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以後,躺在病床上才明白:晚年最靠得住的,竟然不是兒女

2020-10-15 小鹿與驢

文|小鹿與驢



01


朱阿姨剛過完75歲大壽,早在十年前老伴就撇下她獨自一個人走了,朱阿姨和老伴育有一兒一女,老伴去世後,她就獨自一個人居住。


年輕的時候,朱阿姨可是個狠人,特別是對兒媳,只要她說東,兒媳不敢往西。農村人的思想就是這樣,婆婆一定要壓著兒媳,才能顯示自己的地位,她自己對兒媳兇不說,還教唆兒子一起。兒子才結婚的時候,還沒有分家,兩家人住在一起,但是兒子另外起灶做飯。


碰到難纏的婆婆,關係更難處理。


其實小夫妻感情挺好的,朱阿姨閒著沒事做,總是喜歡過來說兩嘴,挑兒媳的刺,挑撥兩個人呢之間的關係。


兒媳新嫁她家的時候,不敢頂嘴,總是順著她,可是順久了,朱阿姨就開始得寸進尺了,兒媳忍無可忍,一場大戰爆發了。


兒子看不下去了,兩邊都幫,兩邊都撈不到好處,後來他就和老婆商量,自己出錢蓋兩間房子,不住在一起。


其實,婆媳吵架的時候,左鄰右舍都聽到了,過來勸架,讓他老人家讓一讓,以後老了,還要靠著兒子媳婦的。


朱阿姨可聽不見勸,她蠻橫了一輩子,怎麼能受這個氣,自己有女兒又有兒子,怎麼靠也考不到兒媳的頭上。

她一心想著自己有兒有女,自己老了以後,兒女不可能不對自己盡孝,萬萬沒想到,她所有的想法都錯了,到了老的那一天,她才知道自己錯的多麼離譜。



朱阿姨是有個女兒,可是女兒不在身邊,女婿是外地人,每年只能過年才能抽空回來一次,只能在家住個兩個晚上。


老伴在世的時候,朱阿姨覺得自己腰杆硬氣,說話也有底氣,靠著自己有兒有女就在家裡橫行霸道。


老伴的離開,讓她瞬間感覺天都要塌了。自己和兒媳關係不好,只能一人待在家裡,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特別是節日的時候,看著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她感覺自己很可憐,就像一個孤寡老人,無人問津。


其實每次過節,兒媳都會事先把飯菜做好,喊她過去吃飯,可是她心裡傲氣,拉不下臉,硬是不去,非要兒子三邀四請,她才願意去。吃飯的時候,也只顧著低頭吃飯,一言不發。


02
好在兒子娶了一個好媳婦,不計前嫌。看她一個老人家做飯不方便,就讓她到了飯點就來家裡吃飯,只要她不嫌棄自己做飯不好吃就行。


人上了年紀,心腸也慢慢的變好了,她突然覺得兒媳是個好人,以前都是自己太挑剔,看她不順眼,總想和她吵架。曾經那一幕幕都在腦海裡閃過,她突然感到自己太對不起兒媳了。


過了幾年,城裡迅速發展,兒子想出去打工,就留著兒媳守家照顧孩子。


人老了,病痛也多,朱阿姨感覺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大病小病不斷,這下兒子不在身邊,女兒離娘家太遠,也只能指望兒媳忙前忙後伺候自己。

開春的時候,朱阿姨突然摔了一跤,小腿骨折了。人老了以後,身體恢復也慢,在床上躺了幾個月,才勉強可以下地走路,那幾個月裡,基本上都是臥床不起。



她開始生病的時候,女兒還是很積極的回來照看,來來兩次就說女婿那邊生意忙,孩子也沒人帶,只能匆匆往回趕。兒子也就請假回來過一次,住了三天又回去工地了。

家裡只剩下兒媳和朱阿姨,端屎端尿,給她翻身擦背,沒有一點怨言。


這一切,朱阿姨都看在眼裡,有時候遇到村子裡的人來看望她,她就偷偷和別人說自己後悔了,後悔已經對兒媳那麼兇,說著說著還忍不住的抹眼淚。要不是這個兒媳,她早就追著老頭子去了。


