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韓寒主編的《獨唱團》首次發行。出售前我和同學每天跑去書店問老闆書來了麼,等好多天終於買到了第一期,沒想到也是最後一期。這本一字一元稿費的雜誌,收錄了很多有意思又有批判性的文章。(至於為什麼停刊就不揣測了。)
出這本雜誌的時候,我還在讀高中,裡面的文章現在幾乎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一些標題,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有趣的——《好疼的金聖歎》。我甚至記不得《好疼的金聖歎》是誰寫的,記不得金聖歎為什麼好疼,記不得我是否真的好好讀過這篇文章。
直到咪蒙團隊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事發,咪蒙又被推上熱點。有人問,「這真的是,寫《好疼的金聖歎》的那位姑娘……嗎?」
我重新翻出《獨唱團》。
好疼的金聖歎
咪蒙
廣告x金聖歎
他是16世紀的精神先鋒。
他的歷史使命是驚世駭俗。
亂世中,他最達觀。濁世裡,他最清醒。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愛吃狗肉的佛教徒,精通哲學的神棍,惡毒的文藝批評家,視規則如狗屎的學者,反禮教的孝子慈父。
他屬於中國歷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種。
……
沒錯,的確是咪蒙,那個有才、有趣、有思想的咪蒙。書上勾畫的筆跡證實我確實認真讀過這篇文章,只是年久到我只記住了這個有趣的標題。
而現在這個咪蒙,卻是我一直不屑於關注的咪蒙。我的微信好友有457人,34人關注咪蒙。34/457,公眾號好友關注比例可能僅次於「人民日報」了,可見她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以前只是在朋友圈看到她的雞湯文,這次我關注了她,拉了一遍所有文章標題。
咪蒙一直是網際網路營銷的好案例,從標題開始就極具煽動性。大多數標題含有負面詞,如「死」、「自殺」、「冷暴力」、「可怕」、「騙」、「裁員」、「不配」、「崩潰」、「毀掉」、「被甩」、「嫉妒」、「壞」、「噁心」、「瞧不起」、「罵」、「滾」、「討厭」、「醜」、「哭」、「撕」、「窮」、「喪」、「失業」、「摳逼」、「出軌」、「渣」、「心酸」、「劈腿」、「虐」……
負面詞相比正能量的詞更能引起共鳴,更具煽動性。咪蒙對輿論、對人性的把握,在《好疼的金聖歎》裡借金聖歎的失意、走紅、赴死等一系列離經叛道的故事已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她把負面詞用得最出色,也是最有趣的文章。至於後來的公眾號文章,完全不似《好疼的金聖歎》那樣的批判精神了,就純屬為了利益營銷,為了傳播而賣慘。有人說那就是現實。而一個有文化良知的人是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不是編造故事、營造淚點,批判現實不是賣慘。
《烏合之眾》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咪蒙的讀者群體,除了部分是為了學習模仿她營銷手法的新媒體工作者,大概就是一個不安的群體吧。他們的不安,來自於職場壓力、情場失意、家庭責任……咪蒙讓他們知道,他不是一個人,還有人比他更「慘」。在她聚集的群體裡,可以得到安全感,在那裡靈魂不僅可以安放,還可以喝著毒雞湯,做著月薪五萬的美夢。
電影《浪潮》裡一個小小的課堂實驗可以讓參與的人深陷其中,並拉上周圍的人。如果你不是其中一員,便被孤立。他們有著同樣的白襯衫、牛仔褲,有「浪潮」的組織logo。「浪潮」很快從一個小小的課堂席捲全校,孤獨無聊的人,內心被壓抑的人,對社會不滿的人紛紛加入其中,完全聽從他們的「意見領袖」。
儘管影片講述的是獨裁專制,儘管納粹之火已被熄滅,而且看似離我們非常遙遠,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小角落,有人的地方,有貧窮的地方,有失意的地方,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地方,就會出現「意見領袖」。而如今有眾多粉絲擁躉的網際網路大V就是一個個「意見領袖」。如果沒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很容易受這些「意見領袖」左右,失去自我。
《好疼的金聖歎》最後說,「社會表彰活著的順從者和死去的叛逆者,而文人不過是時代的點綴而已。」但咪蒙終究算不上文人,金聖歎也不只是點綴。咪蒙繼2月1日被迫永久關停微博帳號,今日也註銷了微信公眾號。不知道她以後是否還是寫《好疼的金聖歎》的那位姑娘。我不看好,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疼的」是金聖歎,咪蒙,還是你?