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斯基劇院濱海分院(唐若甫/攝)
文 | 唐若甫
7月24日至8月9日,第四屆遠東國際音樂節在俄羅斯東部濱海邊疆區首府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舉行。這一音樂節由馬林斯基劇院濱海分院舉辦,音樂總監為指揮家瓦列裡·捷傑耶夫。馬林斯基劇院原本在聖彼得堡運行,但自從捷傑耶夫上任總監後便開始勵精圖治,大力向東向南擴展,先後營造音樂廳、第二舞臺,並將位於海參崴和北奧塞梯的兩座劇院拿下。由此,人們形象地以「帝國」形容馬林斯基劇院東至日本海西至芬蘭灣,橫跨八小時飛機航程的巨大版圖。
源起聖彼得堡
1914年的劇院幕布設計
位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和歌劇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而如今人們熟悉的聖彼得堡大廣場前以綠色為標誌色的馬林斯基劇院落成於1860年,為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妻子瑪利亞·亞歷山德羅芙娜而起。蘇聯時代,劇院更名為基洛夫大劇院,並在荷蘭唱片廠牌飛利浦旗下出版了大量唱片,基洛夫的名聲廣為那個時代的國內樂迷所知。蘇聯解體後,為突出歷史厚重感,劇院重新更名為「馬林斯基」。
馬林斯基劇院
1988年,捷傑耶夫被任命為基洛夫劇院音樂總監,1996年出任馬林斯基劇院院長。在他治下,一向以芭蕾舞聞名遐邇的馬林斯基劇院多頭並進,重拾劇院昔日在歌劇和交響樂方面的輝煌。他大力提升歌劇團和樂團的藝術水準,培養出了類似於安娜·奈瑞貝科這樣的超級巨星,並將馬林斯基管弦樂團及劇院的製作帶到世界各地巡演,比如2000年在英國威爾斯首府卡迪夫為千禧中心揭幕的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便是來自於馬林斯基劇院的製作,由喬治·齊平導演。捷傑耶夫亦以自己一度出任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客座指揮的便利,將馬林斯基的製作輸出到美國。
2000年對於馬林斯基劇院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年份。劇院的製作漂洋過海在英國巡演。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捷傑耶夫一樣是復興俄羅斯文化的積極推動者,成為總統後便大力扶持捷傑耶夫的音樂事業。身為指揮家的捷傑耶夫很快擁有了自己上任以來朝思暮想的平臺——一座為馬林斯基管弦樂團量身定作的音樂廳。馬林斯基音樂廳於2006年開張。
為了營造可以說是俄羅斯的第一座現代化音樂廳,捷傑耶夫找來日本頂尖聲學設計師豐田泰久,請他設計2000座上下的大型音樂廳。但豐田泰久表示,如果要達到指揮家想要的最佳建築聲學效果,1200座是最為理想的空間大小,可以達到建聲效果和聽眾人數黃金比例,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和哈爾濱音樂廳亦屬此例。此建議得到捷傑耶夫的尊重。但現今回望,馬林斯基音樂廳只能說是捷傑耶夫治下小試牛刀的產物。就在規劃音樂廳、達成廳團一體的同時,一座雄心勃勃的現代化大型歌劇院已在醞釀中,那便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二舞臺。
打造馬林斯基帝國
馬林斯基劇院第二舞臺
2013年5月2日是捷傑耶夫60大壽,當天也是新建的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第二舞臺(又稱馬林斯基新劇院)開幕大典。開幕晚會中,男高音多明戈、小提琴家卡瓦克斯、女中音鮑羅丁娜和男低音雷尼·帕貝,還有在索契冬奧會中亮相的中提琴家巴什麥、女高音奈瑞貝科和鋼琴家馬祖耶夫等當紅明星競相登臺。普京也到現場主持開幕式,人們把第二舞臺稱為普京給捷傑耶夫的生日禮物。
第二舞臺與1860年竣工的馬林斯基劇院一河之隔。為期三天的開幕季的6場演出,被用心地安排在馬林斯基旗下的三處場所,除了劇院和新劇院外,還有馬林斯基音樂廳。由此,1609座的馬林斯基劇院,1200座的馬林斯基音樂廳和2000座的馬林斯基第二舞臺,一同構成了一個每晚可以容納近5000人同時欣賞7至8臺演出的藝術帝國。
