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詩聖杜甫在《春望》中曾經感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經歷過戰爭的地區往往破敗不堪,人民流離失所,經濟、文化都會遭到破壞。歷史上諸多戰爭都證明了一個真理——戰爭沒有絕對的勝利者。然而總有一些國家和政客,為了一己私利發動戰爭,以致生靈塗炭,其中最主要的戰爭導火索便是資源和土地。在世界歷史上,「美墨戰爭」算得上是一場值得玩味的戰爭,這場戰爭以美國勝利和割佔墨西哥一半的領土而宣告結束,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美國不乾脆直接吞併墨西哥?其中原委,且聽子淵慢慢道來。
眾所周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以山脈、河流等作為分界線的,這一現象反映在地圖上,就是大多數國家的邊界線都比較蜿蜒曲折。當然其中也不乏例外,比如大部分北非國家的邊界線都是筆直的,這乃是當初歐洲殖民者人為根據經緯線所劃定的結果。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兩國的分界線也比較筆直,這則是兩場戰爭的結果。
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分界線的劃定,是美國獨立戰爭時與英國殖民者協商劃定的獨立區與殖民區分界線,美國與墨西哥的分界線則是在「美墨戰爭」結束後劃定的。自美國獨立以來,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美國本土很少爆發大規模戰爭。除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外,「美墨戰爭」算是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不僅確立了美國在南北美洲的統治地位,更令美國獲取了2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一躍變成領土大國。
昭昭天命與擴張主義思潮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國內瀰漫著濃重的擴張主義思潮,該思想便是大名鼎鼎的「昭昭天命」(亦稱為天定命運論、命定擴張論)。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是順應天命的;第二,美國領土擴張是上帝的旨意,美國人認為「整個西半球是美國人的」;第三,傳播民主制度是神聖的,不應受到國界限制,這不是帝國主義侵略,而是對落後國家的拯救。這股思想來源於美國獨立元勳富蘭克林,他積極主張建立包括加拿大、西印度群島甚至愛爾蘭在內的帝國,這種思想影響了一整代政治思想家。
自公元1845年起,美國國內擴張思想高漲,多家報紙公開支持美國擴張。《紐約晨報》宣稱:「我們十分之六的人民願意打一仗」,《紐約商業時報》則刊登了醒目的「讓我們走向戰爭」標題,《紐約日報》編輯特別指出「墨西哥戰爭將導致兩國統一」。這些報紙推動了擴張思潮進一步泛濫,煽動起了美國人民的戰爭意願,為美國對墨西哥發動戰爭做了充足的輿論準備。
反觀此時的墨西哥,雖然已在公元1821年時取得獨立,但土地制度並未改變,政治局勢也常年動蕩不安。從1821年至1850年的三十年間,墨西哥先後有過50個政府,僅在1824年至1848年這二十四年裡就發生過約250次軍事政變。從1841年至1848年,平均每過四個月就要換一次總統。這些軍事獨裁者並不致力於墨西哥的發展,而是肆意利用手中權力搜刮民脂民膏。頻繁發生的動亂,更導致墨西哥政府對北部邊境省份無法進行有效管轄,進而給了美國可乘之機。
戰爭爆發與割地條約
公元1835年,美國政府唆使原屬墨西哥的德克薩斯奴隸主發生叛亂,並宣布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以格蘭德河為其邊境。墨西哥方面拒絕承認其獨立,並警告若美國介入其中,兩國勢必爆發戰爭。英國針對此事曾派人居中斡旋調停,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原因也很簡單,墨西哥在德克薩斯獨立問題上不願作出任何妥協。眼見「獨立現狀」岌岌可危,德克薩斯找到美國幫忙,甚至數次申請加入美國,但美國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甚至表現出一種置之度外的反常態度。
這並非是美國良心發現,而是因為此時國內奴隸制問題頗為棘手,因此美國在此事上採取克制政策,避免激怒墨西哥以引發戰爭。在問題解決後,美國撕開了溫情脈脈的面紗,此時的美國不再懼怕戰爭,甚至覺得墨西哥方面的警告正中下懷,這樣一來便不需要擔心己方「師出無名」。於是美國公開宣布接受德克薩斯共和國加入,成為美國第28個州。1846年4月24日,「美墨戰爭」正式爆發。
