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的網絡暴力現象

2020-10-22 發現每一處美

近兩個月來,一個發生在中國多家網站上的「網絡追殺」事件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關注。事件的起因是,一個丈夫在網上發帖,譴責妻子與一個網名叫銅須的大學生有一夜情,並且公布了兩人的網絡聊天記錄和銅須的QQ號。他的帖子很快激起了熱烈的反應,攻擊偷情主角的「哄客」隊伍迅速由數百人發展到數萬人,相關網站的點擊率飆升,該事件一時成為網絡上的重大熱點。事件發生後,央視站在批評網民的立場上進行了報導,國外媒體也表示嚴重關切,其中《紐約時報》新聞的標題是「中國網民強加道德批判」,《國際先驅論壇報》新聞的標題是「以鍵盤為武器的中國暴民」。


在事件的整個進程中,最令人驚詫的情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各相關網站,網民的反應幾乎是一邊倒地憤怒聲討偷情主角,對今日社會已經得到相當寬容看待的個人私情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超強烈的道德義憤。相反的聲音十分微弱,被淹沒在眾口一詞的聲討之中。
第二,一些網民肆無忌憚地侵犯事主的隱私權,通過各種手段搜出銅須的真實姓名、所在學校、手機號、家庭和學校的電話號碼、父母的住址,他的求職簡歷,他在國外的女友的姓名,他的照片,女事主的照片,把這一切都公布在了網上。憑藉這些信息,人們對他及其家人進行無休止的騷擾和羞辱,使其身心受到嚴重傷害。
第三,網民的語言充滿暴力色彩,有人叫嚷「以鍵盤為武器砍下姦夫的頭,獻給受害的丈夫做祭品」,有人詛咒讓偷情者「死無葬身之地」,有人發布「江湖追殺令」,呼籲全社會封殺銅須,堵死他大學畢業後求職的路。一些網民組織虛擬審判,在虛擬世界中以靜坐、遊行、謾罵、自殺等形式集體聲討事主。
在改革開放已近三十年的今天,出現上述情況的確是令人驚詫的,使我們不能不對網民素質之差和網絡管理之亂搖頭。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搖頭,恰恰應該借這個事件從網民素質和網絡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反思。


這個事件反映出的網民素質究竟差在哪裡?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其一,中國曾經有對私人感情進行道德審判的傳統,這個事件表明,雖然今日整個社會對各種形式的情愛已經持比過去開明得多的態度,但是,舊的傳統的繼續存在及其力量仍不可低估。衡量兩性關係有兩把尺子:一是法律,凡是不違背法律的行為,均應視為私事,他人不得強行幹涉;二是道德,對一切真實的感情不可作道德判斷,唯有感情上的不誠實或者借感情之名牟利才是不道德的。當然,對於兩性私情,人們完全可以持有自己的不同觀點包括自己的道德評價,而在這類事情上的道德觀念的演進也必然會有一個過程。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論道德觀念如何不同,作為法治社會的一員,都理應有一個共識,就是不把自己的道德觀念強加於人,尊重他人在私人領域中的一切權利,其中包括隱私權。在這一點上,網上討伐者們距一個法治社會合格公民的覺悟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
其二,網絡暴民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依仗的是匿名身份,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和後果,風險趨近於零。如同一場假面舞會,參加者又都決心放縱自己,就必定會出現大傷風化的場面。可以斷定,如果以真實身份出場,其行為就必有所顧忌。網民們以道德的名義討伐所選中的某一個犧牲品,然而,在事實上,他們自己的行為是最不道德的。真正的道德行為皆出於自律,即在肯定不會受到任何外來懲罰的情況下,仍然憑藉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做事。用這個標準來判斷,他們的良知和信念至少是缺席的。回想起中國大地上曾經發生過的「多數人的暴力」的災難,這種情況尤其值得我們警惕。


其三,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這個「多數人的暴力」事件發生在網絡時代,如同娛樂至上是電視和網絡時代的顯著傾向一樣,這個事件本身也帶有明顯的群體娛樂特徵。那些積極的參與者其實未必真的痛恨一夜情、婚外情之類的現象,也許更多的是懷著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心理,從被追捕的獵物的痛苦中取樂。該事件的參與者大多是某個遊戲聯盟的成員,看來不是偶然的。事件發展到最後,挑起事端的「苦主」宣稱一切皆出於杜撰,給事件打上了一個真假難辨的娛樂的句號。然而,對事主的傷害卻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娛樂化時代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一代人的精神素質產生了怎樣的負面影響,應當如何抵禦這種影響?我們還不得不思考另一個問題:網絡上娛樂的邊界在哪裡,應當如何防阻這一類侵犯他人權利的群體娛樂事件?
這就需要反思網絡管理的問題了。毫無疑問,網際網路的出現有力地提高了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的透明度,增進了公眾維護知情權的可行性,對此應予充分肯定。但是,從陳易賣身救母事件、虐貓女子事件直至這次的銅須事件,最近發生的這一連串事件提示我們,有必要建立起合理的網絡規則,其核心是劃清言論自由與侵權的界限,對於侵犯個人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的網上言論,應該有一套有效的機制進行監督,使侵權者不能逃脫應負的法律責任。我認為無須擔心這會損害網絡的言論自由空間,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無論在網上還是在網下,無論用匿名還是真名,都必須服從同樣的法律原則,就是在行使個人自由權利時不得侵犯他人的同等權利。

