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領土擴張與「海陸雙元」帝國的形成

2020-12-27 騰訊網

美國,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是如何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這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通過對美國歷史和政策的梳理與分析,我們發現,不同於英國、德國、俄國等強國所具有的單一的海權或陸權特性。美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同時擁有海陸雙元特性的國家。這一特性正是解讀美國崛起的「密碼」。本文正是以此入手,來梳理和分析美國海陸雙元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們來梳理美國崛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任何帝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少不了領土擴張。但是,美國領土擴張的方式明顯不同於之前所有的帝國,即通過以購買為主,武力為輔的方式。1803年,美國花費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地區;1819年與西班牙籤署《亞當斯-奧尼斯條約》購得東佛羅裡達;1846年與英國籤署《俄勒岡條約》,獲得位於今天美國西北部、北緯49度以南的大片領土;1848年通過美墨戰爭,強迫墨西哥籤署《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獲得從德克薩斯到加利福尼亞的廣袤土地,同時美國也支付給墨西哥2000萬美元(1853年又以1000萬美元購買今天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南部的部分土地,正式確立今天的美墨邊界);1867年從沙皇手中以72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阿拉斯加。上述地區在當時大多屬於人煙稀少、不被原母國重視或者無法得到有效開發的土地,這也為美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不過,單單獲得土地是沒有用的,如何開發利用這些土地,特別是如何將擴張-開發的過程與美國大戰略相結合才是至關重要的。在此過程中,美國的發展有幾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約翰·加斯特的油畫《American_progress》,形象的展現了西進運動的盛況

第一個關鍵點:德克薩斯。美國西部雖然廣袤無垠,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定非德克薩斯州莫屬。1821年,史蒂芬·奧斯丁等一小部分美國早期拓荒者來到當時屬於墨西哥的德克薩斯,並在此定居下來,十幾年後,這裡已經擁有3萬多英裔美國人。1836年,這些定居者從墨西哥獨立出來,成立了「孤星共和國」,並要求併入美國,美墨戰爭也因此爆發。美墨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告終,這也就有了上文提到過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德克薩斯州就如同是北美洲的縮影,著名的西經98度線將該州一分為二。它的東部土地肥沃,盛產棉花,很快融入當時南部的蓄奴體制中,並且成為當時西方最重要的棉花產地,更是當時工業革命至關重要的紡織業的主要原料產地。1840年時,這裡提供了當時世界貿易中三分之二的棉花;它的西部相對乾燥,這裡畜牧業,特別是養牛業相當發達,它支撐起十九世紀美國的食品加工業。德克薩斯早期的艱難拓荒加上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逐漸形成了美國文化的代表——西部牛仔文化,隨著好萊塢電影業的蓬勃發展,西部牛仔文化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之一。德克薩斯對美國的貢獻到這裡還遠沒有結束。1901年在德克薩斯的博蒙特鎮附近發現了「黑色的黃金」——石油!直到今天,墨西哥灣依舊是美國主要的原油產地。

西部牛仔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

第二個關鍵點:加利福尼亞。當美墨戰爭還在進行時,美國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威廉·西華德就要求美國一直打到加利福尼亞去。時任美國總統的波爾克也頂住那些希望吞併加拿大的人們的壓力,與英國談判以北緯49度線作為兩國的邊界,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向太平洋岸邊進發。因此,獲得加利福尼亞可以被視為是美國海陸雙元帝國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人們對早期加州印象最深的事件莫過於「淘金熱」。但是加州淘金熱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在投機和暴發戶。不可否認,淘金熱確實使相當多的人一夜暴富,但是不同於早期殖民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對南美洲金銀礦的揮霍,美國人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錢。為了規範黃金的歸屬,礦主們制定了粗糙的法律和規則。在這些人中,誕生了牛仔褲之父利瓦伊·史特勞斯,當時他設計出一種受礦工喜愛的藍色工作服;礦業巨頭喬治·赫斯特;利蘭·斯坦福,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的創始人以及著名的「四巨頭」(除了斯坦福,還有馬克·霍普金斯、查爾斯·克羅克、科裡斯·亨廷頓)。人們都知道,美國總統林肯出臺過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但是不被人熟知的是同樣是1862年,林肯還籤署了《太平洋鐵路法案》,決定從東西兩面修建將整個美國連在一起的鐵路網。美國政府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提供巨額貸款和6000多萬英畝的建設用地,並且允許公司發行債券。而「四巨頭」就是鐵路建設的重要投資人和監督建造方。1869年5月10日,橫貫東西的鐵路在猶他州的普羅蒙特利相接,橫貫北美的鐵路全線貫通。在工業時代,鐵路代表的內燃機革命是陸權崛起的支柱。可以說,正是加州的黃金支撐起美國的陸權崛起。

