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俗話說:「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鑽」?有道理嗎?

2020-12-22 村裏白哥黑嫂

農村俗話一個最有意思的點是啥?就是有些話冷不丁聽到後感覺有點反常,可仔細一想竟然發現都是生活中的經驗。

此外,有些話因為地方方言的不同,所以用字詞是不太一樣的,但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一模一樣,這也算是方言的一大特點了。

比如這句「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鑽」,在我們豫北這邊,這句話的用詞則要更加猛烈一些,說的是「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變成了金剛鑽」,普通鑽來形容都不解恨,要說成是金剛鑽。

那麼,這句話它究竟是個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這句話啥意思

人們對蚊子算是深惡痛絕了,不管任何人,不管在什麼地方,提起蚊子,人們都是痛恨異常。

也的確是,蚊子這東西純害蟲,咬著人後非常難受,不犯蚊子還好,犯蚊子的人那簡直就是莫名的痛苦。被咬後,你不撓它癢,而且不撓破都不解恨,可撓破後又痛,加上汗水流到這些地方,又變得蟄得慌,這個難受勁就別提了!

很多人對於蚊子這東西有個直觀的想法,那就是越熱的時候它越多,咬人也最厲害,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入伏後蚊子最多,咬人也最厲害。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假如在農村生活時間長的人就會明白,要論蚊子猖獗的時間,莫過去立秋後,這個時間雖然立秋,但並沒有馬上涼快,天反而會「返熱」,要不怎麼會有秋老虎的說法呢?

趁著秋老虎,蚊子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如果這個時候走在街裡,某些汙水坑邊或者是溝邊,肉眼可以看到成群的蚊子飛來飛去,假如有人站在邊上,那蚊子會毫不猶豫撲上去狂叮亂咬。

所以,有很多怕蚊子的人在大暑這些時候並沒有吵吵蚊子厲害,但一到入秋就開始喊蚊子多厲害。於是就有了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金剛鑽這樣的話。

但蚊子咬人真的在這個時候特別厲害嗎?它們的嘴在這個時候特別毒嗎?其實也並不是,跟以前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時候出人意料,人們感覺涼快了,蚊子該少了,但現實卻是更加多,所以人們才會這麼痛恨,也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們上面說了蚊子在這個時候仍然是以前的蚊子,它們的叮咬勁頭和力道並沒有因此增加,但人們卻會感覺有種蚊子變多和變厲害的感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以前的人總結俗話,總是有著一定的道理和生活的經驗。其實完全不是因為這個時候蚊子嘴變厲害了,而是因為這個時候蚊子確實多了。

哪有人會不解,咋熱的時候反而沒有立秋後多?蚊子究竟因為啥在這個時候變多的?

這裡要說一下氣候和雨季。

在北方地區,一般六月份後進入雨季,但真正的雨要到七月份才會形成,這時候的雨具有不確定性和普遍性,不確定是雷陣雨多,本來晴朗的天,轉眼間就陰雲密布,接著就是大雨傾盆,接著又晴空萬裡。

