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一個最有意思的點是啥?就是有些話冷不丁聽到後感覺有點反常,可仔細一想竟然發現都是生活中的經驗。
此外,有些話因為地方方言的不同,所以用字詞是不太一樣的,但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一模一樣,這也算是方言的一大特點了。
比如這句「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鑽」,在我們豫北這邊,這句話的用詞則要更加猛烈一些,說的是「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變成了金剛鑽」,普通鑽來形容都不解恨,要說成是金剛鑽。
那麼,這句話它究竟是個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這句話啥意思
人們對蚊子算是深惡痛絕了,不管任何人,不管在什麼地方,提起蚊子,人們都是痛恨異常。
也的確是,蚊子這東西純害蟲,咬著人後非常難受,不犯蚊子還好,犯蚊子的人那簡直就是莫名的痛苦。被咬後,你不撓它癢,而且不撓破都不解恨,可撓破後又痛,加上汗水流到這些地方,又變得蟄得慌,這個難受勁就別提了!
很多人對於蚊子這東西有個直觀的想法,那就是越熱的時候它越多,咬人也最厲害,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入伏後蚊子最多,咬人也最厲害。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假如在農村生活時間長的人就會明白,要論蚊子猖獗的時間,莫過去立秋後,這個時間雖然立秋,但並沒有馬上涼快,天反而會「返熱」,要不怎麼會有秋老虎的說法呢?
趁著秋老虎,蚊子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如果這個時候走在街裡,某些汙水坑邊或者是溝邊,肉眼可以看到成群的蚊子飛來飛去,假如有人站在邊上,那蚊子會毫不猶豫撲上去狂叮亂咬。
所以,有很多怕蚊子的人在大暑這些時候並沒有吵吵蚊子厲害,但一到入秋就開始喊蚊子多厲害。於是就有了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金剛鑽這樣的話。
但蚊子咬人真的在這個時候特別厲害嗎?它們的嘴在這個時候特別毒嗎?其實也並不是,跟以前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時候出人意料,人們感覺涼快了,蚊子該少了,但現實卻是更加多,所以人們才會這麼痛恨,也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們上面說了蚊子在這個時候仍然是以前的蚊子,它們的叮咬勁頭和力道並沒有因此增加,但人們卻會感覺有種蚊子變多和變厲害的感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以前的人總結俗話,總是有著一定的道理和生活的經驗。其實完全不是因為這個時候蚊子嘴變厲害了,而是因為這個時候蚊子確實多了。
哪有人會不解,咋熱的時候反而沒有立秋後多?蚊子究竟因為啥在這個時候變多的?
這裡要說一下氣候和雨季。
在北方地區,一般六月份後進入雨季,但真正的雨要到七月份才會形成,這時候的雨具有不確定性和普遍性,不確定是雷陣雨多,本來晴朗的天,轉眼間就陰雲密布,接著就是大雨傾盆,接著又晴空萬裡。
這種轉變最容易招蚊子,有水的地方蚊子就多,突然下雨,再突然變晴,蚊子就會飛出來橫行。
而且到了七八月份後,很多地方的雨水具有連續性,有的地方一下多少天,連陰和連雨都給蚊子最後的猖獗提供了溫床。
蚊子變得更加多後,人們自然會感覺到處都被蚊子咬,也自然會認為蚊子在這個時候變得厲害了。
所以,這話是有道理的,但其實包含著不少以前人們對季節及雨季的理解,只不過沒有在俗話中直接表達出來罷了。
最後:當然了,我們都喜歡說萬事不絕對,對於某種生物,存在總是有理由的,也並不全是害處,但這個蚊子真是例外,這東西本就不該存在,而且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它就算是不咬你,只在你耳朵邊飛就夠你煩的了。古往今來,人們也跟蚊子進行了持續而長久的戰鬥。像是俗話這類,是為了提醒人們在什麼時候注意蚊子特別厲害,雖然對於滅蚊沒有實際性的作用,但至少起到了提醒作用,也算是一種貢獻,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