朱阿姨說的這些話都是有感而發,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微妙,你對我好,我就對你更好。年輕的時候太傲氣,怎麼也料想不到她會有一天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兒媳的大度讓人感動,換作是其他人,未必做到這麼孝心。

03
農村人講究「養兒防老」,只要自己有兒子了,心裡就踏實了,認為自己下半輩子有依靠了。


事實上,有幾個兒子能養老?


人的晚年生活要想舒心,就是要有錢和一個老伴。


農村裡的老人卻認為只要有兒子就舒心,就可靠,把自己老年生活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社會競爭激烈。兒子也要為自己的小家庭奮鬥,往往自己都很難做到家庭和生活兼顧,怎麼再要求他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老人呢?對於他們來說,出錢就是最大的孝心,但是往往錢不是萬能的,買不來貼心的照顧。



遠嫁的女兒也有自己的家庭,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老人的身邊。

父母那一輩的兄弟姐妹比較多,可以輪流著照顧,可是到我們這一輩,幾乎家家都是獨生子女,更不可能奢求別人來照顧。

其實說開了,照顧老人的任務就是靠著兒媳了。


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是看人品的,有的兒媳連自己的親媽都沒有照顧,更不會去照顧一個沒有生養過自己的人。


朱阿姨是有福氣,才遇到一個這麼有孝心的兒媳,換作其他女人可做不到這麼偉大。有的兒媳捨得出錢就算比較仁慈了。


朱阿姨人老了,臥床不起才明白,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兒女,而是兒媳。

能夠走進一家門,成為一家人都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人和人相處都是靠著將心比心,和氣才能生財。至於那些嘴巴上說著,老了以後誰都不指望的人,我們可以笑看今朝,過個十年二十幾年就知道你會不會指望人了。


-END-
今日話題:你們認為人老以後靠誰呢?靠錢嗎?


