了。
孩子能夠孝順自己是當父母的福氣,如果孩子不能盡孝,那至少手裡的積蓄能夠讓自己能夠生活。
人生在世,很多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養大了孩子考慮一下自己,這是作為老年人情有可原的事情。
END
今日話題討論:你認為「有錢養老」和「孩子養老」,哪一個更踏實一些?
我是小小,如果你有故事,就來說給我聽。
點擊關注,看別人的情感故事,總結自己的情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