太平洋鐵路的貫通為美國陸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了加州的黃金、中西部無窮無盡的農產品、發達的畜牧業、通過移民不斷壯大的人口。這些又通過十九世紀方興未艾的鐵路建設貫穿起來,最終匯聚到工業時代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第三個關鍵節點——中部的芝加哥。1874年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一輛輛火車載著農產品和牲畜匯聚到芝加哥,又一輛輛滿載食品加工品運往美國各地。芝加哥不僅是當時美國最繁忙的工業城市,更是美國工業化的代表。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更是成為美國陸權崛起的標誌。

十九世紀美國陸權的發展為美國的強國之路提供了堅實的動力,但海權的建設也從未停歇。如果說陸權的發展有更多的民間自發和逐利的特點,那麼海權的建設則更多是由政策主導,也因此更容易梳理,也更呈現出連續性。

美國始終有一種認識,即大西洋代表著舊世界,太平洋才是美國的未來。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威廉·西華德就提出建立「建設美利堅太平洋商業帝國」的構想。1853年,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佩裡帶領一支規模不大的艦隊造訪日本,即「黑船來航」,美國也正式達到太平洋的另一邊。但是,美國的海權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後的南北戰爭打斷了美國海權的建設進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海軍也遭到荒廢。但是,建設「太平洋帝國」的夢想卻從來沒有被忘記。又是那位西華德力排眾議,從沙皇手中購得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和附屬的阿留申群島。

在西華德之後的歷屆美國政府雖然沒有放棄向太平洋發展的夢想,但是也沒有什麼實際作為,美國海軍建設也沒有明顯的起色。直到一位劃時代的軍事理論家橫空出世——「海權論」之父,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官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馬漢認為,一國的實力和繁榮依賴於它的商業、繁榮的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而這些需要有大量商船和一支能夠保障自己進出世界主要市場的海上通道暢通的強大海軍。在馬漢的戰略構想中,在中美洲地峽開鑿一條連接東西兩大洋的運河是關鍵舉措(即後來的巴拿馬運河)。這條運河一旦開通將使美國的東西海岸彼此相連,這也將極大提高美國海軍的動員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98年美國以「緬因號」爆炸為藉口發動美西戰爭,佔領原屬於西班牙的古巴和菲律賓。同樣是1898年,美國正式吞併夏威夷。至此,美國在太平洋北部擁有阿拉斯加居高臨下俯瞰整個北太平洋;在東南亞擁有菲律賓,在亞洲站穩腳跟;通過對關島、中途島、夏威夷的吞併,將美國西海岸和亞洲相連。美國的太平洋網絡建成。

一位偉大的理論家只有在遇到一位傑出的實踐家的時候,才能形成合力,實現自己的主張,而這位實踐家正是1901年接任麥金萊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也許是巧合,如果不是麥金萊總統遇刺身亡,羅斯福很可能這輩子也當不上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擴張主義者,帝國主義者。早在美西戰爭期間,他就身先士卒,組織一支志願騎兵團上陣衝鋒並成為美國的戰鬥英雄,後來成為馬漢的至交好友。羅斯福擔任過海軍助理部長,對海軍非常了解。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美國海軍走出自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的持續低迷,成為當時名列前茅的海軍力量。1901年與英國籤署《約翰·海-龐斯富特條約》,不但獲得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也使英國承認了美國在西半球的地位。1904年12月6日,在國情諮文中,西奧多·羅斯福提出著名的《羅斯福推論》:要求美國永遠保持一支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以便在必要時用武力支持自己的政策。羅斯福認為,美國永恆的政策目標是打造一個「和平和公正」的世界。但在現階段,仲裁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必須有武力作為後盾。美國在西奧多·羅斯福的帶領下正式走出西半球,走向全世界。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海權的奠基人

