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導演推新書:美國歷史就是帝國擴張史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威廉·奧利弗·斯通,美國電影導演和編劇,同時還是一名演員。新京報記者 秦斌 攝

  《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刺殺甘迺迪》的創作者、奧斯卡最佳導演奧利弗·斯通近日受邀來到中國,其最新紀錄片《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圖書的中文版也同時推出。斯通接受了中國媒體的簡短訪問,談論新書和對美國歷史的反思。

  紀錄片《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由奧利弗·斯通與美利堅大學歷史系教授彼得·庫茲尼克(Peter Kuznick)歷時四年共同完成,共分十集,每集一小時,由一戰開始,一直拍到歐巴馬時代。有感於紀錄片短短的十個小時無法容納自己想要傳達的所有內容,斯通和庫茲尼克又在紀錄片的基礎上合寫了一本書。斯通認為,這是他迄今為止最複雜、野心最大的一個項目,是他之前所有的影片的一個大綜合。

  那麼,《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中講到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看過紀錄片和讀罷這本800頁的巨著時,讀者可能會認識到,斯通所糾結的,是在美國教育體系和主流媒體中鮮有涉及的美國歷史,尤其是美國歷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面。例如,美國學校不會告訴學生,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的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蘇聯已向日本宣戰,日本已經準備投降。投原子彈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逼迫日本投降,不如說是為了向蘇聯示威;美國一直宣傳自己在打贏二戰中的功績,事實上,是蘇聯在東線的推進打垮了德軍;美國在二戰後多次主動使用核威脅……斯通的紀錄片和同名書籍在美國引發了一些爭議,有媒體批評說他披露的大部分信息都已經被歷史學家研究過了,因此,談不上「不為人知」。對此,斯通的看法是,這些討論在大學層面或許不算稀有,但在公共教育和公眾媒體的層面,還鮮有討論,而他寫作此書的目的,正是為了「教育公眾和下一代」。

  美國歷史是一部帝國擴張史

  斯通的許多電影都是關於美國歷史的,他對於美國歷史持有尖銳的批判態度。在他看來,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帝國的擴張史。在書中,他和庫茲尼克詳盡地挖掘了這部帝國擴張史中不為人知的黑暗細節。斯通認為二戰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二戰之後,美國變成了一個國家安全國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全球安全國家(global security state)。美國軍費支出高達財政支出的40%,令人咋舌。

  斯通認為,事實上,遠在共產主義崛起之前,美國就一直有一種對於外部的恐懼。在十九世紀80年代,是對於失去財產的恐懼,對於工會、罷工的恐懼;在俄國革命之後,它找到了俄國共產主義這個聚焦點。對於外部的恐懼的根源實際上是對於內部問題的恐懼,例如,對於工會、社會改革、婦女權利和民權的恐懼。「因為,聚焦於外部敵人比聚焦於內部敵人更容易。」斯通認為,這種不斷給自己尋找外部敵人的傾向是一種自我毀滅,而在美國,這種自我毀滅式的妄想症一直延續至今。甚至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依然沒有停止當一個軍事侵略者,它又找到了巴拿馬的諾列加、以色列的胡賽因這樣的新敵人。9·11以後則是全球範圍內的反恐戰爭。「戰爭永不會停止,就像帝國永不會休止。帝國永不會休止是因為帝國永遠都需要保持強大。」

  「我們將中國當成了蘇聯」

  斯通說,他想強調美國黑暗的一面,也就是「月亮的暗面」。「我試著告訴他們,美國是一個帝國,它有許多好的東西,但也有許多壞的東西。我要告訴他們的是美國黑暗的一面。」之所以要強調歷史黑暗的一面,是因為他認為美國人從學校中學到的都是好的一面。「我們做這部電影、寫這本書的想法是,最好我們能從歷史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複歷史的錯誤。」

  斯通提到,美國一直都是一個有著強烈軍事情結的國家。談到最近的局勢及中美關係時,他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的盛行也符合美國一直需要尋找外部敵人的規律。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替代了蘇聯。「在許多方面,我們將中國當成了從前的蘇聯。」因為,「現在恐怖主義看起來也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我們就開始往中國看。」「許多保守派都是這樣看的,當然,自由派——例如我本人——並不這麼看。」在斯通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思維。他認為歐巴馬將戰略核心轉向亞洲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措,因為,此舉將會在這一地區製造緊張局勢。

