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領土面積與對土地的執念,我以前第一印象總是俄羅斯。後來才了解,論開疆拓土的速度,美國才是真正的王者。
我們先看個數據,美國在獨立之初,僅擁有十三個洲82.8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而到如今,在美國最新發布的《世界概況》裡,它的面積是983.4萬平方公裡,數字上的差距一目了然。
俄羅斯還是國土巨無霸,它仍然擁有709.8萬平方公裡國土,但如果要按照開疆速度來排名,美國才是後來居上,它拓土900多萬平方公裡,僅僅用了200年不到的時間,並且代價與俄羅斯不是一個量級。
在中國康熙執政時期,俄羅斯同樣出了個大帝彼得。彼時俄羅斯的領土是1100多萬平方公裡,和大清差不多。
俄羅斯繼續吭哧吭哧打了好幾百年,還經常成為列強群毆對象,到頭一看,立國比自己晚幾百年的美利堅效率比自己高多了,代價也小多了。
以上比較並不一定公平,但從側面能看出美國擴張的厲害之處。
誰的領土也不是充話費送的,美國多出來這麼多領土,是打哪來的呢?
擴張唄,沒人送,就只能自己取了。
擴張主要在兩個方面:大陸擴張和海外擴張。
血與淚——西進運動
1776年,美國獨立之初,不過13州82.8萬平方公裡之地,面積也就相當於我國青海省加江蘇省那麼大。
美國花了一個多世紀時間進行擴張,逐漸往西推進到了太平洋沿岸。
路易斯安那地區在1800年由拿破崙從西班牙手中奪取。1802年,趁拿破崙入侵海地全軍覆沒,急需軍費重整旗鼓的時機,時任美國總統傑斐遜與法國談判,以區區1500萬美元就買下了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
這個地區並非如今美國12.5萬平方公裡的路易斯安那州,而是指的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的260萬平方公裡的地區,面積相當於當時法國本土面積的四倍,大致相當於如今美國13個州的面積。
拿下路易斯安那,繼續往西就到德克薩斯。
德克薩斯本是墨西哥一個州,在1836年宣布獨立,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美國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在其利誘下,德克薩斯共和國總統薩姆·休斯頓申請加入美國,於1845年12月29日正式加入聯邦。
當然,美國所覬覦的,遠不止一個德克薩斯,再往西到達太平洋沿岸才是它心目中大陸的邊界,這裡是墨西哥領土。
以德克薩斯被合併為契機,1846年,爆發美墨戰爭,美國獲勝。墨西哥正式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共230萬平方公裡土地,從此成為腳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
另外,佛羅裡達原本也是西班牙殖民地,美國通過移民、戰爭、購買等方式逐步控制佛羅裡達,1821年美國與西班牙籤訂的《亞當斯-奧尼斯條約》生效,佛羅裡達成為美國第27個州。
西進運動影響的最大受害者是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不少美國電影,都表現過這段歷史,比如1991年獲奧斯卡獎的《與狼共舞》,講述的就是美國政府對蘇族人有意識的種族滅絕行為。
在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上,不論是美國國父華盛頓還是高舉「種族平等」大旗的林肯,都是一樣的:摧毀城鎮、絞死印第安酋長,毫無憐憫可言。
有句話很有代表性,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英雄謝爾曼將軍說:「我見過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
從領袖到將軍都是如此,普通民眾也就可想而知。
總之,通過欺騙、屠殺、切斷食物來源等等手段,美國成功將印第安人趕入了一個個「保留地」。曾經是這片大陸主人的印第安人,成了被圈養的保留人種。
最直觀的是人口數量,美國土地上原有印第安人500-900萬,到了1900年人口普查時,還剩23.5萬,損失了95%以上的人口。直到1924年,美國才承認印第安人是國民。
鐵與火——海外擴張
眼看大陸擴張得差不多了,美國又把目光投向海外:海外擴張。
美國本土共有48個州,第49和第50個州,就是海外擴張來的。
美國最大的州阿拉斯加州,面積達到171萬km2,佔今日美國國土20%,它卻是美國在1867年僅僅花了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從沙俄手中買下的,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這筆生意,美國絕壁賺翻了,放眼整個人類歷史,這也是最合算的一筆生意。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賣出殖民地,買不到咋辦?那就開打!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在戰爭中敗北,菲律賓、古巴、關島、波多黎各等殖民地易主,美國還順便兼併了夏威夷群島,成為自己第50個州。
除此以外,美國還佔領了太平洋上一些島嶼,如東薩摩亞、中途島及威克島等。
1917年,美國以2500萬美元的出讓費,從丹麥手中得到全部維京群島。
兩次大戰期間,美國在領土上也都有所收益,獲得了不少海外領土,雖然後來被迫歸還了不少,但還是有一部分得以保留,如北馬裡亞納群島邦、關島、東薩摩亞、美屬維京群島等等。
時至今日,美國還擁有17個海外領地,是保有海外領地數量最多的國家。
如此,就逐步形成了今日美國之疆域。
思想鋼印——「天定命運」論
那麼,美國憑什麼能做到這些?