這種轉變最容易招蚊子,有水的地方蚊子就多,突然下雨,再突然變晴,蚊子就會飛出來橫行。

而且到了七八月份後,很多地方的雨水具有連續性,有的地方一下多少天,連陰和連雨都給蚊子最後的猖獗提供了溫床。

蚊子變得更加多後,人們自然會感覺到處都被蚊子咬,也自然會認為蚊子在這個時候變得厲害了。

所以,這話是有道理的,但其實包含著不少以前人們對季節及雨季的理解,只不過沒有在俗話中直接表達出來罷了。

最後:當然了,我們都喜歡說萬事不絕對,對於某種生物,存在總是有理由的,也並不全是害處,但這個蚊子真是例外,這東西本就不該存在,而且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它就算是不咬你,只在你耳朵邊飛就夠你煩的了。古往今來,人們也跟蚊子進行了持續而長久的戰鬥。像是俗話這類,是為了提醒人們在什麼時候注意蚊子特別厲害,雖然對於滅蚊沒有實際性的作用,但至少起到了提醒作用,也算是一種貢獻,您認為呢?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鑽」,究竟有沒道理?怎麼辦
    俗話說:「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似鑽」,形成這樣的俗語老話,我們知道,多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老話說:「喝了白露水,蚊子就閉嘴」!可見到了秋季第三個節氣,氣溫驟降達到凝露為霜的時候,蚊子活動就不猖獗了。但是,在之前的時間段,蚊子還是非常猖獗,比如村裡老人常說「立秋的蚊子不松嘴,叮咬一次吸夠本」!可見七八月份的蚊子活動又多活躍。
  • 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農村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見」,這句俗語咋一聽好像有點不搭,卻揭示了「天氣變化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劇烈變化的天氣」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一些老人和孩子深受其害。比如「咋冷還寒」就會造成流感的盛行,尤其是季節交替的時節,一些老人和孩子更容易患病。
  • 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村老人:「七月半」禁忌多,有道理嗎?
    在民俗,每一年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是一年一度的四大拜祖傳統民族節日之一,其他三個傳統節日各自為除夕夜、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又被稱作「鬼節」、「七月半」、「七月十五」、「孟蘭盆會」等。聽村內老年人講,這一天有過多注重了,一些話、有些事不適合說更不適合做,夜裡得早閉店早入睡。1、用餐時不適合將木筷豎起插在碗裡,以防招來「不乾淨」的東西,尤其是中元節的夜裡。2、中元節當日叫人避諱大呼他人名字,非常容易被「亡靈」記牢而纏喜歡你。
  • 農村俗話說「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為什麼要把買豬和娶媳婦聯繫在一起呢?這句俗語「話糙理不糙」,其實,兩者之間還真有一些關聯性。這句俗語在北方的農村廣為流傳,和俗語:「買起豬壘起圈,娶了媳婦管起飯」一個道理。這句話反過來的意思是:如果娶了媳婦沒房,到哪裡住?
  • 農村俗話說「男怕耳輪向前,女怕鼻孔朝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那麼,農村人說這個俗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Ⅰ:這句話是個啥意思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人們都傾向於是一個觀點,那就是耳朵大有福。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為啥啊?但是說的人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好臉一橫說:你不見如來佛耳朵多大嗎?那大耳垂子。
  •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蓋房子也是有講究的。特別是以前,一些人在蓋房的時候,首先是選好一個好位置,而他們選用的位置也是經過高人指點以後才動工程。而在蓋房屋的時候也是一次成型,什么正屋啊、側屋啊、大門啊也要一次建設好。
  • 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是什麼意思?道理何在?
    它言簡意賅,但是對事物的見解一針見血,能夠發人深省,搞明白它的精髓所在,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農村俗語在廣大鄉村地區,通過多年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比如這句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就是大家都能夠口熟能祥一句名言,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懂得它的道理何在嗎?如果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農村俗語大致意思是說:寧可做螞蟻辛勤工作的腿,也不做只會在枝頭「嘰嘰喳喳」的麻雀嘴。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為什麼這麼說?有道理嗎?
    近段時間整理了很多農村俗語系列,其中有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的,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淪為糟粕的,更有些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細細深究起來,居然蘊含了深刻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以「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為例,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和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 農村俗話說竹子開花,破戶敗家是啥意思?竹子為啥開花?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俗話叫「竹子開花,破戶敗家」。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時雖然不在意,但以後在自己家種竹子時就會注意,一般情況下也就不種了。那我們就會感覺奇怪,竹子能感覺到這個家要敗了嗎?所以開花警示?任何有一點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不可能的,竹子只是一種植物,怎麼會預示呢?那我們就奇怪了,竹子什麼情況下才會開花?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四大沒臉,四大舒服」,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在農村裡,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俗語,而這些農村俗語都是真實的,也非常貼切我們的生活,一些俗語不僅有哲理,說起來還挺有意思。除了上面這些,農村裡還有「四大沒臉,四大舒服」等俗語,所以今天我們說一下這「四大沒臉和四大舒服」,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有哪些道理呢,李子來說一下:農村裡的「四大沒臉」都是啥:在農村裡「人是要臉,樹是要皮」的,所以一些農村人在為人處世上