作者:小鹿與驢。


關注我,了解更多情感故事。

相關焦點

  • 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兒女
    相伴一生記得以前,大家都說養兒防老,可是在我看來,兒女都一樣。可當我老了,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才真正的明白,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兒女,而是那個相伴一生的人。老伴兒坐在我的病床前,給我削著蘋果,我看著蘋果皮成條的被老伴兒削了下來,一點兒都沒斷,突然發覺到,她已經給我削了50年的蘋果皮了。可我的兒女呢?連來看我,都沒有時間。我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工作忙,所以我也並沒有責怪他們。
  • 人到晚年,躺病床上才明白,晚年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兒女
    文 | 尼莫媽媽日記,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老話常說:&34;談到晚年的依靠,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自己的兒女。而具有&34;思想的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將自己的晚年生活託付在了孩子的身上。
  • 80歲老人躺病床上才想明白:晚年靠得住的根本不是兒女,可惜晚了
    80歲老人躺病床上才想明白:晚年靠得住的根本不是兒女,可惜晚了!Q:你們大家怎麼看?網友2:也不能單純的怨子女不孝順,人老了,一年要住院好幾次,孩子們的請假照顧,住院費的自付部分也得出。關鍵是子女也有家庭,孩子也上學需要錢,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還能維持家庭的和睦,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就互相推諉,總之,人老了,手裡有點錢,要求不高,應該子日過的去。
  • 人到晚年,躺在病床上,才發現和自己最親的不是兒女,而是這個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一個人來說,當年老時,能夠依靠的其實並不是兒女,而是願意一直陪伴自己的老伴。人到晚年,躺在病床上,才發現和自己最親的不是兒女,而是能夠一直陪伴自己老伴。人到晚年,很多東西都開始變得脆弱,內心也會開始孤寂。
  • 奶奶躺到病床上才明白,晚年最能靠得住的,不止是兒女,更有兒媳
    那個奶奶就說兒媳也是一家人,以後老了還得靠兒媳養活呢。我奶奶一臉不屑,指著我說:「我那個媳婦連個孫子都沒讓我抱上,還指望她養老?再說老祖宗說的是養兒防老,我有兒有女,我怕什麼,現在兩個女兒的小孩都我一手帶大的,她們以後都得管我,我就是躺病床上不能動了, 也輪不到外人來照顧我。」
  • 躺到病床上才明白,真正靠得住的,還是這3樣...
    老話說的好,都說養兒防老。但現在看來,兒女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中間吃不消。自己的房貸、車貸、經濟壓力一大堆,等著讓他們養老,還真難指望上。養兒防老如今成了養老防兒,防兒什麼?防兒啃老。這不是咱們中老年人所能左右的。從自身來說,養兒既然難防老,那這老三樣就顯得很重要了。首先,有一個相互扶持的老伴都說這輩子陪伴自己時間最久的人,不是父母、不是子女,而是自己的配偶。
  • 人活一輩子,到了晚年才發現,能靠得住的不是兒女
    其實,人到晚年,能不能靠的上子女,這除了有父母對子女的從小教育,讓他懂得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質外,實際上,也和子女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分不開的。人到了晚年,子女通常也都成家立業,甚至有的子女也已經是年逾半百了。就算有心照顧自己的父母,可能也會因為工作和自己生活的瑣事纏身,心有餘而力不足。能做到每周去父母家看看,在父母心裡都已經是很難得的事了。
  • 老了才明白的「真諦」:人真正靠得住的不是錢,是子女的陪伴
    現在的人總是把金錢看得尤其重要,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覺得只要存夠錢,就有了養老的資本。對待家人往往很苛刻,總是擺出一副「我又不靠你」的姿態,親情淡薄。但是錢財始終是身外之物。人越到晚年,越能把人生看得通透,真正靠得住的不是錢,是子女。
  • 到了晚年才明白,陪你到最後的不是兒女老伴,而是這三樣東西
    或許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兒女或者是老伴,但是仔細想想,他們就真的靠得住嗎?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我們當然要相信人世間的真善美,但我們也要明白現實的殘酷,真正陪伴我們到最後的,絕不是老伴或者兒女,而是這三樣東西!
  • 一位80歲老人的感言:躺在病床上無人照顧,真後悔沒早點結婚