  斯通認為美國的主流媒體對此也負有責任。他認為不幸的是,美國的主流媒體大部分都被保守派購買了,他們控制了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將中國宣傳成一個新威脅是很容易的。我對此很緊張。」

  寫書為了教育公眾和下一代

  縱觀斯通的職業生涯,他拍下的大量與戰爭、歷史、政治相關的影片,都有著尋覓歷史真相的意圖。因而,和許多其他導演相比,他的作品往往教育性大過娛樂性。而他直言,此次製作紀錄片、寫書,最大的目的就是教育公眾和下一代。他說:「我讀了我女兒和兒子的高中歷史課本,很驚訝他們仍然沒有把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整個故事講出來。許多美國人認為是美國打贏了二戰,他們不知道是蘇聯通過巨大的犧牲贏得了二戰。現在,越南戰爭就幾乎已經被遺忘了。」

  在斯通看來,美國的問題是他們在二戰中是勝者,所以覺得自己是好人。「我們的倫理觀變得模糊不清了。我們從沒有想過我們投了原子彈,我們是惡人。」「不幸的是,在美國,學校裡不教這些。我們上不了主流電視臺,但我們試圖通過發行DVD傳播知識。」

  美國的歷史和當下的發展趨勢讓斯通感到憂心忡忡,當被問及出路在哪裡時,斯通說出路之一就是不要將那麼多錢投入到政治中去。另外就是解散CIA和削減軍費。不過斯通自己也承認,要改變這些極為困難。他最後將部分希望放到了中國身上,希望古老的中國文明能夠「引導」美國走向和平。「我希望中國在和美國相處時不要過度反應。我希望中國能成為一股和諧的力量,將美國這頭野獸引到一個更安靜的地方去。」(記者吳永熹)