通過上述對美國陸權和海權發展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發現,美國的「海陸雙元」帝國的建立始終是美國的大戰路核心。他的成功既有北美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懷揣夢想的拓荒移民,也是美國政策不斷推進的成果。十九世紀早期的「門羅宣言」和波爾克總統與英國劃定邊界,保證了美國在西進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林肯的鐵路法案,給予鐵路建設慷慨支持,不但將這個新興國家緊密連接在一起,更奠定了陸權崛起的基礎;威廉·西華德力排眾議,為美國購得太平洋關鍵立足點;馬漢和西奧多·羅斯福這對黃金組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式將美國的海權和陸權合二為一,使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在此之後,著名地緣戰略家斯皮克曼更是為美國量身打造了「邊緣地帶理論」,形成二戰和冷戰長達幾十年的美國外交戰略理論基礎。

因此,「海陸雙元帝國」是理解美國崛起的關鍵,它是地緣、夢想、利益、權利、政策的有機結合,它的關鍵是層出不窮的主導人物和連續不斷的戰略定力。這就是美國崛起的關鍵。

相關焦點

  • 一句話總結美國領土擴張史:有錢就是任性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相對於中國、埃及這些文明古國來說美國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國家,從建國到現在還不到300年的時間,不過別看它年輕,它卻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美國的領土共有937.3萬平方公裡,是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的世界第四大國。
  • 「天定命運」:美國領土如何在200年內擴張900多萬平方公裡
    誰的領土也不是充話費送的,美國多出來這麼多領土,是打哪來的呢? 擴張唄,沒人送,就只能自己取了。 擴張主要在兩個方面:大陸擴張和海外擴張。
  • 距離美國本土1萬多平方公裡的關島是如何成為「美國領土」的
    那麼遠離美國本土的關島是如何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如此重要的戰略支點的呢?目前關島當地的考古學遺蹟證實至少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島上就已出現人類活動。現代考古學證實島上最早的居民應當是太平洋地區的南島民族的後裔遷移而來。關島距離其他任何一個主要的人類聚居區都有上千公裡的距離。這在古代限制了島上居民與外界的交往。遷徙到島上的南島系民族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
  • 阿拉斯加是如何成為美國領土的
    如果我們翻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美國的領土明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位於北美洲中部的一大塊,與這一大塊領土隔著加拿大在北美洲最北端還有一塊飛地。事實上美國的領土不只這兩部分:美國還有夏威夷、關島、波多黎各、北馬裡亞納群島、美屬薩摩亞、美屬維京群島等遠離本土的飛地。不過這些飛地的面積大多較小,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美國最大的飛地就是位於北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
  • 領土擴張從未中斷,印度野心令四鄰不安,莫迪為何如此好戰?
    印度獨立後一直蠶食周邊國家領土,看似影響不大卻積少成多。可以說印度擴張的步伐從未中斷,是二戰後擴張領土最多的國家。印度從不驗收擴張的野心,如此好戰是因為想做南亞霸主,獨佔印度洋,最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從偏安一隅到橫跨歐亞大陸,沙俄的領土擴張,從徵服四大汗國開始
    從金帳汗國獨立出來的莫斯科公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共同努力,到1547年終於在歐洲境內形成了一個版圖遼闊的君主國家,面積達到了280萬平方公裡。一個嶄新的國家——沙皇俄國也就此產生。然而俄國封建君主卻並不滿足,強烈的擴張欲望一直驅使著他們想要擴大自身土地的願望。
  • 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
    領土主權對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不僅代表國家領土的壯大,同時代表一個國家的顏面。自古以來領土不斷壯大的手段都是「戰爭」,哪個國家的領土眾多,表明軍事實力越強大,但是這也並非決定性因素。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一鼓作氣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呢?
  • 帝國的擴張,在希特勒的心中,德意志民族版圖有多大?