  • 有道理嗎?
    有道理嗎?有道理嗎?一、好吃成性一個人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對外界事物都有個喜好,尤其一部分人好吃成性,腦袋裡每天都裝著什麼什麼好吃,一天三餐怎麼吃,這裡的吃可不是日常的飯食,而是挑三揀四,挑肥揀瘦,家中所有的飯菜都感到厭煩,必須到飯店炒兩個硬菜才能度過這頓飯,成家立業後,兩人中有一人如此,日子便會越過越窮,本來兩人辛苦攢點錢,妻子留著準備添點家業,可是吃會讓那個人發狂,沒吃到嘴摔板凳砸電視,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這麼理解這句俗話是錯誤的,這句俗話說的其實是人情世故,並不是什麼玄奇迷信。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就顯著自己聰明,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不管是在農村種莊稼還是在辦公室上班,總想著要顯出自己的聰明。這是好事嗎?對於一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他們愛這樣做,因為覺得自己可以找到存在感,可以讓領導注意到自己。但請想想,一些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哭鬧和故意引起大人生氣的舉動?
  • 農村俗話說人有幾個二十歲,牛有幾顆四六齒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假如問人最美好的年齡是什麼時候,很多人都會說是二十來歲,因為這個時候人身體和精氣神都是壯的時候,思想也逐漸成熟,對事物的考慮也開始有自己獨到的觀點。所以,古往今來,農村不少說這方面的老話和俗話,像是這句「人有幾個二十歲,牛有幾顆四六齒」就屬於這方面。
  • 蚊子、牛虻、蜱蟲,農村的3種吸血害蟲,各有絕招,一個比一個狠
    今天去果園,身上又被蚊子咬起了好幾個包,奇癢無比。現在還在三伏天裡面,高溫多雨的季節,在農村去地裡幹活,除了要冒著酷熱的天氣之外,各種蚊蟲的叮咬,也是非常煩人的。這個時候咬人吸血的害蟲,最常見的就是蚊子了,但是在農村的野外,除了蚊子之外,還有牛虻和蜱蟲兩種害蟲,也是特別的厲害。
  • 俗話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有道理嗎?
    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末學從來沒有懷疑過。但民間還有一句俗話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這句話看起來好像跟上面那句話意思相反,雖然讓人感覺有點不舒服,但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則也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 今日冬至,農村老話「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有道理嗎?
    畢竟在我國的農村流行的一些關於節氣的俗語,基本上是按照農曆的時間來計算的,尤其二十四節氣的制定也是按照農曆的時間來推算的。農村俗語:「冬在首,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這句農村俗語就是說的冬至在農曆的11月上旬,那麼整個冬天就會出現暖陽陽,也就是一個暖冬的現象。如果說冬至在是農曆的11月下旬,天氣就非常的寒冷,甚至能把鬼凍死。
  • 農村老話:「七月半沒事別往河邊站」是什麼意思?中元節有啥講究?
    七月半是中元節的一個稱呼,因為這一天是七月十五,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七月半,不同的地區稱呼也有所不同,有著祭祖節、盂蘭盆節等多個稱呼。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的產生應該是屬於融合了民間風俗與道家及佛教文化為一體的節日,最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有了祭祖的傳統,因為這個時期真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將最新鮮的食材食物供奉給祖先,希望祖先保佑家人的健康和來年的豐收。在道教文化中,將中元節認定為是地官的誕辰,所以在這節日期間,地府會將所有的鬼魂放出,所以又有「鬼節」的說法。
  • 七月半為什麼會被稱為「鬼節」,「鬼節」的歷史由來
    清明節、重陽節、七月半,是我國三個傳統的節日,同其他節假日不一樣,這三個節是我們用來緬懷先人的,其中又以七月半最為特殊。為什麼要說七月半特殊呢,因為傳說在七月半的時候,逝去的先人會回到家鄉看望自己的家人。七月半也被稱為中元節,道教中稱它為「鬼節」。為什麼要稱它為「鬼節」?難道真的有鬼?
  • 農村老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守再多孝又有什麼用呢?生前不孝順,死後燒紙錢,給誰花呢?這句話有道理嗎?您怎麼看?@大江大河這種說法很明顯是一種不孝敬老人的說法。在這三年裡面家裡的子女不能到村子裡面其他人家的家裡面進去,因為身上有晦氣,不好;在家裡面三年之內在過年的時候不能貼年畫和對聯,到了三年之後才可以貼年畫和對聯,這就是我理解的後半句的意思。@遠塵不是說人老招人嫌,而是有些老人確實嘴欠。本來沒有的事叫他來回說說,弄得說不清道不明,矛盾越來越多!
  • 農村老人說:「貪這四樣,財散家敗」,哪四樣?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見多識廣,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閱歷豐富,尤其從建國初期過來的農村老人更是經驗豐富,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些年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買了小汽車,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因此有的農民就開始守不住心,農村老人就說,人莫貪四樣,不然財散家敗,到底是哪四樣?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