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對於婚姻對象的選擇,古人也有自己的準則,並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俗語,僅供後人們參考,其中就有這樣一句,「寧娶孀婦不娶生妻」。這句話什麼意思?在當今社會還適用嗎?
「孀婦」,是指那些丈夫離世,自己獨自生活的婦女。在封建社會,女人基本上是男人附屬品的存在,失去丈夫的女人就會被人們貼上「孀婦」、「寡婦」的標籤,一輩子也只能把兒女撫養長大,為父母養老送終,然後孤獨終老。
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人們常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失去丈夫的婦女不但要獨自承擔起整個家庭,而且在平時的生活中更是要慎言慎行,尤其要與其他男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古代,人們講究從一而終,一個女子一生只能嫁給一個男子,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認為你是「貞潔烈女」,不然就會被人們貼上各種不好的標籤,說自己克夫。官府為了鼓勵失去丈夫的婦女守節,還專門為那些珍守節操的婦女建造「貞節牌坊」。
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生妻」,則是指那些被丈夫休掉,趕出家門,或者主動離開丈夫,另嫁他人的女子。在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犯錯,就會遭到婆家或者外人的唾棄,更為嚴重者則會被掃地出門,成為「生妻」。更為可悲的是,有的女子是因為丈夫喜新厭舊,在外另尋新歡而被拋棄的,這些女子也會被稱為「生妻」,她們同樣要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
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雖然「孀婦」和「生妻」都是失去丈夫的可憐婦女,但是造成她們悲劇的原因不同,所以她們受到社會的對待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孀婦」是因為丈夫離世,自己沒有辦法選擇,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生妻」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犯錯,惹怒丈夫,被掃地出門的。所以,在古代如果成為「生妻」的女子一輩子可能就毀了,不但很難找到下一個歸宿,還會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和惡毒的嘲諷與歧視。因此,人們對待「孀婦」的態度要比「生妻」好一些,故而也就有了「寧娶孀婦不娶生妻」的說法。在《金瓶梅》中,潘金蓮之所以聯手西門慶毒害武大郎,想必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每個人都嚮往幸福美好的婚姻,而婚姻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選擇的另一半。選擇對了,夫妻倆相濡以
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觀念已經被人們摒棄,這句話也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所以,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道理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都適用於當今社會的,我們要選擇性的學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導。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