    希特勒剛剛上臺時,德國的處境可以說是危機重重,處於以法國為首的聯盟包圍之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都組建了強大的武裝力量來對付德國,尤其是波蘭走廊的存在,不僅使東普魯士和德國領土分割開來,還使200萬德國人處于波蘭的統治之下,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認為他們的國家和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安全威脅,而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論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大蒙古國國土擴張開始於成吉思汗在位時的三次蒙古西徵,三次西徵蒙古軍隊所向披靡,消滅西遼、花刺子模等40於個國家,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立陶宛。最終成為了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全盛時期領土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裡,佔到全球土地面積22%,統治人口一億多人,近半數的文明社會都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第一名:羅馬帝國美國人認為羅馬帝國最為強大,不僅軍事徵服能力強,而且還有大片領土。羅馬帝國當時的文化與宗教還為世界做出了貢獻。
  • 奧斯卡最佳導演推新書:美國歷史就是帝國擴張史
    那麼,《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中講到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看過紀錄片和讀罷這本800頁的巨著時,讀者可能會認識到,斯通所糾結的,是在美國教育體系和主流媒體中鮮有涉及的美國歷史,尤其是美國歷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面。例如,美國學校不會告訴學生,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的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蘇聯已向日本宣戰,日本已經準備投降。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併。趁著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義大利在1919年收復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 關島在遙遠的太平洋西岸,美國是如何把關島變成本國領土的
    為此美國煞費苦心,建立起著名的三大島鏈軍事基地群。這些基地作戰半徑交疊,相互連為一體,牢牢控制著西太平洋的航道。而在三大島鏈基地中,最為重要的基地,當屬第二島鏈上處於核心位置的關島。 和三大島鏈中的衝繩及菲律賓群島不同的是,靠近亞洲大陸的關島,是屬於美國海外的自治領地。那麼距離美國近萬公裡之遙的它,是如何成為美國領土的呢?
  • 關島離美國本土有1萬公裡,怎麼會成為美國的領土
    聯繫到菲律賓差一點成了美國「第51個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如此遙遠的關島會成為美國的領土了,原因很簡單,就是「殖民時代」的延續。 數百年的關島歷史,「殖民」一詞貫穿始終 關島登上世界歷史的舞臺,與歐洲人的殖民擴張有很大的關係。
  • 帝國餘暉:光榮孤立的形成與大英帝國霸權的落幕
    19世紀英國外交有兩個要點:捍衛國家領土和維護經濟貿易。拿破崙戰爭進一步讓英國深信,只有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才能維護英國本土安全和實現全球自由貿易。外交大臣卡斯爾雷熱衷於歐洲協調機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英國安全,防止法國威脅的再現。為此,只要歐洲均勢沒有受到嚴重威脅,英國就竭力不介入歐洲事務。
  • 羅建波: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邏輯與「藝術」
    作者對大英帝國的敘事,充滿了對帝國統治的想像和美化。任何一個帝國,它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對外擴張,擴張必然需要對外幹涉,武力、暴力往往成為必需。但是,就主要列強相比較而言,帝國的擴張、維護以及對外幹涉的形式往往差異甚大,特點也不一樣。大英帝國海外統治面積最大,但暴力色彩並不是最甚,國際聲譽可能也不是最差的。
  • 馬林斯基「帝國」擴張史
    由此,人們形象地以「帝國」形容馬林斯基劇院東至日本海西至芬蘭灣,橫跨八小時飛機航程的巨大版圖。源起聖彼得堡捷傑耶夫亦以自己一度出任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客座指揮的便利,將馬林斯基的製作輸出到美國。2000年對於馬林斯基劇院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年份。劇院的製作漂洋過海在英國巡演。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捷傑耶夫一樣是復興俄羅斯文化的積極推動者,成為總統後便大力扶持捷傑耶夫的音樂事業。身為指揮家的捷傑耶夫很快擁有了自己上任以來朝思暮想的平臺——一座為馬林斯基管弦樂團量身定作的音樂廳。
  • 距離中國僅有3000公裡的關島,怎麼就成美國領土了?
    距離中國僅有3000公裡的關島,怎麼就成美國領土了?距離中國最近的美國在哪裡?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在關島。關島從方位上看,關島距離中國僅有3000多公裡,距離日本僅有2000多公裡,而距離美國的海外州夏威夷也有5000多公裡,距離美國本土則是超過了10000公裡。從戰略角度看,關島是美國在全球戰略的重要支點。
  • 為何一戰中德國只是丟了些領土,而奧匈帝國卻被打崩了?
    文/寂寞的紅酒奧匈帝國和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兩大強國,是同盟國集團的兩大絕對主力,第一次世紀大戰就是這倆兄弟在鬧事。不過一場大戰打下來,兩兄弟雖然都是戰敗國,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一戰中,奧匈帝國被打崩潰了,而德國雖然也輸的很慘,但只是丟了些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