相關焦點

  • 網絡暴力是如何產生的?
    網絡,信息科技發展的產物,同樣具有兩面性的規律。現實中,網絡成就了多少人,同時也毀掉了多少人,我不清楚。這是一個社會學課題。我只是從現象中看到了一些問題,說說自己的一些見解。人們在網絡裡無意識的遨遊,同時也把自己的信息也暴露在了巨大的信息網絡庫裡。這也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的了便利。當然大部分的網民都是無意識的人云亦云。網絡無形之中成為了每個人的發洩口,暴力產生,文明造就的網絡暴力。
  • 你遭遇過網絡暴力麼?
    現在是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和我們息息相關。但是也會有網絡暴力出現。比如前1天,我就遭遇了網絡暴力,但是還好,程度不大。事情簡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惡狠狠,惡毒,激烈,怨氣衝天的給我留言,說我發的一個視頻抄襲,要舉報,讓我趕緊刪,態度十分惡劣,還不止一個,一條比一條惡毒。
  • 網絡暴力形成產業鏈,荼毒無數青少年,影響極其惡劣
    網絡暴力形成了產業鏈,被網暴者不僅個人遭受難以估量的心理和權利損害,其親友乃至無關路人亦會被無辜牽連。施暴及策劃者的目的常常也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而是有著各種利益訴求。他們以網暴製造輿情,誘導甚至綁架相關部門採取對其有利的應對措施。
  • 「對網絡暴力Say No!」
    社會時事每天在網絡上不停更新。很多熱點話題會被群眾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在聽到事件未了解清楚之前不要妄下定論,更不要做鍵盤俠在網絡世界攻擊他人。輿論的壓力和網絡暴力的威力相信大家也見到很多類似的案件就是因為被人污衊造謠,煽動一群吃瓜群眾做的網絡暴力,最終頂受不住壓力被迫了結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網絡暴力的可怕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為什麼現在網絡上惡意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了呢?我先讓大家看一個事件吧。(網絡暴力不讓寫在標題上只能換上英文大家見諒)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新聞,一個買男性用品的女微商因為晚上去送產品被強姦了。大家可還記得08年奧運會以後的劉翔遭受的網絡暴力。因為退賽一事,劉翔至今被一部分網民在網絡上追逐著進行各種口誅筆伐。雖然最近幾年,大家開始對劉翔的遭遇表現出同情,但是針對劉翔的網絡暴力的現象仍一直沒有停止。
  • 拒絕網絡暴力,從我做起
    「網絡暴力」顧名思義就是暴力,就是對別人言語上的傷害。現實中故意傷害都是罪,網絡暴力又何嘗不是罪,甚至有時言語上的暴力對人造成的傷害要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大。這背後竟是因為演員張月在劇中飾演的反面角色而遭受到網絡暴力。張月對於被罵一事回應道:「謝謝大家如此熱火朝天的追劇,也謝謝對我演技和存在感的肯定和關心,下次我想做個好人」。僅僅因為電視劇中的一個角色而在現實中受到這種「有聲的」打擊,這是很可怕的。 有的網絡暴力像老虎,直接兇神惡煞充滿戾氣的向你撲來。有的網絡暴力狡猾詭譎,善於偽裝,惡意引導輿論。也有不少網絡暴力言行過了邊界落入法網。
  • 我們自身的修為不足以包容我們醜惡的內心,因此製造了網絡暴力
    作者|簡客GAKER你可能並不覺得,網絡暴力是個多麼嚴重的錯誤,但是在我看來,網絡暴力是科技創新時代精神文明的巨大退步。別忘了,網絡暴力的核心依然是暴力啊,網絡只不過是這種暴力傳播的一種載體。暴力是對還是錯呢?如果是暴力,那我們就應該冷靜去思考暴力的本質,以及應該如何去應對暴力。
  • ——警惕婚姻中的心理暴力
    NO.2什麼是心理暴力?毫無疑問,雯雯正在遭受的是心理暴力,也就是精神虐待,這在親密關係中非常常見。相比於拳腳暴力傷害,心理暴力更隱蔽,破壞性更強,它瓦解了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和存在的意義,會帶來終身的心理和情緒創傷。
  • 家庭暴力的發生與識別
    性暴力是指違背受害者意願,通過暴力強迫其發生性行為,無論是否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暴力往往是從情感暴力開始,逐漸發展加重,但也有一開始就採取軀體暴力的情況。受害人的恐懼、妥協或軟弱,可能會加強對方的暴力傾向,受害人並不局限於女性,男性也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 網絡暴力屢禁不止 專家:可加強平臺事先審查
    >肆意侵權見縫插針記者:在很多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記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於辦理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但網絡暴力並沒有偃旗息鼓,甚至還出現了德陽女醫生被逼自殺案。網絡暴力為何屢禁不止?
  • 如何與暴力的渣男分手?| 警惕親密關係暴力