這三座演出場所的背後,折射出集團化的運營模式。雖然不以西方演出機構抱團而成的「藝術中心」命名,但馬林斯基集團標誌著捷傑耶夫藝術理念的日臻完善。他在橫向比較馬林斯基與世界上其他藝術中心時強調,林肯、甘迺迪及巴比肯等藝術中心,旗下的機構都以鬆散的狀態聚攏在一起,作為藝術中心並不具備對成員單位的管轄權,而只有資源配置和整體包裝的能力。比如林肯藝術中心並不能左右旗下成員大都會歌劇院或者紐約愛樂樂團的曲目編排,也無法插手成員朱莉亞學校的教學方針。但馬林斯基的三處場館均由捷傑耶夫一人及其團隊領導,享受極高比例的國家撥款。也就是說,捷傑耶夫可以根據場館的座位和特色更好地配置演出資源和演出季安排,比如在馬林斯基劇院上演傳統歌劇及劇目,在第二舞臺上演新版製作和人氣作品並用來錄製唱片,將音樂廳用作樂團及室內樂的排練和演出。
馬林斯基的經驗釋放出兩個強大信號。其一是演出場所功能的細分化,綜合性的劇院和專業功能的音樂廳互為裨補而非博弈。其二是軟硬體的高度整合。除了三處硬體,馬林斯基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莫過於旗下無可挑剔的演出團體。首當其衝的是馬林斯基歌劇院、樂團、合唱團和芭蕾舞團。此外馬林斯基青年歌唱家學院和歌劇製作中心為第二梯隊和後勤保證提供堅實基礎,其自主唱片品牌自2009年5月成立以來已獲得較高國際知名度。
劍指邊疆向東向南
馬林斯基劇院濱海分院(唐若甫/攝)
在聖彼得堡新建了兩座全新的設施之後,馬林斯基轉而採取「併吞」的方式擴張版圖,首當其衝的便是遠東地區。
雖然俄羅斯在政治上屬於歐洲國家,但其幅員遼闊,東部的濱海邊疆區與中國、朝鮮接壤。為提升在亞洲尤其是遠東地區的影響,2012年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議(APEC),同期普京提出「遠東大開發」國家戰略。在這一戰略類似於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將國家資源和對外經貿優先調配到特定地區並予以政策扶持,符拉迪沃斯託克一下子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為配合APEC會議,符拉迪沃斯託克在金角灣旁的山丘上營造了一座現代化的劇院,交由市屬的芭蕾舞團和歌劇團使用,2012年開張後與同年通車的金角灣大橋一同成為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城市地標。符拉迪沃斯託克劇院優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上的優惠待遇,更重要的是與最新精神的高度契合立即被捷傑耶夫相中。通過若干年運作,2016年元旦符拉迪沃斯託克劇院連同芭蕾舞團和歌劇團整體合併入馬林斯基劇院,劇院更名為馬林斯基劇院濱海分院,不僅成為馬林斯基旗下的第四舞臺,更是馬林斯基劇院在遠東地區的橋頭堡。在全新體系下,濱海分院保留了自己的演出團體,組建了全新的管弦樂團。在演出資源上,大部分演出由聖彼得堡巡演至此,劇院也每年自主製作多至四部新版歌劇和芭蕾,反哺至聖彼得堡。
為強化濱海分院國際地位,2016年7月末至8月初,捷傑耶夫在此創辦遠東國際音樂節,主打芭蕾、音樂會和歌劇演出,旨在把中日韓三國的古典音樂演出資源匯聚於此,突出俄羅斯在遠東地區表演藝術話語權,同時吸引觀光客前來消費。
馬林斯基帝國的擴張並未因此消停。2017年9月1日,捷傑耶夫把位於北奧塞梯-阿蘭加盟共和國首府弗拉季高加索的劇院併入版圖,成為馬林斯基劇院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分院,並於同年創建國際音樂節,由捷傑耶夫的姐姐拉裡薩·捷傑耶娃續任院長。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與喬治亞接壤,是捷傑耶夫祖籍所在地,想必在馬林斯基的擴張路線中又多了一層特殊含義。
通過新建和合併劇院,馬林斯基劇院在俄羅斯已經擁有了五座分院,西至芬蘭灣,東至日本海,南至高加索。它們都不是單純的硬體建設或兼併,而是融入了演出陣容資源重組的考量,共享著捷傑耶夫的無邊影響力,受益於源自聖彼得堡的金字招牌,釋放出馬林斯基的獨有魅力。
- THE END -
考級證書真的有用嗎?
張國勇:口味越來越重的交響樂
郎朗譚盾力薦,超15萬人訂閱!這門古典音樂課你絕對不能錯過!
《梁祝》誕生60周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周報》,戳這裡!
民族管弦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