    人都有老的時候,到老的那一天,我們都希望兒女幸福快樂,也希望老伴身體健康,可是歲月不饒人,人老了,身體也越來越不中用了,這個時候的我們,更希望兒女能回家多陪陪我們,可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願望卻很難實現,畢竟兒女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
  • 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兒女的孝心都是豐厚的養老金換來的,很是殘酷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醫院裡經常會出現,哪怕是老人渾身都被插滿管子,躺在ICU一動不動成為了植物人,只要還有一口氣也要維持著老人的生命,這樣的老人多半是有高額的退休金,那麼老人就免不了被過度醫療的後果,作為兒女的都不想讓老人這麼快的離去,因為他就是家裡好大的一顆搖錢樹。
  • 人到晚年,最靠得住的人既不是老伴又不是兒女,那是誰?
    ,無論不離不棄的老伴還是孝順的兒女都算得上最靠得住的人,如若不然,緊隨其後的自己或者兄弟姐妹將會名正言順取代始亂終棄的老伴或者不孝順的兒女成為最靠得住的人。一、靠自己人到晚年就會越來越清醒意識到,手裡有糧,心裡才不會慌,否則即便這頓能吃上飯也會為能不能吃上下一頓飯心裡發慌,所謂的糧不僅需要擁有錢財,而且需要擁有良好的身子骨,無論足夠多的錢財還是足夠好的身子骨都是缺一不可,晚年最大的忌諱就是在尋找靠山方面孤注一擲,畢竟身邊最親近的人萬一靠不住就會無依無靠,如若擁有足夠多的錢財以及足夠好的身子骨,身邊最親近的人萬一靠不住,照樣會有親朋好友看在錢財的面子上作為你長期或者短期的靠山,甚至會源源不斷湧現出遠親
  • 80歲老人坦言:人老了,能靠得住的不是錢不是老伴不是子女
    公園散步,看到幾位老人坐在大樹下乘涼,談論著人老了,誰能靠得住的話題,於是坐在旁邊的石凳上,聽聽幾位老人的說法。第二位老人說:老了,能靠得住的還是兒女我老伴前幾年走了,留下我一個人,一個人的日子本來就過的悽涼,還好兒女孝順,把我接到他們家,輪流照顧。有時我身體會不舒服,兒女端茶倒水,捶腿揉肩,有個病躺在醫院,全靠兒女伺候,想想以前為兒女吃的苦,受的累,值了。
  • 人到晚年才明白,養兒未必防老,真正靠得住的還是「老三樣」
    其實,到了晚年,真正還得指望這三個。別到了晚年才明白,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兒女!就像歌裡歌裡說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在搖椅裡慢慢搖。到了老的時候,愛人才是自己身邊一直陪伴自己的那個人,有什麼事情兩個人可以互相照看著,陪你聊聊天,回想一下年輕時候的事情,相濡以沫,知暖知熱。
  • 80歲老婆婆感慨:人到晚年,最靠得住的人,不是兒女不是老伴
    人到晚年,最靠得住的人是誰?有人會說是兒子,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兒子作為家裡的男丁,承擔著娶妻生子、為家族綿延後代的責任,當然還有孝敬老人的責任。也有的人說是女兒,因為跟兒子相比,顯然還是小棉襖更貼心。
  • 晚年沒有自理能力,女兒和兒媳誰更靠得住?70歲老人說了大實話
    因為年紀大,做了手術恢復也不是特別好,就一直躺在了病床上。現在,秦大媽被接回了家,一直由兒子兒媳照顧。昨天兒媳外出辦事,下午回來的晚,就託我給大媽送點飯。陪大媽吃飯的時候,大媽跟我聊了聊生病之後的遭遇,感慨道:「躺在病床上才明白,兒媳和女兒到底誰更靠得住。」
  • 躺在病床上才醒悟,能防老的只有這幾樣,早準備,晚年才能過得好
    老伴就是老來伴,孫阿姨落寞地嘆息,還是老伴最靠譜啊! 父母總是心甘情願為孩子付出一切,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卻往往忽略了身邊最重要的人,孩子總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追尋自己的人生。能夠陪著自己慢慢變老,能夠在你生病的時候,對你噓寒問暖的人,也大多數是老伴。
  • 70歲獨居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誰靠得住
    人老了,就會變得脆弱,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晚年時光。大多數老人即使一生育有兒女,也未必人人能過上天倫之樂的生活。在現實面前,天下的老人幾乎都是一樣的遭遇,既要面對老了無人照顧的心酸,又要擔心,有人照顧的不安,由此看來,晚年生活也不盡人意。
  • 人到晚年才明白,能靠得住的並不是兒女
    王奶奶和王爺爺老兩口,一直住在這個老舊小區裡,靠著王爺爺的退休金過日子,雖然不是大富大貴,日子倒還和美。就是兩個老人上了歲數後,越發覺著孤單,兒女都在外地,生活打拼不易,一年能回趟家就算好的,有時三兩年都回不來一趟,家裡就兩個老人相依為命。
  • 人到晚年,最靠得住的是誰?答案不是伴侶和兒女
    可是現在晚年了,確實一個人住在鄉下,我問這位奶奶,人老了之後要靠兒子還是要靠自己的另一半。老奶奶表示,人老了之後,最能靠得住的就是自己了,除了自己之外,誰都靠不住,就像自己現在一樣所以人到晚年最靠得住的就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兒子的女兒,也不是自己的另一半,而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