    當我們在譴責劉鑫的冷漠、自私時,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杜絕親密關係暴力,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情殺只是親密關係暴力最嚴重的後果,除此之外,以下這些不起眼的精神暴力更要值得重視:  「確認女友和誰在一起、不斷打女友電話直到接通為止、限制女友穿什麼樣的衣服、懷疑女友和別的異性見面、檢查女友手機社交軟體、未經允許觸摸女友胸部及私處、用語言恐嚇謾罵讓女友感到情緒不安、強迫女友發生性行為等。」
  • 網絡現象思考
    對現象的思考。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也會經過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馬哲告訴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事物,我個人的實踐證明,這確實是對的。尤其在網絡空間裡,各種信息雜亂而又具有迷惑性,單一和片面地看待問題,很難提煉出有用的信息,也會影響個人的思考。當有人說,某個群體有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不能簡單代入自身,而是要跳出預設的條件重新審視這段話。
  • 網絡暴力日漸增加,面對網上戾氣,如何保護好自己
    比如: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很多撕逼的現象、人肉搜索(侵犯別人隱私)、以及網絡暴力等等,不論是論壇還是自媒體平臺,總是有很多人為所欲為的發表戾氣很重的話語。很多時候,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不論你發表什麼樣的文字或者視頻內容,總是有那麼一些人「雞蛋裡挑骨頭」,變著法開始找茬,或者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或者直接開始說髒話;又或者直接發布侵犯和侵害作者名譽以及權益的語言。
  • 警惕網絡中的情感「雲陷阱」!心理操縱師教你3個防騙技巧
    網絡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煩惱,雖然情感欺騙只是個別現象,卻不能不讓人異常謹慎小心。據統計,時常往返於各色聊天室的人中,有85%以上都是精神空虛的人,他們要么正處在情竇初開之時,要麼是自己的婚姻出現了危機,要麼是事業發展中遇到了難題,當然也有衣食無憂獨守空房的貴婦人。總之,都是情感上出了問題而又不願意也不相信能夠找到解決辦法的人。
  • 雪莉事件:誰才是網絡暴力幕後的黑手?
    網絡暴力很可能是壓倒雪莉的最後一棵稻草,但誰又是網絡暴力幕後的黑手呢?曾經不認識她,甚至分不清她到底長什麼樣子。但只要出現這個名字,大腦會不自主的和「性感」、「開放」、「女團」聯繫到一起。不得不說網絡真的很強大,在潛移默化給大眾灌輸了很多潛意識。
  • 心理學:醫學生救人無效遭惡評,網絡暴力為何層出不窮?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暴力層出不窮,惡搞、攻擊、人肉搜索,很多已經越過了道德底線。日常生活中看似溫和的人,為何在網絡上會如此的暴戾呢?有哪些因素會讓人們變得更加富有攻擊性呢?身份匿名性它是網絡暴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
  • 做個有思想的公民,遠離網絡暴力,還網絡一個清淨和諧環境
    網絡暴力是什麼?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攻擊模式,通過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絡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具有誹謗、污衊、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人們習慣稱之為「網絡暴力」 。「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 「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 警惕那些偽裝成愛的「約會暴力」
    什麼是約會暴力?約會暴力是在關係當中一方試圖通過了口頭暴力,情感暴力,肢體暴力及性暴力等等手段以控制對方。它可能發生在異性戀,同性戀或性少數群體當中。約會暴力比我們想像中的普遍 每年全美國有近150多萬高中生在約會時遭遇過對方肢體上的攻擊。美國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經在約會時遭遇過對方在身體,性,情感或口頭上暴力這一數字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約會暴力有偏年輕化的現象。
  • 家庭暴力的現象如何避免?
    社區應設置家庭糾紛調解小組,對暴力家庭有較深的了解,主動上門規勸和好。這種由調解小組作為理性的中間人的調解方式,有利於積極引導夫妻雙方或家庭成員消除誤解,重歸於好。這樣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做到家務不出組,集體組織就能解決。調解小組成員也應為家暴家庭保守秘密。
  • 網絡暴力和校園凌霸的相似點
    時隔這麼多年,在三月初網絡衝浪時,了解了227事件的始末,我深刻的感覺到了網絡中的校園凌霸。下面是校園凌霸和網絡暴力中一些相似的地方。(1)跟風校:幾個人看不順眼某人說,這個人哪裡不好,比如很做啊,很綠茶啊,很卑鄙啊。說的多了,自然有人會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