美國自出娘胎以來,在血統和地緣上就是天選之子,這是它能不斷擴張的優勢所在。相比沙俄主要得靠吭哧吭哧埋著頭扛著槍拿人命換領土,美國就輕鬆得多,從不會像沙俄那樣動不動就被人圍毆。
它也很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縱橫捭闔,各種手段都能給你用上。
天選之子不是隨便說說的,美國沒有經歷過君權神授的封建王朝,也不像歐洲大陸長期被君主統治。它從地圖上一蹦出來就是個共和制的國家,跳過了君主制這個政權形式。
雖然沒有君主,但美國卻搗鼓出了一個「天定命運」論,這有點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它在美國盛極一時,成為美國擴張的思想核心。
這種思想來源於兩個方面。
首先是清教思想中的宿命論。
雖然沒有君主,宗教在北美殖民地卻擁有不下於君主的重要性,它由最早移民的清教徒帶來,成為當時北美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歷史學家布爾斯廷說:「神學是北美建立天國的工具」。清教思想中的宿命論也就大行其道。所以,別光說以前我們迷信,老外其實也不差。
其次是「種族優越論」。
盎格魯—撒克遜人被英國傳教士視為上帝選定的民族,他們也是早期美國的主體。盎格魯—撒克遜人認為自己天生就有傳播基督文明、徵服落後民族的使命。
為啥?不要問,問就是種族優越,這種使命是上帝賦予的,老子天下第一!
喬治·華盛頓牛吧?他在自己就職演說中這麼說:
沒有人像美國人一樣決意去認識、景仰那操縱人間事務的「神」。美國人民藉以增進獨立國家特性的每一步驟,一向都是受「神」力的影響的
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在1811年給他父親的信中寫道:
整個的北美大陸看上去是被上帝註定要給予這樣的民族,他們有同一個國家、說同一種語言、實行同一種宗教和政治原則、擁有同一個社會習慣。
那印第安人呢?他們當時還沒被當人看。
「恃天治國」——這是美國初期幾位總統大力宣傳的思想。
「天定命運」,意思很直白,即美國人是上帝的選民,對新大陸的統治和主宰都是天意的安排。說白了,也就是美國人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美國人的種族既然如此優越,不擴張怎麼好意思呢,一切就都順其自然了,這都是上帝的旨意啊!
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天定命運論」已相當成熟,它為美國擴張領土提供了合法性,並為美國傳播自己的制度提供了神聖性。
擴張是上天安排的啟發鄰近遭到暴君蹂躪的人民大眾的一種手段,它不是帝國主義,而是強行的拯救!
借用劉慈欣《三體》中的一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不同文明,生存與毀滅只在一念之間。
「天定命運」理論依據之下,美國完成了在北美的擴張。
到了往海外擴張階段,「天定命運」有點不夠用了,於是又出現了「新天定命運論」。
其實也就是升級了一下,把對象從鄰近國家擴展到了全球。
比如擊敗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美國總統麥金萊說:他並不想要菲律賓,菲律賓是作為上帝的禮物而向美國走來的。開始他並不知道該做什麼,一連幾個晚上都在向萬能的上帝祈禱,最後上帝給他指出了統治菲律賓的妙方。
這位麥金萊,估計沒少讀中國歷史,這不就是我們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祥瑞」的美國版嘛,問題是美西戰爭已經是1898年,即使在大清看來,這一套也已經落伍了。
當然,麥金萊這番話不是說給我們聽的,他是說給國內民眾聽的。外人不信無所謂,民眾信就行了,政府可以順水推舟,利用民眾的信仰來麻痺他們,對外進行領土擴張。
美國領土的擴張速度之快、成果之大、代價之下極為罕見,這與「天定命運」論分不開,領土擴張被美國看做一種命運,是它發展的手段,
「天定命運」論現在已不再被提起,但其實質卻沒有消失,並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如一戰二戰中的「使世界民主、安全」。
「天定命運」就像給許多美國人打上了「思想鋼印,」,其實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天定命運」還在深深影響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