按照《美國總統諮文和文件彙編》中的相關記載,此時美國第11任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趁機操縱民意,在特別諮文中宣稱墨西哥「越過我國領土……使我國公民的鮮血流淌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在國會通過對墨宣戰的議案後,美國迅速招募了大量志願兵,在人數上達到與墨西哥軍隊相抗衡的程度;在裝備、訓練方面,美軍更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截止1847年2月,美國已經佔領了加利福尼亞、洛杉磯等地,攻佔了墨西哥北部大部分領土。1847年9月14日,美軍正式攻佔墨西哥首都。在公元1848年的和談中,墨西哥被迫割讓本國一半以上領土,兩國籤訂的《瓜達盧佩-希得爾戈條約》成為近代史上割讓領土面積最大的條約之一。
阻遏戰爭繼續進行的兩國國情
不少人的疑惑就在這裡,既然美國國內的擴張主義思潮如此強烈,而且在軍事實力方面又有著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為何美國沒有一鼓作氣佔領墨西哥全境呢?其實這與兩國國情有關。首先,美國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當時美國南部州和民主黨一致贊成發動戰爭,北部州和輝格黨則基本報以反對態度。時任輝格黨籍國會議員的亞伯拉罕·林肯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總統發動的對墨西哥的戰爭是沒有必要和違反憲法的」,美軍將領杜蘭特也承認這「不是為了徵服而進行的戰爭」,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曾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
此外,墨西哥的實際國情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吞併其全境。墨西哥北部地區地廣人稀,大多為英國移民後裔,在文化、語言等方面與美國人相近,且與美國南方地區均為奴隸主當道,融入美國相對容易。比如作為戰爭導火索的德克薩斯地區,就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地區接壤,民間來往密切。至於墨西哥南部地區,這裡人口稠密,和美國總人口數不相上下,多為西班牙和印第安人後裔,與美國人在文化、宗教信仰(美國人主要以新教路德宗、加爾文宗、浸禮宗為主,西班牙裔則以羅馬天主教為主)等方面差異巨大。想要這部分人融入美國社會,無疑要耗費大量精力,甚至可能擾亂美國社會治安,對當時國內暗流湧動的美國來說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當然,經濟問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當時美國國內工農業已經十分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比不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卻比動蕩中的墨西哥人民要強得多。若徹底吞併墨西哥,美國人口數目會足足增加一倍,而且這些人多數一貧如洗,又大多不具備生產技能,按照美國的福利體制,對於這些人在就業、生存方面的幫助很有可能拖垮美國經濟,美國人均生活水平勢必大大降低。
綜合考慮之後,美國決定放棄吞併墨西哥的所有領土,也放棄了對墨西哥南方地區民眾的「拯救」。在條約中,美國獲得了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的部分地區,合計19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佔到當時墨西哥領土面積的一半以上。作為補償,談判桌上的美國倒也頗為「慷慨」,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和放棄墨西哥所欠的325萬美元債務。考慮到昔日「路易斯安那購地案」的成交金額和通貨膨脹因素,這筆補償款也還過得去——當然,這只是美國為了使土地掠奪行為合法合理化所採取的伎倆,本質上仍然是不公平的。
結語
經此一戰,墨西哥雖然得以保留了一半土地,甚至連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也依然處於其轄制之下,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更加惡劣,國家經濟也被美國著力打壓,成為美國傾銷商品、獲取巨額利益的對象,完全失去了制衡和抵禦美國的能力。這是一場典型的「恃強凌弱」之戰,在《警世通言》中,這一詞語被用於形容夏桀、商紂,而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與暴君盤剝百姓區別並不大。一貫以暴力手段維護自己利益,與道德和大勢逆向而行,美國這一招,總有一天會行不通的。
參考資料:《春望》《警世通言》《美國總統諮文和文件彙編》《同墨西哥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