相關焦點

  • 馬林斯基「帝國」擴張史
    由此,人們形象地以「帝國」形容馬林斯基劇院東至日本海西至芬蘭灣,橫跨八小時飛機航程的巨大版圖。源起聖彼得堡他大力提升歌劇團和樂團的藝術水準,培養出了類似於安娜·奈瑞貝科這樣的超級巨星,並將馬林斯基管弦樂團及劇院的製作帶到世界各地巡演,比如2000年在英國威爾斯首府卡迪夫為千禧中心揭幕的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便是來自於馬林斯基劇院的製作,由喬治·齊平導演。捷傑耶夫亦以自己一度出任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客座指揮的便利,將馬林斯基的製作輸出到美國。
  • 歷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全集(上)
    氣勢如虹的《一夜風流》在第七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擊敗了熱門《埃及豔后》、《瘦子》等影片,成就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次「全滿貫」——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劇本五項大獎——該記錄直到40年後才被《飛越瘋人院》追平。
  • 韓片《上流寄生族》創歷史 奪奧斯卡最佳電影等四獎
    南韓黑色喜劇《上流寄生族》在第九十二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擊敗好萊塢一眾強敵,締造歷史,成為首部贏得最佳電影大獎的非英語電影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國口味的另一種選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到底是美國口味的另一種選擇,還是留給真實藝術的棲息之地,看過這篇文章,你會對奧斯卡評委的「擇偶標準」有一定的認識。川普頒發「穆斯林禁令」後,憑藉《推銷員》一片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已經宣布不再前往美國參加頒獎禮。這個與政治時事緊密接軌的「意外」,使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獲得了明顯高於往年的媒體關注度。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治十九世紀美國史與資本主義史,2014年其著作《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出版,以棉花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一幅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畫卷。次年,本書獲得班克羅夫特獎。
  • 創造歷史!韓國電影《寄生蟲》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時光網訊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正式落下帷幕,經過緊張且精彩獲獎名單宣讀,韓國電影《寄生蟲》創造歷史,作為首部非英語片奪得最佳影片大獎!  韓國導演奉俊昊開拓性地憑藉《寄生蟲》拿到最佳導演,非英語片裡《羅馬》阿方索·卡隆曾拿下最佳導演。  再看美國本土成長的導演,近10年來,僅有《愛樂之城》的達米恩·查澤雷獲得過最佳導演。
  •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入圍,導演美夢成真,韓國歷史第一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入圍,導演美夢成真,韓國歷史第一文|小君聊amuse圖|網絡侵刪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10點在杜比劇院盛大開幕,奧斯卡獎在電影圈是最高的榮耀,無數導演,演員做夢都想獲得一個小金人。
  • 美國的領土擴張與「海陸雙元」帝國的形成
    美國,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是如何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這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通過對美國歷史和政策的梳理與分析,我們發現,不同於英國、德國、俄國等強國所具有的單一的海權或陸權特性。美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同時擁有海陸雙元特性的國家。這一特性正是解讀美國崛起的「密碼」。
  • 奧斯卡提名公布!這部韓國電影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定於美國時間2020年2月9日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臨近頒獎典禮,各獎項的最終提名名單也於近日公布。
  • 一句話總結美國領土擴張史:有錢就是任性
    雖然現在很大,其實在最初建國的時候美國的領土面積只有80萬平方公裡左右,其他的這麼多領土都是後期一步一步擴張來的,下面咱們就來看下美國的領土擴張史。 美國領土變化 1776年的7月4日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正式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也就是今天的美國。
  • 新書丨《十九世紀德國史 第一卷:帝國的覆滅》
    他積極主張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積極支持俾斯麥的內、外政策,堅持以史學研究來推進德意志的統一事業,頌揚普魯士的武力統一政策;仇視法國大革命,宣揚德意志民族主義;力主對外擴張,建立一個能夠爭奪世界霸權的強大的君主制國家。其著有《十九世紀德國史》(五卷本)、《政治學》《普魯士主義的起源》等。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大唐兵戰歷史(下)——世界中心帝國的擴張
    大唐帝國在攻滅東-突厥和西突厥之時,連同吞併了吐谷渾國、高昌國、焉耆國、龜茲國、疏勒國、于闐國等二十幾國,將其設立為相應的州縣而納入本國版圖,又迫使伊吾國、鄯善國等成為其藩屬國,完全控制天山南北路,一舉擴疆數萬裡,勢力範圍誇張得直達裏海。裏海在哪?裏海在今土庫曼斯坦以西,是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裏海以西就是歐洲了!歷史上除了蒙古鐵騎,哪個中原王朝的勢力能深入到這裡?
  • 奧斯卡上罕見的中國身影:盤點那些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片!
    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由張藝謀、楊鳳良導演,鞏俐、李保田主演。影片《菊豆》典型反映了封建倫理文化下中國式愛情及家庭悲劇,儒教文化成為悲劇製造的主因,而其大部分愛情影片中展示的環境文化最後都演變成主人公愛情的祭臺。《大紅燈籠高高掛》,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繼《菊豆》後第二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是對全世界的施捨
    川普頒發「穆斯林禁令」後,憑藉《推銷員》一片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已經宣布不再前往美國參加頒獎禮。這個與政治時事緊密接軌的「意外」,使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獲得了明顯高於往年的媒體關注度。
  • 七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兩次捧杯,他就是史匹柏!
    他擅長於各種類型電影,更是力捧兩座小金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史匹柏提名獲獎的奧斯卡電影,一起看看!《林肯》(提名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影片講述了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史匹柏用了一個非常嚴肅的標題向觀眾講述了林肯生命中的最精彩的故事,也是林肯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時光。
  • 七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兩次捧杯,他就是史匹柏
    《林肯》(提名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影片講述了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拯救大兵瑞恩》(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該片描述了諾曼第登陸後,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史匹柏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徵含義的效果陪襯,就是那個穿紅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對她的注視,都更堅定了信念。她象徵著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徵著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
  • 【巨獻】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合集(上)
    氣勢如虹的《一夜風流》在第七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擊敗了熱門《埃及豔后》、《瘦子》等影片,成就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次「全滿貫」——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劇本五項大獎——該記錄直到40年後才被《飛越瘋人院》追平。
  • 三次打破世界紀錄,兩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他叫史匹柏
    《帝國雜誌》評價他為最偉大的導演2009年的《娛樂周刊》,又再次被評選為當代最偉大的導演X3。在90年代,他憑藉《辛德勒的名單》與《拯救大兵瑞恩》,兩次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大獎。70、80、90年代,每10年就破一次世界紀錄,兩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導演,實至名歸。
  • 創造歷史! 趙婷獲第7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衝擊奧斯卡!
    昨天,比往屆延期了2個月的第78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完美落下帷幕。
  • 《愛爾蘭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概率之最!
    後天即將揭開第92屆奧斯卡獎項的帷幕,這幾天在豆瓣上也有一個關於第92屆奧斯卡各個獎項的預測投票。就目前的投票結果顯示,在豆瓣用戶的心中,《愛爾蘭人》最有機率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結合近些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分析,最佳影片往往會授予那些傾向正確,受廣大階層觀眾觀看的電影。最最重要的是立場鮮明,能傳達美國夢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