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手機飽和的時代,小到剛剛會走路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們,都開始依賴於手機。
而微信作為中國主流交友軟體,其附帶的朋友圈功能已經不再單純只是分享生活這種功能了。
最近,經常會有關於「為什麼我不再發朋友圈」的話題出現在我們視線中。
的確,我們的朋友圈裡就像一個熱鬧豐呈的小社會,有的人在裡面炫耀著自己的財富,有的人在裡面曬著自己的甜蜜,有的人通過朋友圈賺錢做生意,而有些女人,你從來看不到她發朋友圈。
那些女性,就好像獨立於這個小社會的旁觀者,靜靜地看著朋友圈裡的人展示自己粉飾過的樣貌。
但是不發朋友圈的她們,卻並沒有與時代脫軌,反而更加有自己的思想和見地。
這是因為她們獲得認可不再是過分依賴外界的評價,而是有著對自己和世界更加獨立和堅定的認知。
賈伯斯說過:「不要讓別人的議論淹沒你內心的聲音,你的想法,和你的直覺。因為它們已經知道你的夢想,別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你的人生只能由你做主。
朋友圈現如今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和朋友溝通交流的平臺了,更多的體現出社交的功能,而這其中則反應出很多有關的心理學。
01)、對自己社會地位的焦慮
或許你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刷朋友圈看到曾經不如自己的人,都開始炫富炫財產了,於是心中不自覺的產生了攀比心理。
潛移默化中,也會在不經意之中在朋友圈裡炫耀自己的財富。這就是一種對社會地位的焦慮現象。
一種擔心自己不像別人那樣展現自己的財富,就會在別人心中失去社會地位的心理。
02)、不自信心理
網絡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展現了它的局限性——信息獲得的片面性。
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那樣的人,但是卻在朋友圈中給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形象。
他們通過不停的發朋友圈,來掩蓋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彌補現實帶來的空虛,終其原因還是對於自己的不自信。
03)、獲得別人認可的心理
我們身邊應該也存在那種把朋友圈的贊看得很重的人,自己發了一個朋友圈,時不時的就要拿起手機查看哪些人給自己點了贊。
如果自己發的內容引起不了關注,心裡還會有失落感。
這就是因為他們把別人的點讚當作對自己的認可,把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可當作肯定自己價值的方式。
綜合上述幾點,歸根結底,都是過分依賴別人外界評價的表現。
01)、將自己的人生交給了別人評判
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即使你看到的朋友圈總是充滿著安靜祥和,但那永遠是過濾過後的信息。
林清玄說:生活在風濤淚浪裡的我們,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確是非常不易,那是因為我們在人我對應的生活中尋找依賴,另一方面則又在依賴中尋找自尊。
要做到完全不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但是過度在意朋友圈裡反饋,才是真正把自己圈在了那個小小的井底。
我們的人生應該由我們自己說的算,過度在意朋友圈的反饋,劉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了別人來評判。
02)、容易忽視現實中的交際問題
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經常發朋友圈是不是因為有些話,我們無處可說?
工作中的勞累無處傾訴,生活中的煩心無處發洩,愛情中的煩惱無處問詢…
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女人,是不是正好證明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有著更加可靠的朋友可以去傾訴這些問題。
所以她們不需要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獲取別人對她們的評價。
反觀我們自己,是否現實中一個可以傾訴的好友都沒有?是否忽視了現實中的交際維繫?
過度依賴網絡世界搭建起來的虛假世界,容易讓我們沉迷其中,忘記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
自我判斷力指的是我們自身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見解,是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習慣和態度。
過於依賴朋友圈的人,很多時候是自我判斷力欠缺的人,因為他們無法針對自身作出合理準確的定位,才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從別人的行為中找尋對自己肯定的信心。
而培養自己的自我判斷能力,首先要從學會思考開始。
對於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自己去考慮事情的前因後果。
其次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才能充分評價自己,進而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
最後,學會透過現象去看問題的本質,就比如發朋友圈,有自我判斷能力的女人會讓自己左右朋友圈,而不是被朋友圈左右。
看清朋友圈現象的產生只是網絡發展背景下的社會表現,它代表不了什麼,更無法衡量我們人生的價值。
看清這些本質,自然而然的我們就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