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判斷標準,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義變為明顯的務實主義。他們在擇業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追求實惠和功利化傾向。在就業的選擇上,一些學生更注重職業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職業的理想價值。在職業的取向上,不僅要選城市、選職業、選單位,而且要講條件、講福利、講待遇。這樣的選擇導致的結果就是,多年後,工作對於他來說,仍然是工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是維持家庭穩定的經濟基礎。
可以說,工作只是一種工具,不是可以作為事業去追求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個人職業發展與人生追求的錯位,既不利於職業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也不利於單位和社會的發展。
在就業制度與就業市場不完善的條件下,有的大學生只看到自身的長處,自以為。在擇業過程中,有的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就職單位或崗位。有的對自己缺乏信心,在雙向選擇中,不是以積極態度努力去爭取,而是以隨便態度待之。
這樣的結果,導致有的學生由於所定的目標與理想脫離實際,主觀與客觀的差距相差太遠就會產生自責、自怨、自卑的心理,就不能正視擇業過程中的不合理現象,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承受不起挫折和失敗,忽視心理的鍛鍊和培養,從而形成心理障礙。
生涯探照燈認為,在分析「自我」的問題上,當今的職業人是需要補課的,我們可能會認真地分析工作、分析老闆,但是不會分析自我。職業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象牙塔裡的學子們。
大學生由於知識儲備、社會閱歷以及對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導致在職業生涯規划過程中往往會暴露出種種問題,走入誤區。
有的大學生對於想要進入的行業發展前景沒有研究過,他們並不了解自己想要進入的公司的發展前景、用人制度、企業文化、人際關係等等,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沒有。有的大學生就業目標定位過高,過於理想化。盲目地攀高追求與選擇,不僅影響個人目前的就業,同樣會對以後的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尤其是即將踏入職場的學生們一定要學會生涯規劃的技能,然後澄清自我,規劃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